大范文网 - 每天发现一点点
每天学习一点点!
  • 年终工作总结
  • 年度工作总结
  • 个人工作总结
  • 年度总结
  • 年终总结
  • 个人总结
  • 周工作总结
  • 月度工作总结
  • 工作小结
  • 季度总结
  • 半年总结
  • 转正总结
  • 试用期工作总结
  • 实习工作总结
  • 考核总结
  • 总结与计划
  • 工作总结报告
  • 工作总结模板
  • 工作总结PPT模板
  • 1月工作总结
  • 2月工作总结
  • 3月工作总结
  • 4月工作总结
  • 5月工作总结
  • 6月工作总结
  • 7月工作总结
  • 8月工作总结
  • 9月工作总结
  • 10月工作总结
  • 11月工作总结
  • 12月工作总结
  • 工作总结开头
  • 工作总结结尾
  • 工作总结怎么写
  • 200字
  • 300字
  • 400字
  • 500字
  • 600字
  • 700字
  • 800字
  • 900字
  • 1000字
  • 2000字
  • 3000字
  • 财务工作总结
  • 销售工作总结
  • 当前位置:大范文网 > 工作总结 > 转正总结 >

    农民工市民化论文 [超越物化: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必然向度]

    分类:转正总结 时间:2019-05-13 本文已影响

      摘 要: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表达了对发达工业社会中人的生存困境的文化批判。针对当前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这一进程中凸显出来的农民工阶层在生存模式和思维结构上的物化现象,要通过总体性理论对其进行思维方式变革,重构其在社会变革和历史进程中的主体性地位,确证主体性的彰显对市民化进程起到支持和保证作用,亦能促进农民工阶层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物化;阶级意识;农民工市民化;超越
      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9-0038-02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History and Class Consc-
      iousness)一书中提出了“物化”(Reification)①理论,表达了对发达工业社会中人的生存困境的文化批判。“这种由商品拜物教所表现出来的物的关系取代和支配人的关系的物化现象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的活动的结果或人的造物变成某种自律的、并反过来统治人和支配人的力量。”[1]人由生产过程和社会历史运动的自由自觉的主体沦为被动的、消极的客体或追随者。随着物化的日益普遍化和深入,这种物化结构在人的思维结构和生存结构中的内化,即产生了物化意识,即“人自觉地或非批判地与外在的物化现象和物化结构认同的意识状态。”[1]在这种意识下人丧失了批判和超越的主体性维度。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到克服和消解物化,就应该唤起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觉醒,通过思辨转向实践,实现主客体统一下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针对当前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这一进程中凸显出来的农民工阶层在生存模式和思维结构上的物化现象,要通过总体性理论对其进行思维方式变革,重构其在社会变革和历史进程中的主体性地位,确证主体性的彰显对市民化进程起到支持和保证作用,亦能促进农民工阶层的全面发展。
      一、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1885—1971),匈牙利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其思想的核心是独创性地强调无产阶级认识现实世界的主体性问题,通过唤起阶级意识觉醒,克服物化现象,实现人的主客体的统一,最终落脚在实现人的自我解放。
      1.物化概念
      卢卡奇从对商品问题的分析入手形成对物化现象的初步认识,“这种由商品拜物教所表现出来的物的关系取代和支配人的关系的物化现象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的活动的结果或人的造物变成某种自律的、并反过来统治人和支配人的力量。”他认为,物化是西方工业文明社会中的一种普遍现象。物化在主观方面是指人的非人化和客体化、人的数字化。主体的客体化即人由生产过程和社会历史运动的自由自觉的主体沦为被动的消极的客体或追随者。人的数字化即人的符号化和抽象化,在社会的理性化进程中人并没有像期待的那样成为解放人、确立人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而是在一定条件下人的主体性的失落和人在机械体系中的抽象化。卢卡奇认为,这是一种物化导致的现代人的一种文化困境。
      2.物化意识
      卢卡奇认为,随着物化的日益普遍化和深入,这种物化结构在人的思维结构和生存结构中的内化,即产生了物化意识,即“人自觉地或非批判地与外在的物化现象和物化结构认同的意识状态”。具体来说是物化的结构逐步积淀到人们的思想结构之中,人从意识上缺乏超越这种物化结构的倾向,从而将这种物化结构当做外在的规律和人的本来命运加以遵循和服从,由此,人丧失了超越和批判的维度。
      3.物化的扬弃
      卢卡奇认为当人丧失了超越物化和批判的维度,将会形成与物化结构认同的物化意识,这种文化困境将成为人解放自我的枷锁,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性地位缺失,人无法得到终极解放。他认为克服和消除物化只能依靠无产阶级本身,使物化中自我客体化的阶级意识上升为主客体统一的自觉的无产阶级意识,挖掘自身发展过程的主体性。
      4.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所谓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就是指无产阶级对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的某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认识。他呼吁阶级意识的觉醒,旨在建构一种实践性的自觉的革命理论。卢卡奇断言:只有无产阶级具备成熟的自我意识——阶级意识,并将之升华为清晰的物化意识,才能实现对物化的超越,以完成历史赋予它的使命。
      二、物化意识影响下当前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
      以超越和批判的维度克服和消解物化意识,确证无产阶级的主体性地位,是卢卡奇思想的核心和旨趣所在,这一理论对当前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具有极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农民工市民化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刘传江学者指出:“农民工市民化是基于城乡劳动力两阶段转移的‘中国路径’而提出的理论命题和现实命题。农民工市民化是指离农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克服各种障碍最终逐渐转变为市民的过程和现象。”[2]在我国的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在推进市民化的过程中一系列宏观政策举措如城乡劳动力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等都极大地推进了市民化的进程。
      2.市民化的现状
      我国目前有九亿农民,加快城市化建设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课题。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城镇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用地城市化趋势已势不可当,但“现有研究普遍表明,城市农民工并没有顺利实现市民化,他们的城市适应水平较低,在城市处于边缘化或底层地位,在城市的边缘性领域或空间里“沉淀”为“外来边缘人口”,绝大多数农民工处于一种“半城市化”,甚至是一种“虚城市化”的状态,这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和城镇化发展的“巨大瓶颈”[3]。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政策不断放宽的大背景下,我国城市中农民工群体的市民身份无法得以确证,无法实现真正的市民化。
      3.从物化角度看非市民化文化认同
      当前城市化和市民化进程中由于一系列因素包括历史因素,使农民工的生存模式、生存外观和思维模式异于城市化的预期价值目标,在市民化的过程中农民工群体阶层作为推进城市化和助推市民化进程的主体性角色和力量,在现实中却是一个消极和直观的旁观者,缺少主体的参与意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农民工群体的非市民化的情感和文化认同主要表现在该群体对市民化工程认同的盲区,对自身群体市民化身份的不自信,对城市市民的一种高贵身份的标签定位,对培养市民素质和文化提升的漠视等等,所有这些导致农民工在市民化进程中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空间,即便业已成为城市人口,但在内心情感纽带上仍存在孤独情感和城市生活排他性的非市民身份的文化认同。从卢卡奇的物化意识角度来看,农民工的非市民化这种文化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将上升为一种屈从和惯性遵循的物化意识,在这种物化意识的影响下其在推进市民化的进程中缺失主体性的参与,更甚者这种物化意识长期支配和统治着该群体使其难以认识到自身对于市民化进程的主体力量和推动作用,他们仅仅认为城市生活给他们提供了谋生的机会和出路,为了这个目标而貌似甘愿沦为所谓的“外来群体”,甚至破坏市民文化体系和抵制某些政策。从政府城市建设和原有城市市民来看,基于历史遗留的城乡二元格局,在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以及在市民化建设的政策制定上或多或少烙下身份等级的印记。尤其是城市管理服务部门在执行事务和处理某些事件中表现出的对农民工群体的歧视和偏见,殊不知,农民工群体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这种潜在的情感和文化认同扭曲无疑是导致农民工非市民化的重要因素。
      三、超越物化实现主客体统一是实现真正市民化的必然逻辑
      农民工阶层是推进市民化进程的主体力量,但在物化意识的支配下其市民化身份存在与预期的相悖,其非市民情感和文化认同无疑成为当前推进城市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内隐性阻力。按照卢卡奇物化理论,对物化的扬弃必须呼唤一种意识的觉醒,产生一种文化自觉,从而实现主客体的统一。
      1.从思辨到实践的转换
      物化结构和物化意识导致城市农民工的世界和社会历史地位的支离破碎,物化的扬弃取决于总体性的生成,使该群体真正成为推进市民化进程的自觉的和统一的主体和客体。这无疑有赖于其对自身作为“统一的主体与客体的”地位的理论自觉与实践行动。这一自觉和生成的过程不是简单的、轻而易举和短暂的,而是需要现实历史进程的推演和农民工以及政府和现存城市市民的理性的自觉投入。
      2.呼唤自觉的群体意识
      其一,呼吁农民工群体要在现实的城市生活中自觉地批判地认清支配和统治自身的物化意识,通过积极参与城市生活,遵守城市规章,维护城市形象,共享城市资源,不断地学习先进理念,放开视野,积极主动地融入市民化浪潮,肯定自身群体在推动城市发展和社会建设中的地位,摒弃自身作为所谓城市的“外来人口”的偏见观念,维护自身权益,争做城市主人。通过这种市民文化认同的革命性的自觉的意识来推动自身的解放,使其真正融入市民空间。其二,政府城市建设和城市市民应转变城乡二元对立的固有情感惯性,政策和服务应更加人本化,主动接纳和包容农民工群体的城市建设的参与意识,摒弃偏见,消除情感壁垒,推进整体市民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刘传江.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研究[J].理论月刊,2006,(10).
      [3]张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研究,2011,(11).
      [4][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王伟光,张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相关热词搜索:物化 农民工 超越 市民

    农民工市民化论文 [超越物化: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必然向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