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范文网 - 每天发现一点点
每天学习一点点!
  • 年终工作总结
  • 年度工作总结
  • 个人工作总结
  • 年度总结
  • 年终总结
  • 个人总结
  • 周工作总结
  • 月度工作总结
  • 工作小结
  • 季度总结
  • 半年总结
  • 转正总结
  • 试用期工作总结
  • 实习工作总结
  • 考核总结
  • 总结与计划
  • 工作总结报告
  • 工作总结模板
  • 工作总结PPT模板
  • 1月工作总结
  • 2月工作总结
  • 3月工作总结
  • 4月工作总结
  • 5月工作总结
  • 6月工作总结
  • 7月工作总结
  • 8月工作总结
  • 9月工作总结
  • 10月工作总结
  • 11月工作总结
  • 12月工作总结
  • 工作总结开头
  • 工作总结结尾
  • 工作总结怎么写
  • 200字
  • 300字
  • 400字
  • 500字
  • 600字
  • 700字
  • 800字
  • 900字
  • 1000字
  • 2000字
  • 3000字
  • 财务工作总结
  • 销售工作总结
  • 微党课汇编

    分类:周工作总结 时间:2020-07-17 本文已影响

       微党课汇编 1. 党史上的第一份入党誓词 ................................................................................. 2 2. 党史和文献工作的根本指针 ............................................................................. 5 3. 从“ 走走党史” 中再识长征 ............................................................................... 10 4. 党史视角下的“ 四个意识” ............................................................................... 16 5. 党史上的警示教育 ........................................................................................... 21 6. 以“ 四力” 促进党史国史宣传工作 ................................................................... 25 7. 南京解放的重大意义与深刻启示 ................................................................... 28 8. 中共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倡廉反贪运动 ........................................................... 38 9. 八一军旗的诞生 ............................................................................................... 43 10. 南昌起义中的纪律建设 ................................................................................. 45 11. 哪一年,第一次使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 称谓 ............................................. 51 12. 抗战时期精兵简政的六大特点 ..................................................................... 53 13. 党的生日为何定在 7 月 月 1 日? ..................................................................... 58

       2 党史上的第一份入党誓词 2017 年 10 月,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并重温了入党誓词。他说:“入党誓词字数不多,记住并不难,难的是终身坚守。每个党员要牢记入党誓词,经常加以对照,坚定不移,终生不渝。” 入党誓词是党员对党作出的庄严承诺,是每一名党员的责任与义务的体现。我们现在的入党誓词是在 1982 年党的十二大确定的,当时通过的党章首次对入党誓词加以统一,并沿用至今。不过,我们党的入党誓词,并不是建党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残酷的革命斗争环境中应运而生的。

      党的历史上的第一份入党誓词是由毛泽东撰写的。

      1927 年 9 月,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在湘赣边界领导秋收起义。起义的最初目标是夺取长沙,但由于此时革命形势已经转入低潮,敌强我弱,夺取敌人重兵把守的中心城市的任务,根本无法实现。很快,起义部队就遭受到严重的挫折。在这样一个危急关头,毛泽东命令部队撤出战斗,改变了原先攻打长沙的计划,带着部队沿着罗霄山脉南移,并在江西省永新县的三湾村对部队进行了改编。

      由于作战失利,再加上连续行军,环境艰苦,整个部队的士气非常低落,纪律松弛,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就在此时背弃了革命。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中将军衔的赖毅回忆:“那时,逃跑变成了公开的事,投机分子竟然互相询问:‘你不走?’‘你准备往哪儿去?’这真是一次严重的考验。”面对此种情况,毛泽东经过深入调查,决定在连队中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并在工农

       3 出身的战士中大力发展党员。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十分注意通过举行入党仪式来加强对新党员的党性教育。

      1927 年 10 月,毛泽东在湖南酃县(今炎陵县)水口镇叶家祠亲自主持了 6 名党员的入党宣誓仪式,其中一位就是赖毅。毛泽东带着新党员宣读了他亲自撰写的入党誓词:“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 入党宣誓书的主人公贺页朵是江西永新县北田村的一个贫苦农民,1927年投身革命,曾任乡农民协会副主席,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他以榨油工作为掩护,帮助红军建立地下秘密交通站,负责收集和传递情报。由于表现出色,永新县党组织决定吸收其入党,并为他举行了入党宣誓仪式。因为识字不多,他亲手制作的宣誓书短短 24 个字的入党誓词中出现了 6 个别字,但这并没有掩盖贺页朵坚定的革命信念。1934 年,贺页朵在一次战斗中负伤,红军长征后,他留在永新继续坚持斗争,后来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下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在此后的岁月里,他冒着生命危险将入党宣誓书用油纸包好,藏在榨油坊的屋檐下。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派慰问团到南方革命老区慰问,贺页朵才将这份珍贵的入党誓词交给了慰问团负责人。

      1956 年,谢觉哉在博物馆看到这份入党誓词后,给予了高度评价,事后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一个农民的入党宣誓书》,文中提道:“这是一位农民同志的入党宣誓书,不用说,这位贺同志是在艰苦的斗争中经历过严峻的考验的……贺同志在写这张布质的入党宣誓书时,不是照着底稿写,而是记熟了这几句话。他虽然写了一些别字,这些别字并不减少它陈列在革命博物馆的意义,倒使人感到它忠实、可爱、可贵。”

       4 贺页朵的入党誓词,与毛泽东所写的入党誓词相比,内容大致相同,只是“服从组织”变成了“服从党纪”,顺序上略有差异。显然,贺页朵的入党誓词就是从毛泽东版本的入党誓词演变而来的。

      党的第一份入党誓词,其核心内容是“永不叛党”,这与我们党当时面临的革命形势有关。1927 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宣告失败,大量的党员和革命群众遭到疯狂屠杀和迫害,党员人数由革命高潮时的近 6 万人锐减到 l 万多人,中国陷入了极端的白色恐怖当中。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党内的一些意志不坚定分子相继脱党,甚至背叛革命,给我们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面对严峻的革命斗争环境,党高度重视党员的忠诚问题,“永不叛党”成为对党员的基本要求,也是那时每一名党员最大的责任与义务,并由此成为入党誓词的核心内容,并沿用至今。

       5 党史和文献工作的根本指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和文献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全国党史和文献部门的首要政治任务。

      党史和文献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党史和文献工作,他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和全局高度,作过许多关于党史和文献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这些讲话、指示、批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做好党史和文献工作的根本指针。经过学习和初步梳理,我们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和文献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党史和文献工作的地位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史工作是党的全局工作和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深入研究党的历史,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全面宣传党的历史,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

       6 作用,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强调党的文献事业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文献工作作为思想理论战线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推进党的理论武装工作、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方面担负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责任。强调我们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大量文献,特别是党的主要领导人的重要文献,记录了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艰辛探索的奋斗历史,记录了党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完成伟大艰巨任务积累的宝贵经验,记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历史进程,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治党治国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对这些文献进行编辑、研究和宣传,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党史和文献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是关于党史和文献工作的原则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史研究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是一门具有鲜明党性的科学。强调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强调党史研究要坚持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党史研究者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宣传纪律和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性的统一。强调文献工作要增强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在政治上把好关,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强调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关系,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强调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党史工作必须遵循的党性原则,也是每一个党史工作者应该履行的政治责任。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

       7 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党史和文献工作必须坚持的正确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

      三是关于党史和文献工作的主责主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一如既往把深化党史研究作为第一位的任务进一步抓好,要把精品意识提高到推动党的文献事业长远发展的高度来重视。强调整个党史工作做得怎么样,关键看党史研究水平高不高,成果多不多。强调以深化党史研究为重点,全面推进党史领域的各项工作,进一步发挥党史工作资政育人的功能,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强调要把党的领袖人物宣传好、维护好,把党的文献编辑好、出版好,把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好、阐释好。强调要认真总结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经验,特别是我们党处理复杂局面、进行科学决策的经验,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好务。强调要加大经典著作编译力度,要深化经典著作研究阐释,推进经典著作宣传普及,让理论为亿万人民所了解所接受,画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圆。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做好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的职责任务和着力点。

      四是关于党史和文献工作的科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以此为指导去进行党的历史研究和党的历史经验总结。强调党史研究是一门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从中国共产党的活动揭示当代中国社会运动规律的科学。强调党史工作和党史工作者,要坚持用历史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的观点,正确看待党走过的路。强调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要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

       8 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华民族 5000 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 170 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 90 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 60 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强调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强调要吸收借鉴古今中外史学研究的有益经验和方法,还要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党史研究的手段、方法、载体。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党史和文献工作必须坚持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五是关于党史和文献工作的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人才资源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性资源。强调要坚持既出成果又出人才,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强调党史工作只有不断培养造就大家、名家,才能实现精品力作荟萃;只有学科带头人大量涌现,才能提升研究和宣传教育水平;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才能实现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做好文献工作,关键在人,在干部队伍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强调要凝聚各方面研究力量,共同推动事业不断发展。要加强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要整合全国学术机构和研究队伍,

       9 协调各地党史、军史、档案、政协文史资料、地方志、社科院、高校等部门和机构的力量,扶持民间研究。强调要稳定和加强现有队伍,大力培养优秀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抓紧培养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积极改善人才成长环境,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强调要关心党史工作干部成长,把党史工作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交流纳入干部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和布局,加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力度,选配好领导班子,注重把年富力强、党性好、能团结同志、有业务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的干部选派到领导岗位。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党史和文献工作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的努力方向。

      六是关于党史和文献工作的组织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对党史工作的领导,是党要管党的重要内容,是各级党委的重要职责。强调注重从党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不断开拓前进,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强调各级党委要进一步重视党史工作,切实摆上议事日程,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关心和支持党史部门,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党史部门在党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加强对党史和文献工作组织领导的重要性,为做好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提供了重要组织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和文献工作的重要论述,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把我们党对党的历史和文献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思想光芒,是我们做好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的根本指针,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10 从“走走党史”中再识长征 在人类历史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历时两年多,行程共计 6.5万多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奇迹。多年来,长征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关注,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热点和文学创作的丰富素材,关于长征的亲历回忆、口述日记、学术专著、文学作品不断涌现。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长征无疑成为了一种世界级学问。作为党史研究工作者,我从 2003年初开始“走走党史”,断断续续地用了 10 年时间对红军长征的主要路线和发生的重要事件作了实地考察,在宏观上构建起了一幅比较完整的红军长征的生动图谱。这里,我根据亲历亲知的实际考察,谈谈对长征的认识。

      怎样认识红军长征的基本概念 关于红军长征,首先必须明确一个基本概念,即“红军主体的长征”。它是指到达陕北的 4 支部队的长征,即红一(中央红军)、二(最初称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再加红二十五军的长征。红军主体长征开始的时间,以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算起;结束以三大主力红军(红二十五军于 1935 年 11 月并入红一方面军)于 1936 年 10 月在甘肃会宁和今属宁夏的将台堡会师为标志。这个“3+1”的红军长征,历时两个寒暑,纵横 14个省(四川省分出重庆市,按现在地域说为 15 个省市),进行了 600 多次重要战役战斗,渡过了近百条江河,越过了约 40 座高山险峰,经过了 10 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其历时之久,规模之大,行程之远,沿途自然环境之恶劣,敌我兵力较量之悬殊,在人类战争史上前所未有。

      红军长征全过程应包括长征序曲、红军主体的长征和长征尾声,即将“3

       11 +1”的长征向前和往后延伸。向前延伸:1934 年 7 月红七军团(在方志敏的部队加入后合编为红十军团,他任军政委员会主席,领导该军团)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闽浙皖赣地区,这支先遣队就是为了调动和牵制敌军,为中央红军长征作战略准备。随后,红六军团离开湘赣苏区,前往湘西与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会合,为中央主力红军长征探路。这两支先于主力红军的长征,是长征的序曲。往后延伸:就是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的远征。因为红军西渡黄河这一重大决策是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后作出的,其主要任务是进行宁夏战役。组建为西路军的两万多名将士都是参加过红军主体长征的,既包括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第九军和原属中央红军的第五军,还有红四方面军总部。这样,西路军远征河西就是红军长征的继续,是红军主体长征主脉延伸的一段支脉,即红军长征的尾声。

      如果把红军主体的长征看作长征大剧的“主戏”,那么这场包括序曲、主戏、尾声在内的红军长征,就是一部完整的震天撼地、威武雄壮的历史大剧。

      怎样认识遵义会议与其前后一些会议的关系 在“走走党史”的实地考察中,我更加深刻地领悟到长征的基本内涵:红军长征既突破了反动派军队的围堵,又克服了党内错误指导思想遭致的困难,还战胜了自然界的种种艰难险阻,最终实现了落脚西北的战略大转移,由此实现了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以遵义会议为标志,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为长征的胜利提供了政治上和组织上的根本保证。

      在长征途中,我们党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其中最为重要和著名的是

       12 遵义会议,它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样具有伟大转折的历史地位。但实现这个历史转折有个过程。就遵义会议前而言,最早的通道会议实现了战术“转兵”,在中央高层第一次否定李德主张,为遵义会议改组中央奠定了初始基础。黎平会议改变原来去湘西建立根据地的决策,实现了战略“转兵”,并通过决议指出在适当时候开会讨论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问题。这就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了直接准备。猴场会议驳斥了博古、李德,重申黎平会议决议,并限制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限,从而增加了遵义会议改组中央领导的可能性。遵义会议前的这几次会议,为实现伟大转折作了重要准备。

      遵义会议实现党的历史伟大转折是势所必至。博古报告强调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客观原因,与会者绝大多数不满。张闻天代表他本人和毛泽东、王稼祥作联合发言,批评了“左”倾错误军事路线。毛泽东作长篇发言,尖锐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事路线和战略战术上的错误。周恩来讲话承担了领导责任。会议主要根据毛泽东发言的内容,委托张闻天起草决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三人团”;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周恩来成为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遵义会议在长征危急关头,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统治。

      遵义会议后的几次会议巩固和发展了遵义会议成果。一是“鸡鸣三省”会议。遵义会议改组了中央,并没有撤换博古;对毛泽东也没有作具体分工。这次会议顺利实现了“博洛交接”,由张闻天接替博古担任党的一把手,还决定以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二是扎西会议。会议通过张闻天起草的遵义会议决议,决定电告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的中央分局和红二、

       13 六军团及红四方面军令其传达贯彻。这就将遵义会议决议昭告到全军。三是苟坝会议。经过毛泽东力争,不打固守打鼓新场之敌,否定了之前通过的决议,避免了红军可能遭致的重大损失。根据毛泽东提议成立的新“三人团”,代表中央政治局全权指挥红军军事行动。毛泽东虽然在军内不是一把手,但“团长”周恩来非常尊重他的意见,实际上他是“总设计师”。

      当然,遵义会议是系列会议的标志和旗帜。因为此前的几次会议都没有从根本上拨路线之乱,只有遵义会议才开始解决这个问题;此前的会议都没有解决组织领导问题,只有遵义会议才开始改组中央,此后逐渐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怎样认识红四方面军在长征中的贡献和作用 红军长征胜利是以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为标志的。对于红四方面军进行的长征和作出的贡献,过去的党史书讲得很少。我在 2004 年 7月对红四方面军开辟的川陕根据地及其随后的长征作了考察之后深深感到:张国焘的错误对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无疑有很大影响,但不能因此就淡化红四方面军长征的贡献。

      根据我的考察和研究,我认为红四方面军的贡献和作用至少体现在:其一,对中央红军北进川西发挥了重要策应作用。红四方面军在 1932 年底开辟的川陕苏区,将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由东南引向西北,并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中央红军的长征,在遵义会议前几乎陷入绝境。为尽快改变这个局面,遵义会议后不久,中央电告红四方面军派兵南进,策应中央红军北上。其二,对中央红军克服物资匮乏、补充兵员起了巨大支援作用。其三,在所经过地区发挥了强大的“宣传队”作用。其四,在所经过地区发

       14 挥了“播种机”作用。红四方面军所到之处,包括后来南下到一些地区,仍然宣传党的政策,坚持地方群众工作。

      怎样认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的“两个奠基礼”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于 1935 年 11 月初与红十五军团会师。中央决定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陕甘支队编为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并入红一方面军。这时,国民党对于红军的会合加强了“围剿”部署。为打破“围剿”,从 11 月 20 日到 26 日,红军进行了直罗镇战役,歼敌 1 个师又 1 个团,击毙敌 109 师师长等 1000 余人,俘敌 5300 多人。这次胜利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为党中央和红军在西北建立大本营,举行了“奠基礼”。

      2003 年我开始了“走走党史”,到陕北作现场考察后感到,当时的“奠基礼”实际应当是两个:除直罗镇战役是“军事奠基礼”外,中央纠正陕北的“肃反”错误可视为“政治奠基礼”。因为陕北的“肃反”造成的政治危机,丝毫不亚于国民党军的“围剿”。当时,国民党军正在实施“围剿”,而在中央红军到陕北前的领导机关——中共中央北方局驻西北代表团,认为陕北党内有严重的“右倾取消主义”和“右派”活动,不顾前线紧张的军事形势,开展“肃反”运动;并派人到前方和陕甘边逮捕干部,甚至将已任红十五军团副军团长的刘志丹也关押起来。红二十六军的营以上干部、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区以上干部,还有一些从国统区过来的青年知识分子,共 200 余人惨遭杀害。刘志丹等 60 余人被施以重刑,昼夜审讯。这样大规模的捕杀,使陕北根据地面临严重危机。党中央和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吴起镇获悉情况后,立即指示:停止逮捕、停止审查、停止杀人,一切听候中央解决。经过以董必武为书记的五人领导小组对案卷材料的审核和广泛调查,认为强加于刘志

       15 丹等的罪名不能成立。在党中央的直接干预下,刘志丹、高岗、习仲勋等所有人员全部被释放、平反和恢复工作。中央纠正这一严重的“肃反”错误,为巩固和扩大陕北苏区奠定了政治和组织基础,因此,可将其视为“政治奠基礼”。

       16 党史视角下的“四个意识” 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攻坚克难,一路成长,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大党。回望历史,不难发现,这和中国共产党有着强烈的政治意识、大局观念、维护核心、强调看齐有很大关系。从党史的视角梳理“四个意识”的红色基因,有利于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贯穿党的整个奋斗历程。1921 年 7 月,党的一大把“宣传共产主义”写入党纲,并明确规定入党的前提是“承认本党纲领和政策”,体现了明确的政治要求和鲜明的政治意识。1929 年,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提出,“教育党员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方向。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依然高度重视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不久就开展整风整党。1955 年,毛泽东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1957 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深刻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

      改革开放后,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邓小平指出,“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无论是强调讲政治,还是增强政治意识,主要指政治思想、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方向、政治原则以及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等对于所有政治现象的态度、观点和评价。对领导干部而言,必须突出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等实践要求。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

       17 记强调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是突出的特点和优势。没有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党的团结统一就是一句空话”,“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党的十九大第一次把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凸显党的政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在此背景下,强调政治意识具有特殊的意义。

      坚持以大局为重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从全局上谋划和推动工作,是我们党的一贯方法,是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成功解决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遇到艰难险阻的宝贵经验。大局意识,主要指统筹国际国内局势、党和国家大势的根本性、全局性的视野高度观察形势、分析问题、谋划发展。

      革命年代,针对革命实际,我们党在不同时期都强调各地要着眼革命大局。1922 年党的二大通过的第一部党章指出,“区或地方执行委员会及各组均须执行及宣传中央执行委员会所定政策,不得自定政策”,“中央执行委员会未发表意见时,区或地方执行委员会,均不得单独发表意见”,这是党的历史上大局意识的最初表达。毛泽东说过,“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强调以此为指导的工作方法是,“党委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邓小平指出,“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眼界要非常开阔,胸襟要非常开阔”。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执行中央命令,不顾疲劳千里跃进大别山,演绎了一段顾全大局佳话,深得党中央和毛泽东的赞许。

      新时代治国理政任务极其繁重,“强起来”谈何容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牢固树立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自觉从

       18 大局看问题,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制定各方面决策部署,首先要有正确大局观,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想问题、看问题”,“要统筹谋划、通盘考虑各方面因素,兼顾各方面利益,协调各方面关系,明确轻重缓急,使各方面资源发挥最大效用”。这些论断,浸透着历史智慧,指引着工作方向。

      领导核心至关重要 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马克思说:“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列宁指出:“在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的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确立坚强的领导核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上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标志。

      核心意识,就是全党上下一心,充分认识并积极拥护核心的作用和地位,这不仅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论述,更是被党的历史所验证。1922 年党章明确规定,“全国大会及中央执行委员会之议决,本党党员皆须绝对服从之”。这被视作核心意识的早期表达。1935 年遵义会议前,党的事业几经挫折,甚至面临失败危险。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成熟的党中央。遵义会议后逐渐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全党努力下党的革命事业才不断取得胜利。我国革命历史表明了领导核心的重要性。毛泽东鲜明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与中央领导集体谈话时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国家的命运、党的命运、人民的命运需要有这样一个领导集体”。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仅突出加强党的领导,还高度重视增强全党的核心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核心意识在实践中的集中体现就是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维护核心,不仅来自党的历史,而且关乎党的未来。

      向党中央看齐 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集中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是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所在。强调增强看齐意识,时刻注意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

      党的二大通过的党章特别强调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地位,如各地党组织“直接受中央执行委员会之指挥监督”“全国大会及中央执行委员会之决议,本党党员皆须绝对服从之”“下级机关须完全执行上级机关之命令”等,就是看齐意识的早期表达。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只要我们共产党的队伍是整齐的,步调一致的……那末,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是能被我们打倒的。”1945 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预备会上指出,“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中间看齐。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指出,要“加强党的领导,反对派性,把毛泽东同志树立的优良作风发扬起来”。正因如此,我们才屡克时艰,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20 进入新时代,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解决新矛盾新问题,迫切需要全党上下齐心协力,全党增强看齐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经常、主动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经常喊看齐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规律和经验。只有经常喊看齐,只有各级党组织都经常喊看齐,才能时刻警醒、及时纠偏,使全党始终保持整齐昂扬的奋进状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这需要全党站在历史和现实交会的高度,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努力前行。

       21 党史上的警示教育 在我们党近一个世纪的成长史中,惩治违规违纪与开展警示教育相结合,警示教育与先进典型示范教育相得益彰,可谓党进行自我革命的“红色传家宝”。重视警示教育,既能督促提醒全体党员干部在砥砺实干中保持正确的方向,也为提高拒腐防变免疫力打下有效的预防针。

      警示教育如同革命岁月里的警示牌 从红色政权建立之初,我们党就非常注重通过组织会议、干部培训、公审大会等形式,以学习、检讨、批评与自我批评、揭批审判等方式进行警示教育,尤其善于运用鲜活的反面教材来宣示纪律。

      20 世纪 30 年代初,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中央苏区掀起了一场反腐、肃贪、倡廉的红色风暴。时任基建工程处处长的左祥云贪污巨额工程款并盗窃机密企图叛逃;总务厅厅长赵宝成、总务厅管理处处长徐毅,竟私放在押收监的左祥云,且二人都存在生活腐化、挥霍公款等严重问题。毛泽东等领导同志在听取中央工农检察部的情况汇报后,及时将汇报作为警示教育材料,在《红色中华报》上发布。同时,为了扩大警示教育的广度与深度,经毛泽东同志批准,在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对案件进行公开审判。公审当天,礼堂内外挤满了旁听围观的干部群众,审判过程长达五小时,并以此为契机颁布了相关的反腐肃贪训令,取得很好的警示效果。

      在党史上,警示教育不止观照现实,也有以史为鉴。1944 年 3 月 19 日,《新华日报》刊发了郭沫若撰写的《甲申三百年祭》。毛泽东同志读完此文连连称赞“好文章, 好文章!”随即指示在《解放日报》全文转载,要求各解放

       22 区印成单行本作为整风文件进行学习。将明朝灭亡与李自成失败作为警示教育的案例,引发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对推动当时全党整风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警示教育可谓建设发展中的壮骨粉 新中国成立后,绝大多数党员干部都满怀激情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中来,但也有部分经不起糖衣炮弹考验的党员干部丧失了理想信念,患上了“软骨病”,逐渐走向腐化堕落的道路。有数据显示,仅新中国成立的两年内,单是北京一地,就有 650 多人因贪腐受到查处,涉案金额达旧币 15 亿元。为了刹住贪腐享乐之风,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党中央果断掀起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首场反腐风暴,以雷霆手段整风肃纪,并以大案典型作为警示教育范本。

      1952 年 2 月 10 日,公审大贪污犯刘青山、张子善大会在保定举行,两万多人参加了这场大会。盗窃救济粮、赈灾款、侵吞水利资金、骗取银行贷款……在犯下种种罪行后,刘青山还曾大大咧咧地说:“老子们拼命打了天下,享受些又怎么样?”案发后,也有人为刘青山、张子善求情,表示刘、张二人过去对革命有功。毛泽东同志则反问道“是要他们俩,还是要中国?”同时明确指出“正因为他们两人的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要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处决他们,才可能警示挽救二十个、二百个、二千个、二万个犯有各种不同程度错误的干部。”在新中国反腐第一案的枪声中,人们听到了“打天下不是为了享受”“不要重蹈李自成覆辙”的警钟长鸣。此案让广大党员干部受到极大警示震撼,绷紧了纪律法规之弦,自觉抵御糖衣炮弹的侵蚀,以至于有人感叹“杀了两个人、管住几十年”。

      改革开放,随着国门的打开、社会的变动,在利益的驱使下,贪腐之风

       23 一度抬头。1993 年,党中央作出反腐败斗争形势严峻的判断,要求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与此同时,围绕反腐的警示教育,也逐渐有了更为丰富多样的表达形式。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到本世纪初,以报纸专栏、纪实文学、专题纪录片等形式揭露腐败案例的警示教育成为补充党员干部精神之钙的壮骨粉,时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反腐倡廉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警示教育无异于新时代征程上的排雷器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持续深入,警示教育工作也有着更为艰巨的使命与更加丰富的内涵。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多元思潮的冲击以及社会深刻转型期的各种诱惑与挑战,警示教育如同排雷器,能够帮助党员干部排除思想隐患,避免在追梦路上误入歧途、错踏雷区。

      2014 年 10 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警示教育,让广大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同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当时的南京军区机关视察时,明确要求“要以徐才厚、谷俊山案件为反面教材开展警示教育,使各级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切实引以为戒”。

      进入新时代,随着资讯环境的改变与传播技术的革新,警示教育的形式内容也在与时俱进。在碎片阅读与舆论多元化的时代,传播力更强、感染力更充分、内容更具现场感的视频成为了警示教育最生动的表达形式。事实上,在党的十八大之后,以案明纪释法的专题报道已逐渐成为警示教育的表现常态,而在十九大后,诸如处分现场、宣读处分决定、腐败分子当庭认罪悔罪等极具冲击力的场景画面,特别是《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打铁还需自身硬》《巡视利剑》《红色通缉》等一系列专题片的推出,更是让警示教育的传播力

       24 与影响力上升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与此同时,在中央纪委的指导下,各地推出警示教育系列“套餐”、打出了触及灵魂的组合拳。从公开曝光、集中教育到编印官员忏悔录、制作专题片、建设警示教育基地等,使警示教育常态化,让教育的内容真正入脑入心、触及灵魂。而党课辅导、学习研讨、撰写心得等,则将包括警示教育在内的廉政教育进一步升华为驰而不息的党风廉政建设,顺应了民心所向与时代需求。

      “上医治未病”,警示教育某种意义上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传家宝,其价值正在于惩戒于已然、防患于未然。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深化,廉政教育写入监察法中,警示教育必将在反腐败斗争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5 以“四力”促进党史国史宣传工作 锻炼脚力,明确党史国史研究宣传的政治立场 党史国史在学科属性上,既是严谨的历史科学,又有很强的政治意识形态属性。锻炼脚力不仅是指获取史料来源的方式,更在于要站稳脚跟,坚定为人民书写历史、书写人民历史的政治立场。在选题以及评论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时,党史国史工作者需要坚持正确导向,弘扬正能量。今年是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刻反映 70 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深刻解读新中国 70 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更好地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

      练好脚力,要更加注重调查研究工作,这既是方法论,也是对待这项工作的态度。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中共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所研究的时间范畴距离近,历史亲历者、知情人和大量的民间档案分散在各地,需要我们走出书斋、求索馆藏,带着问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田野调查中寻找答案。只有史料鲜活,文章才有温度,用小故事讲出大道理,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才能增强研究成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锻炼眼力,增强党史国史研究宣传的斗争意识 眼力突出的是政治鉴别力。党史国史研究宣传工作者需要增强对国情民意的观察和对史料的分析判断能力,特别是对形形色色历史虚无主义的辨别能力。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史国史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铸魂聚力、资政育人,影响社会思潮,争夺学术话语权的任务更

       26 加紧迫。在研究方向上,要认真思考选题能否帮助干部群众弄清是非界限和模糊认识,能否鼓励和启智人民。高度警惕那些打着学术创新的旗号,玩弄“低级红”和“高级黑”的伎俩。在事关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要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以严谨的学术批评和辨析,划清历史是非,澄清模糊认识,有针对性地抵制和批驳历史虚无主义。

      要有宽阔的视野,在研究成果中大力弘扬家国情怀,既紧跟热点,又契合民意,不失时机地推出人民群众需要的研究成果。当前,“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党史国史工作者,应主动担当,研究和宣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强化国家意识和维护国家尊严的历史,讲好爱党爱国、为国奋斗、勇担民族复兴时代重任的中国故事。

      锻炼脑力,强化党史国史研究宣传的问题意识 脑力是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脑力首先要加强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要坚持把马克思唯物史观与党史国史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善于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工作,促进党史国史研究的政治性与科学性的高度统一。同时还要系统学习历史哲学,对政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开展广泛学习,提升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锻炼脑力,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多思考为什么。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坚持问题导向首先要善于提出问题,深入研究矛盾与冲突,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取得的成果才能更好地服务党和人民所需。

       27 锻炼笔力,提升党史国史专业知识的传播能力 笔力是锻炼脚力、眼力和脑力是否取得成效的直接体现。练好笔力,首先要改文风。不良的文风,言之无物,不触及具体问题;避实就虚,缺乏必要说明和细节;只有观点而没有事例和数据支撑,内容空洞无物。增强笔力,重点要善于学习。多读经典著作,强学识、增底蕴。要勤练笔,注重日积月累,积跬步以至千里。宣讲语言要生动活泼,让群众听得懂、愿意听、记得住、能管用。

      注重从受众思维出发提升笔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移动优先”战略同样适用于党史国史的研究与宣传教育工作。善于撰写适合现代传媒特点的文章,把握群众需要,有针对性地推送研究成果,达到好的宣传效果。

       28 南京解放的重大意义与深刻启示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中国历史上,南京数次成为都城,人文荟萃,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更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尤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南京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承接了中国近代史的起始,见证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苦难沧桑,也对照了南京解放后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南京近现代的历史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南京解放无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光辉历程 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才能明其将往。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至南京解放前夕,是中国政治发生历史性转变的时期: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华盛顿体系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从国民党上台执政到它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所推翻,这个时期的国际、国内形势处处充满变数。作为国民政府首都的南京,其政治走势和政局变化自然成了中外人士观察中国政治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1947 年 5 月 20 日,京、沪、苏、杭学生首先在南京举行大游行,发起挽救教育危机、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同一天,北平、天津学生举行“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随即,由南京肇始的“五·二○”运动,迅速扩展到全国 60 多个大中城市,几十万学生罢课。5 月 30 日,毛泽东在为新华社撰写的《蒋介石政府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评论指出:“中国境内已有了两条战线。蒋介石进犯军和人民解放军的战争,这是第一条战线。现在又出现了第二条战线,这就是伟大的

       29 正义的学生运动和蒋介石反动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中国各阶层人民,包括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在内”,正在结成“一个极其广泛的全民族的统一战线”。毫无疑问,在南京兴起的“五·二○”运动,已发展成“整个人民运动的一部分”。“学生运动的高涨,不可避免地要促进整个人民运动的高涨”。

      为了挽回颓势,1948 年 8 月 3 日至 7 日,国民党统治集团在南京召开军事检讨会。蒋介石在开幕式上承认:“就整个局势而言,则我们无可讳言的,是处处受制、着着失败。”并斥责多数国民党军队高级将领“精神堕落,生活腐化,革命的信心根本动摇,责任的观念完全消失”,要求他们“振作军心,提高士气”,加强“精神的武装”,以便使“军事转危为安,转败为胜”。这次会议还决定将作战重点置于黄河以南...

    相关热词搜索:党课 汇编

    微党课汇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