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范文网 - 每天发现一点点
每天学习一点点!
  • 演讲稿范文
  • 演讲稿题目
  • 演讲稿开场白
  • 演讲稿开头
  • 演讲稿结尾
  • 演讲稿格式
  • 演讲稿PPT
  • 英语演讲稿
  • 主持词
  • 发言稿
  • 演讲稿征文
  • 演讲与口才
  • 自我介绍
  • 即兴演讲
  • 公众演讲
  • 训练口才
  • 演讲稿200字
  • 演讲稿300字
  • 演讲稿400字
  • 演讲稿500字
  • 演讲稿600字
  • 演讲稿800字
  • 演讲稿1000字
  • 国旗下演讲稿
  • 八荣八耻
  • 爱国演讲稿
  • 竞聘演讲稿
  • 竞选演讲稿
  • 领导演讲稿
  • 年会演讲稿
  • 年会主持词
  • 就职演讲稿
  • 我的中国梦
  • 祖国在我心中
  • 当前位置:大范文网 > 演讲稿 > 演讲稿500字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 古代文学中的狐意象

    分类:演讲稿500字 时间:2019-05-14 本文已影响

      摘 要:本文以《易经》和《诗经》为代表的商周时代的狐意象为中点,上溯远古的狐图腾文化,下述秦汉以降的狐意象的世俗化。  关键词:易经 诗经 狐意象  中国的狐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狐的身影在各类著作中都频繁出现。后往往与“狸”合称,其实是将两种不同的动物混而视之,如今狐狸已经被打上了“狡黠”、“狐媚”的标签,而商周时代的先民们是怎么看待“狐”这种生物的,我们可以从《易经》和《诗经》中管窥一二。
      关于《易》的成书年代,《系辞》曰:“《易》之兴也,当殷之末世,周之圣德邪?”现在较为普遍的说法是《易经》成于商末周初。彖和象则可能成于战国。《易经》中提到狐的词句不多。《易·解·九二》中有“田获三狐”之辞,评价为“贞吉”。又有《易·未济》,卦辞曰:“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是说一只小狐狸过河,将尾巴翘起,快要到河对岸时,尾巴突然垂下。暗指过河未遂。《未济》中虽然有未完成之意,《彖》也解释说:“位虽不当,刚柔应也。”大抵是不坏的。又以“小”冠“狐”之前,颇有怜爱关切之意。可见对狐狸是比较喜爱,且视之为吉象。这两卦中所涉及的狐狸,不管是田猎的狐狸,还是过河的狐狸,都是自然世界中的实在动物,神秘色彩十分淡薄,涉及场景也非常生活化。
      《诗经》则大致成书于春秋时期。其中提到狐的地方有九处。《豳风·七月》中有“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之句。是指自然界中的狐狸。《小雅·都人士》、《邶风·旄丘》、《桧风·羔裘》和《秦风·终南》中都以“狐裘”成句。以狐狸皮毛的贵重来烘托人物的尊崇身份。
      而《小雅·何草不黄》曰:“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栈之车,行彼周道。”《邶风·北风》曰:“莫赤匪狐,莫黑匪乌。惠而好我,携手同车。”其中对狐狸的描写则带有文学的艺术技巧了。所述之狐,不仅仅限于衣食功用,而是带有指向性的审美关照。虽然是“兴”的手法,其实与“比”也不能截然分开。《小雅·何草不黄》草中的狐狸,也是车上征夫的影射。《邶风·北风》与此同理,也是以赤狐比征人。《齐风·南山》中“雄狐绥绥”之句亦是游荡在外之意。《卫风·有狐》则将狐写得更为细致动人。“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害。心之忧矣,之子无带。有狐绥绥,在彼淇侧。心之忧矣,之子无服。”回环往复,写尽对远方亲人的担心惦念。由是观之。诗经中的具有艺术性的狐的意象,多是表达一种悲伤无依的情绪。这在诗经中也并不是“狐”这个意象独有。诗经时代,战乱频发,徭役繁重,征人思妇分隔天涯实属常有。在此背景下,民众所咏歌诗必也染上伤感情调。同时,也可以说,狐的意象开始附着上了人的感情,变得更加丰富。
      如果说将《易经》与《诗经》所代表的商周时代作为中国狐文化的一个转捩点,那么在此之前,狐还是崇高的灵物,在此之后,狐就从郊野走进了市间,同时扮演着幽晦的神怪。
      在《易经》成书之前的远古时代,狐曾经作为一些民族的图腾崇拜。“在先秦文献中有许多带狐字的姓氏和地名。……凡此大抵与狐图腾有关。”[1]狐聪明灵巧的生物特性,在图腾崇拜中代表了智慧。狐的皮毛丰厚美丽,远古时期猎到的狐皮数量有限,只有尊贵的人物才有机会穿戴,又是权力的象征。《山海经·大荒东经》[2]载青丘“有狐九尾”,“九”当是虚数,狐类头小尾大,或有尾部畸变成多条的个体,则尤为稀罕。九尾狐又作为多子多孙的祥瑞。那时,狐的形象作为氏族图腾,应当是高高在上的,并且掌握了神秘的未知力量,可以保护它的信徒。对于敌人也有很强的威慑作用。《山海经·南山经》所描述的九尾狐就“能食人,食人不蛊”。是一种凌驾于人类之上的神物。
      虽然这些崇拜狐的氏族后来消亡或是改换了信仰,但狐确实在远古时代享受过此等尊荣。殷商至春秋时期,也就是《易经》与《诗经》勃兴的时期。我们在字里行间看到的狐的形象则多是原生态的。它可以是田猎时的成果,也可以是路边游荡的动物。人们对于狐的情感多是亲切自然的,具有自我投射的意味。狐这个意象,从神兽慢慢成为了走兽。
      时间再推后,至战国时期,有《竹书纪年》记载:“帝杼征于东海,及三寿,得一狐九尾。”白狐此时成为天下太平、政治昌明的祥瑞。每遇一次都值得史书特书一笔。虽然也具有尊贵的低位,但与之前作为氏族图腾相比,崇高感已消弭殆尽,以名器献世,终是带有政治意味的致用成分重些。此后帝王登基之时,总会想方设法找些祥瑞之物,以显示治下兴隆。白狐便是其中的上瑞了。
      从民间来说。狐意象的入世步伐更加迅捷。狐的妖魅形象起于汉代,当时巫蛊盛行,神话故事也层出不穷。汉代《焦氏易林》[3]中有“老狐多态,惊我主母”的描写,叙述了狐幻化骇人的事迹。此后志怪小说中,狐与人的交集更为频繁。《搜神记》[4]中“阿紫”的故事就是讲述狐狸精魅人之事。在很长一段时间,狐都以邪恶的形象出现在故事之中,充满怪诞诡谲的色彩。唐传奇《任氏传》中则写了一位多情善良的狐精任氏与书生相恋的故事。明清时期是小说兴盛之时,明清小说中的狐则更具人性,性格也更为多面。有《封神演义》中魅惑纣王的妲己妖狐,也有《聊斋志异》中善良美好的婴宁狐仙。与其说这些故事是在写狐,不如说实在记人。人性在这些狐意象居于主导地位。
      在整个历程中,《易经》与《诗经》所处的时代所表现的狐之意象,显得十分黯淡。既没有此前图腾时期的神圣感,也缺乏后世神怪故事中的绚烂多彩。但是这个时期,确是狐意象逐渐世俗化的过渡时期。表面看来是无可无不可,实质上确是以前发生的事情的症结,也是以后事态变化的机缘。如果没有《易经》《诗经》时期对狐的自然化的解读,后世也没有信心将其迅速地投入致用的范畴,在故事中对其戏谑化的解读,也无法实现。当然,历史终究是会向前发展的,没有《易》与《诗》,也会有其他的方式,终究会导向如今所在的正途。我们讨论这个节点,恰是梳理其发展的因果关系。
      参考文献:
      [1]李剑国.中国狐文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宋成斌.中国古代文学狐精意象解读[J].理论观察.2007
      [4]干宝.搜神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9
      [5]李炳海.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相关热词搜索:意象 古代 文学中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 古代文学中的狐意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