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范文网 - 每天发现一点点
每天学习一点点!
  • 春节
  • 除夕
  • 元宵
  • 端午节
  • 七夕节
  • 教师节
  • 中秋节
  • 国庆节
  • 重阳节
  • 光棍节
  • 腊八节
  • 新春
  • 小年
  • 二月二
  • 妇女节
  • 新年
  • 情人节
  • 劳动节
  • 母亲节
  • 父亲节
  • 儿童节
  • 万圣节
  • 感恩节
  • 复活节
  • 圣诞节
  • 元旦
  • 新年贺词
  • 新年寄语
  • 春节贺词
  • 春节寄语
  • 生日贺词
  • 开业贺词
  • 满月贺词
  • 结婚贺词
  • 红包贺词
  • 寄语
  • 贺卡
  • 对联
  • 春联
  • 灯谜
  • 祝福短信
  • 中考祝福语
  • 高考祝福语
  • 结婚祝福语
  • 生日祝福语
  • 拜年祝福语
  • 给朋友的祝福
  • 给老师的祝福
  • 给领导的祝福
  • 英语祝福
  • 新学期祝福语
  • 毕业祝福语
  • 给父母祝福语
  • 节日祝福语
  • 节日贺词
  • 节日诗歌
  • 节日习俗
  • 节日晚会
  • 放假安排
  • 火车票订购
  • 12306订票
  • 他们在岛屿写作:一个青年民间影展的态度|民间治疗精分的偏方影

    分类:新学期祝福语 时间:2019-05-06 本文已影响

      纵观目前国内影像环境,传统电视台、网络视频亦或新媒体种种放映渠道的不断增加,让视频创作者对从事影像工作有无限的信心。“人人都是导演”已经不仅是个口号,但繁荣的表面下,无论是剧情、纪录片还是实验艺术似乎都涌动着一种憋屈的暗流。
      愈来愈繁荣昌盛的渠道,聚拢着越来越大量的影片,海量的影像重新回到的新一轮的“大浪淘沙”。在汇聚眼球方能化作经济的时代,渠道播出是一回事,真正制作出来的影片却又是另外一回事。各种类型的影像无疑隐含巨大的传播价值,但传出的到底是什么?播撒的种子能长出什么?这时候,“看什么?”则成为每个人心中的疑问。
      今年的“杭州亚洲青年影展(HAFF)”10月份将在浙江举行。一直在关注这个由“近似90后”创办的影展,看着他们从一个学生展览发展到有全球作者参与的国际化影展,也看着这些年轻人变化中的冲动与思想。因为年轻,所以无所顾忌,但并不等于没有思考。导演用画面描述着文学的梦,年轻的策展人则用展览承载影像的梦。作为年轻的影展,除了关注年轻人的影像外,更愿意培养一批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观众。
      喜欢这个影展“颇具国际时尚潮流的混搭风”,在竞赛单元居然敢以反传统的开放性,将“纪录剧情实验”一并放入进行评选;喜欢看着这帮年轻人给
      “90后”作者一个机会的同时,也仍不忘向“八零七零六零甚至五零”后的导演们一再“致敬”;更爱这个新影展的大视野,明明叫做“杭州亚洲”却与老牌的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丹麦哥本哈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以及德国奥博豪森国际短片电影节进行合作,只为让更多观众看到更远的风景。
      2012年HAFF特别策划单元中将中国台湾文学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带到影展。这套纪录片用文学一样的语言,将周梦蝶、杨牧、王文兴、余光中、郑愁予和林海音等六位文学巨擘的生活向观者娓娓道来。影展将《他们在岛屿写作》中《化城再来人》、《寻找背海的人》、《朝向一首诗的完成》三部影片选入“台湾新象”单元,无疑也让更多的热爱电影和文学的大陆青年人接触到优美的中国台湾纪录片。
      小川绅介在书中曾经写道:“观众并非傻瓜,原因很简单:大家都在拼命地活着。”这句话也成为HAFF2012的官方理念。
      遇到不少业界或媒体的朋友跑来问我,你们电影节怎么每年改一个名字啊,第一年叫影像节,第二年又叫大学生电影节,第三年改成亚洲青年电影节,现在确定叫“杭州亚洲青年影展”了吗?每遭此问,我总要掷地有声地回应:不改了,这回至少十年内绝不改了!
      定位和态度上的摇摆不定,确实是过去三年我们的成长特点,摸索着走到今年,HAFF的羽翼渐丰,在选片态度、国际视野、专业质素以及执行能力上都开始有了自己的主张。
      去年,我们最终定名“杭州亚洲青年影展”,开始要在两个领域着力做推动,一个是要力求做介绍亚洲优质电影的亚洲影展,另一个是立志做一个青年影展。
      对“青年”的正名
      “青年影展”的青年究竟指的是什么,不少朋友对此很感兴趣乃至存有一些怀疑。如果要说开来,我们对“青年”的解释有两个向度上的考虑,既要做一个观众影展,又要做一个作者影展,比较稳定地来守候两个目标:一方面是渐进地培育青年观众的观影素养,同这个时代带给电影的误解做一些抗争,从青年观众中争取拉回一批愿意独立思考并尊重电影经验的艺术电影观众,青年人应该是这个链条上最有希望找到突破口的一环;另一方面是尽最大可能地推介和扶持青年作者,这里的青年指的是“影龄”,也就是电影创作年龄上的青年概念,比如我今年50岁,才创作第一部作品,那也属于青年作者。我们希望把一个创作者的生理年龄和他的创作年龄区别来看,这样其实更有利于我们从电影本体的角度去考察和关注一个作者的成长过程。
      HAFF的选片
      从观众和作者两个向度来看,HAFF每年的节目框架都是按此设定的,当然选片标准也是基于此来确定的。HAFF从去年开始设立了“亚洲之光”青年短片竞赛单元,这是一个面向亚洲地区青年导演开放征片的竞赛单元,这就是HAFF面向“作者”层面而创立的单元。也有很多人问我们,为何不做长片竞赛?一个创作者的成长路径总是从短片迈向长片,短片制作无论在电影语言的积累还是制片经验和资历的筹备上,都是对长片计划的一个准备工作,作为一个青年影展,要真的能够起到扶持和推介青年作者的作用,还是应该从短片的支持和传播做起;再说到另一角度,“短片”事实上是一个非常严肃的电影门类,近年在国内刮起“微电影”的风气,也有不少合作机构引诱我们做类似的变形,我想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持“短片”概念,一个真正能够站得住脚跟,并能最终起到传播乃至扶持到亚洲青年作者的单元,需要有一个比较坚定地维护电影严肃性的态度;这个单元去年第一年设立,便收到了来自超过15个亚洲国家或地区的243部短片,从去年的情况来看,海外片偏少,大陆片居多,但质量上来说,情况是恰恰相反的。今年是“亚洲之光”的第二年,我们的征片状况发生了很重要的转机,截止到7月中旬0,已经收到了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短片作品,并且海外片明显多于大陆投片量。为了把“亚洲之光”的扶持功能做到最好,每年组委会在评审团和评审规则的设置上也有自己的态度,首先打破短片制作的门类门槛,所以采取混评的办法,纪录、剧情和实验不分门类入围,从报名短片中按照质量排序统一入围12-15部的量,交由三名评审组成的国际评审团做最终决策。评审团的遴选是每年工作团队最棘手和最花时间的工作,首先要确定一名评审团主席,这位人物一定是既有剧情背景又有纪录背景,有制作的经验,可能还有制片和发行的经验等等,能够领导评审团做有态度的决策的前辈。其余两位评审一位偏向纪录片,一位偏向剧情片,但是他们拥有同样的裁判权,工作团队会对每位评审的创作或学术背景做比较深入的研究。另外,我们也从不采取“关门评审”的办法,HAFF觉得对一部影片的评判必须是开放性的,所以我们会安排三位评审和所有观众一同在影院内看片,观众和导演的交流反馈也会成为评审评价这部影片的一个因素之一;每年影展期间,“亚洲之光”所有短片场放映完毕之后,还会安排一个“亚洲短片创作讨论会”,这是一个把时间交给件评审、作者和观众的空间,从今年起这个讨论会更名为“青年论坛”,就像柏林电影节的青年论坛一样,我们希望这个小小的动作在未来能够针对“亚洲青年电影”的议题发出宏亮的声音。

    相关热词搜索:影展 岛屿 态度 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