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范文网 - 每天发现一点点
每天学习一点点!
  • 工作计划
  • 工作总结
  • 演讲稿
  • 思想汇报
  • 祝福语
  • 实习报告
  • 个人简历
  • 心得体会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散文大全
  • 当前位置:大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英国浪漫主义诗 苏曼殊对英国浪漫主义诗作的翻译

    分类: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5 本文已影响

      摘 要:苏曼殊是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家,在我国文学革命前期的翻译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首先分析苏氏译诗的原则,指出曼殊之所以热衷于翻译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是因为其所处的时代精神和个人气质与英国的浪漫主义精神相契合,最后文章比较了苏曼殊的浪漫主义与英国浪漫主义的异同点。
      关键词:苏曼殊 英国浪漫主义 诗歌翻译
      一、苏曼殊译诗原则
      翻译文学,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也是不同文化的对话、交流和沟通。而优秀的译者兼有接受者和放送者双重身份,对原作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译者对原作的兴趣和欣赏程度,同时又体现着译者信奉或遵循的翻译原则和独特的追求目标。
      苏曼殊在选择翻译对象的时候认为,被翻译的作品必须对于接受者来说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在《与高天梅书》中,苏曼殊就曾批评辜鸿铭翻译的《痴汉骑马歌》的社会意义不大:“前见辜氏《痴汉骑马歌》,可谓辞气相副。顾元作所以知名者,盖以其为一夜脱稿,且颂其君,锦上添花,岂不人悦,奈非如罗拔氏专为苍生者何?”苏曼殊认为一部翻译作品有没有价值在于原著的思想内容,而“辞气相副”倒在其次。这也正是由于苏曼殊接受英国浪漫主义有着社会精神契合的因素,所以在选择具体作品时也同样反映出了这种倾向,即表现强烈的爱国情绪的作品,所以拜伦的《去国行》、《哀希腊》、《赞大海》这样的名篇出现在苏曼殊的选择范围内也不足为奇了。
      苏曼殊在他的《拜伦诗选自序》中说过:“尝谓诗歌之美,在乎气体; 吵,抑亦十方同感。”。“气体”在此意指诗的精神、思想。他主张译诗时要保留诗的“美”与“情思”,不赞成因追求所谓忠实而采用硬译死译,最终使译诗失去它本身的美感与精神。这就需要译者的灵活处理,必要之处,亦要适当地增补或省略。苏曼殊正是按照自己的原则“按文切理,语无增饰,陈义悱恻,事辞相称[1]”进行翻译创作的,这在当时无人能及。
      二、苏曼殊钟情于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原因
      曼殊之所以如此钟情于翻译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主要是因为他的个人气质和所处的时代精神与英国浪漫主义存在相通之处。
      1、时代精神的契合。
      近代中国正处于多灾多难之时,在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封建统治阶级的困兽犹斗,改良主义的进退维谷,资产阶级革命的蓬勃兴起,导致整个中国时局的动乱不安,派系斗争异常激烈。苏曼殊在民主革命气氛的熏陶之下,意识到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挽救中国,可是“书生报国无它物,唯有手中笔如刀”,他借手中的翻译之笔,通过译介以拜伦、雪莱为首要代表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来抒发追求人民解放独立的革命思想。
      在他所译拜伦诗中,以《去国行》、《赞大海》、《哀希腊》、三首最具代表性。《去国行》、《赞大海》两篇,译自拜伦长篇叙事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ChildeHarold""sPilgrimage)。《游记》是一部抒情叙事诗,诗中描写了异域绮丽的自然风光,叙述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还反映了东南欧各国被奴役民族渴求自由解放的愿望,塑造了一个孤独、忧郁、有才华但却悲观的主人公哈洛尔德。通过漫长的游历生活,他对欧洲现实、人生虚伪、世态炎凉的认识愈益深刻,却也深深陷入悲观绝望之中。曼殊译拜伦诗数首,旨在通过这些译诗来振作鼓舞国人反抗精神,激励同胞为争取自由和民族解放而英勇斗争,使祖国免为“印度、巴比伦、埃及、希腊之继耳!
      苏曼殊试图通过对翻译文本的选择来表达其革命思想,一定程度上配合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起到了启蒙新民、宣传革命舆论的作用,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的契合。
      2、个人气质的相通。
      苏曼殊对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作品大量译介的这一选择除受时代社会政治的影响外,还受自身的经历、性格、心理气质这方面的影响。
      一般说来,浪漫主义都倾向于感情用事,他们时而积极进取表现出坚强的一面,时而又消沉颓废表现出脆弱的一面,他们还都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忧郁敏感和愤世嫉俗。这些就构成了曼殊能与他们产生强烈共鸣的心理基础。苏曼殊 “遭逢身世有难言之恫”,他的性格单纯真挚,他多情而浪漫的气质,嫉恶如仇的品格,对革命的热衷,都使得其作品既具有热烈的情怀、天才的想象,又总是渗透着绵邀的忧伤和无处寄托的孤独。而拜伦虽是出生贵族家庭,可是拜伦的父亲实在是一个败家子,他挥霍了妻子的财产之后就狠心地将她们娘儿俩给抛弃了。拜伦虽然很聪颖但生来微跛,所以从小就养成了孤傲和反叛性格。
      对于雪莱,曼殊则认为他是一个“恋爱的信仰者”,是一位“哲学家的恋爱者”。“他不但喜好恋爱的优美,或者为恋爱而恋爱,他也爱着‘哲学里的恋爱’,或‘恋爱里的哲学’”。雪莱是在“恋爱中寻求涅槃”,而拜伦是“为着恋爱,并在恋爱中找着动作”。 苏曼殊还觉得“雪莱和拜伦两人的著作,对于每个爱好学问的人,为着享受诗的美丽,欣赏恋爱和自由的崇高理想,都有一读的价值。”[2]
      除了拜伦和雪莱,曼殊还翻译了彭斯、豪易特等人的诗。彭斯是苏格兰诗人,出身贫苦农家。他是一个歌唱自由和爱情的民歌手,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人物。曼殊翻译了他的一首诗《熲熲赤墙靡》,前部分赞美爱人多么的美丽可人,后部分则写自己与爱人的分离之苦。苏曼殊翻译豪易特的诗作《去燕》,诗中通过咏燕,抒发了对自由的向往之情。这些也都寄寓了曼殊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
      三、苏曼殊的浪漫主义与英国浪漫主义比较
      毫无疑问,苏曼殊与英国浪漫主义之间存在着接受与放送的关系。可是,苏曼殊毕竟与拜伦、雪莱和彭斯等人是处于不同的人文环境和社会背景之下,这就决定了苏曼殊在接受影响的时候,不可能表现出与英国浪漫主义的完全一致,甚至在一些方面背道而驰。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英国浪漫主义的背景文化是基督教文化,他自己也是僧侣身份,基督教中对爱的痴狂是苏曼殊永远也不可能到达的彼岸,在他的人生和作品中反而带有哀哀不绝的呻吟;另一方面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干预,虽然苏曼殊所在的社会相比之前是门户大开,但是几千年的封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全消失的,即使苏曼殊没有受过正统的中国文化教育,但是耳濡目染,身处其中,心理上的文化认同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全部被打碎的。

    相关热词搜索:诗作 英国 浪漫主义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