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范文网 - 每天发现一点点
每天学习一点点!
  • 实习报告范文
  • 实习计划范文
  • 实习鉴定范文
  • 实习报告内容
  • 实习报告模板
  • 实习报告评语
  • 实习报告结尾
  • 实习报告题目
  • 实习协议书
  • 实习周记
  • 实习报告总结
  • 实习报告前言
  • 实习收获
  • 实习报告5000字
  • 实习报告4000字
  • 实习报告3000字
  • 实习报告2000字
  • 实习报告1000字
  • 大学生实习报告
  • 销售实习报告
  • 我愿做永暑礁上的太阳花 永暑礁

    分类:销售实习报告 时间:2019-04-12 本文已影响

      中等身材,黝黑,寡言的李文波今年48岁,来南沙21年了。  此间,他先后29次执行守礁任务,累计守礁97个月,创造了我国南沙守礁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纪录。身边的战友们送给他一个亲切而响亮的称号——“南海守礁王”。
      3秒钟的背后
      每天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之后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都会播报南沙的天气情况。
      少有人知道,这仅有3秒的南沙天气数据,正是由李文波和常年驻守在永暑礁上的海军战士们提供的。
      南沙每年的季风、台风期占去了多半年,雷雨、暴雨等极端恶劣天气常常一来就是几天。为了把每一次观测、每一组数据搞精准,不知有多少次,李文波冒着生命危险坚守观测岗位。
      2005年12月18日,南沙海区刮起了12级台风,一时间,飞沙走石。年轻的气象站值班员请示能否等台风过后再补充测量,李文波斩钉截铁地说:“不行,越是恶劣天气,观测数据就越有价值!”
      风急浪大,人被风浪打走了怎么办?
      李文波和班长赵光霞用绳子互相拴上,相互搀扶着前往观测点取样,不到200米的路程,整整爬了半个多小时。两个多小时后采样结束,一回到营房,两人就因虚脱一头栽倒在地。
      2009年8月的一天,13级台风再次袭来。礁上顿时暴雨如注,海浪就像倒塌的十几层楼房般汹涌而来。到了采集数据的时间,设备却怎么也读不到风速数据。李文波断定,一定是测风器出现故障,必须立即进行维修。测风器固定在室外10多米高的铁架上,平常维修都很难,何况这种天气?
      “我来维修!”穿上雨衣,绑上几条绳子,李文波冲进了狂风暴雨中。
      “当时铁塔被台风吹得摇摇摆摆,我一边爬,一边被风荡来荡去,那么重的铁塔晃动得像秋千一样。”李文波回忆,“根本没想到危险,只想着赶快维修好设备。再说,我是队长,我不上谁上?!”
      建站之初,测量的气象报表只能靠人工抄写。每张报表要抄写3份,每抄一份至少要花两小时。每次抄写气象数据,李文波为防止汗水滴在报表上模糊字迹,他在头上、手腕上缠上一块厚毛巾用来吸汗。报表抄完了,李文波额头上、手腕上也长出了一层层痱子。
      2009年8月,李文波在检查时发现永暑礁水准点地基出现裂纹,马上意识到这有可能影响到南沙地区所有潮汐表的准确性。于是,他带领战士们一连几天都泡在海水里,不仅忍受着烈日暴晒,还要承受被珊瑚和海胆刺伤的疼痛,在恶劣作业环境中连续奋战5天,把水准点的误差准确无误地校正过来。
      截至今年7月,李文波带领的气象分队已累计为军内外气象部门提供140多万组水文气象数据,创造了连续7000多天无差错的纪录,并且开创了南沙水文气象观测10项第一。
      最可爱的人
      1992年,李文波第一次登上永暑礁,既要执行守礁任务,又要做好海洋气象测量。那时礁上工作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呢?
      住的是高脚屋,面积只有几平方米;礁上布满沙砾,几乎寸草不生;气象观测站只有一些简陋的人工观测仪器;礁上信号不好,与外界通讯几乎断绝。
      抵达永暑礁后,李文波和战友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码头插上旗杆,举行一次庄严的升旗仪式。
      望着在南沙上空高高扬起的五星红旗,李文波心潮起伏,在永暑礁上执行守备和气象监测任务,不仅是自己作为中国军人的职责,更是祖国对南海行使主权的重要标志。
      那天,他在日记中写下:“树木都不嫌弃这片满是沙砾的礁盘,我们中国军人又有什么理由叫苦叫累……”
      南沙有多美?四周的海水蓝得透彻,就是一颗沙粒掉到海中慢慢下沉的过程,都能用肉眼看上一会儿。
      南沙有多苦?永暑礁是我军在南沙驻守岛礁中面积最大的。平常,永暑礁的户外湿度达90%,最热时地面温度达60℃。刚钓上来活蹦乱跳的鱼放到地面晒一个小时,像铁块一样硬邦邦的!
      由于缺少淡水、蔬菜,上礁不久,李文波就开始口舌生疮。更难忍受的是精神上的孤寂。
      “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出门看大海,入夜听涛声。”李文波笑着说,当时有几只军犬被带上礁,不到3个月就得了抑郁症,见谁都疯叫。
      一个军犬都生存不了的地方,人能待多久?
      李文波和战友们坚守了下来。一切从零开始。
      “南沙远离祖国大陆,观测站的建设喊不来也等不来,必须自己动手干出来。”
      白天,李文波和战友们或顶烈日,或顶暴雨,抡铁锤、扛水泥、搬器材,带领分队官兵搞观测场、预报室的设施建设,脸上一次次晒脱皮,肩上一次次磨出泡,手上一次次虎口震裂,鲜血染红了手套。
      一次,上级决定在观测站兴建海气边界层观测系统,时间紧、任务急,正巧又碰上台风即将来袭,技术专家无法上礁。
      李文波一咬牙:“没有技术员,我们自己干!”他带领分队官兵硬是靠一张设备说明书和一张其他观测站的照片,把一套高达数十米的观测设备用肩挑背扛的方式安装调试成功。事后,专家来到现场验收时,动情地说:“你们是国家最可爱的人!”
      21个寒暑交替,李文波和战友们的血汗换来了南沙的第一个气象观测场、第一个气象预报室、第一个大气波导站、第一个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站……
      我不后悔
      如今,李文波摸着一头花白的头发,向记者感慨时间如梭,自己一眨眼从青年变“老年”了。
      刚到南沙时,李文波还是个活力十足的小伙子,“那时候,搬100斤一袋的水泥,都觉得很轻松。”
      如今,李文波不到半百就已头发花白,南沙的特殊环境还让他患上了多种慢性病,尤其是关节炎发作时,上厕所、下楼梯都需要人搀扶。
      但,他不后悔当初的人生选择。
      1985年夏天,21岁的李文波从山东海洋学院物理海洋专业毕业。那时,两条人生的道路摆在他面前:去机关,国家海洋局和中科院青岛海洋研究所都向他发出了邀请;从军,去某海测船大队从事海洋调查工作。
      李文波毫不犹豫选择了部队。那一年,李文波穿上军装,来到了位于宁波的某海测船大队。
      1991年,在宁波工作6年的李文波接到海军通知,南沙守备部队组建实体,要调两名懂水文气象的干部到南沙工作。李文波二话没说,主动向组织递交了申请书
      临行前,部队领导告诉李文波,去干两三年,就往回调。没想到,这一干就是21年。
      21年,简单数字背后深藏着这位军人多少人生悲欢。肩负党和祖国交给的重任,他无怨无悔;面对家人的生离死别,他愧疚难当。
      2005年9月,正在大陆轮换值班的李文波回家探亲。此时的老母亲因为身患脑血栓,已半身不遂,只能用管子吸点流食。在家时,老母亲不断催促他:“儿啊,快回去吧,别误了公家的事!”
      10天后,李文波接到上礁命令。赶回部队的第二天,李文波得到了老母亲去世的噩耗。他一个人走到码头,背对身后的战友们开始哽咽,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面朝北方的大海,放声大哭。
      在南沙工作期间,李文波的姑父、姥姥、叔叔、母亲、大伯等6位亲人先后离开人世。每一位至亲的离世,他都只能隔着茫茫大海,遥望北方祭奠。
      2011年6月,李文波第一次回老家给老母亲上坟时,坟上已经青草依依。那种苦,那种痛,那种撕心裂肺,他含泪裹在了心里。
      “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想亲人。”李文波说,可是,他的肩上还有着共和国军人的钢铁纪律和如山般的责任。
      并非没有机会离开南沙。1996年和2009年,南海舰队两次调李文波到机关工作,他都以“南沙水文气象业务我最熟悉”为由,放弃了难得的机会。
      亲友也曾多次劝他提前转业,李文波卸不下军人的责任,“我不能做逃兵!”妻子赵善英只好变卖房产,随军到湛江,当“待业军嫂”。
      李文波和战友们第一次登上永暑礁时,曾引种过数十种植物,只有太阳花顽强地在南沙扎下了根,绽放出了美丽的花朵。就这样,太阳花成为永暑礁的礁花,也成了守礁战士们最爱护的植物。
      作为一名中国军人,李文波把自己最灿烂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南沙,如太阳花般将一生最美丽的花瓣撒在了祖国南疆。
      “只要我穿一天军装,就会像钢钉一样,牢牢地铆在南沙!”这是一位中国军人的铮铮誓言,也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声音!

    相关热词搜索:我愿 太阳 做永暑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