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范文网 - 每天发现一点点
每天学习一点点!
  • 年终工作总结
  • 年度工作总结
  • 个人工作总结
  • 年度总结
  • 年终总结
  • 个人总结
  • 周工作总结
  • 月度工作总结
  • 工作小结
  • 季度总结
  • 半年总结
  • 转正总结
  • 试用期工作总结
  • 实习工作总结
  • 考核总结
  • 总结与计划
  • 工作总结报告
  • 工作总结模板
  • 工作总结PPT模板
  • 1月工作总结
  • 2月工作总结
  • 3月工作总结
  • 4月工作总结
  • 5月工作总结
  • 6月工作总结
  • 7月工作总结
  • 8月工作总结
  • 9月工作总结
  • 10月工作总结
  • 11月工作总结
  • 12月工作总结
  • 工作总结开头
  • 工作总结结尾
  • 工作总结怎么写
  • 200字
  • 300字
  • 400字
  • 500字
  • 600字
  • 700字
  • 800字
  • 900字
  • 1000字
  • 2000字
  • 3000字
  • 财务工作总结
  • 销售工作总结
  • 【对本雅明“光晕”理论的再阐释】本雅明光晕理论

    分类:销售工作总结 时间:2019-05-02 本文已影响

      摘要:在艺术的发展史中,技术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本雅明的“光晕”理论中就包含了很多从技术角度看待艺术审美变化的思考和阐释。然而,本雅明生活的时代毕竟已经比较久远,当时的技术还是停留在机械复制阶段,当下技术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变化,这对艺术的影响无疑是深远和巨大的。所以他的一些理论在研究当下技术与艺术关系时就有很多局限性。但是他的理论精髓还是一脉相承的,对他的光晕理论进行重新解读还是十分有意义的。
      关键词:本雅明 光晕 机械复制
      在欧洲思想界,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是德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在20世纪西方文艺学、美学领域中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本雅明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技术对文化的影响作了深入的思考。如果说传统社会的生产方式是手工形态的话,那么,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则是大规模的工业化或机械化。不同的生产方式导致了不同的艺术形态或形象构成方式。传统文化中艺术品由于其生产的此时此地的唯一性,便获得某种膜拜的宗教神秘化特征。而现代社会的大工业导致了机械复制方式的出现,艺术便从过去那种少数人特权的局限中被解放出来,转而成为一种大批量复制的产品。本雅明对技术与艺术问题的思考最终化身为“aura”(光晕)这个术语。他以“光晕”在现代机械复制时代的瓦解、消亡现象为透视点,描绘了被后现代主义理论家所确证的后现代景观。
      一、“光晕”的双关性——本义与转义
      作为一个概念,“光晕(Aura)”(Aura中译意极为混乱,有韵味、光晕、灵气、灵氛、光晕、灵光、辉光、气息、气韵、神韵、神晕、氛围、魔法等,以“光晕”似乎最为贴切:它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此处采用张玉能的译法。“光晕”是德语(宗教)文献中的常见词汇,指(教堂)圣像画中环绕在圣人头部的一圈“光晕”,与“神圣”之物相对应。早在中世纪或文艺复兴时期,玛利亚、耶稣或者“圣者”的一些画像,头部就笼罩在光晕之中。这是它的本义。
      将这一概念转引入艺术美学领域并进行详细论述的是瓦尔特·本雅明,在他的理论中,“光晕”、“光晕艺术”是其中的核心概念。但是本雅明并没有一本系统的论述光晕的专著,这一代表性的美学概念主要体现在他的一系列著作中。“光晕”在本雅明的著作中大致出现过四次。
      在1930年3月写成的《毒品尝试记录》中,本雅明第一次解释了“光晕”概念:第二次出现在1931年的《摄影小史》中,是用它来描述老的人像照片的属性,“一种特殊的时空交织物,无论多么接近都会有的距离外观。”第三次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又用来指称与波德莱尔艺术相异的传统艺术的特征,被认为是“‘无意识记忆’中自然地围绕感知对象之间的关系反应的转换上。”最后一次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5年第一稿,1936年第二稿)中,它又被界定为“在一定距离之外但感觉上如此贴近之物的独一无二的显现。”《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在一个开阔的视野中,较为集中地论述了这一概念,本雅明将“光晕”上升到艺术命运的高度,他所关注的一个重要现象,便是“光晕”在现代复制艺术中的消逝。他说:“对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时代凋谢的东西就是艺术品的光晕。”他用“光晕”形容艺术品的神秘光晕和受人膜拜的特性,这是Aura在本雅明那里的转义。
      二、“光晕”的生成与光晕性
      “光晕”是机械复制时代以前的传统艺术作品的本质属性。它作为一种感知与体验,并不完全由感知对象所决定,而是对象在人的认知系统中的呈现,是客体与主体的认识方式的交互作用产生的效应。对光晕的体验过程就是光晕产生形成的过程,也是对艺术作品的独特时空体验过程。
      在本雅明看来,对古希腊绘画、雕塑等传统艺术的欣赏是光晕体验的过程,但是机械复制时代运用照相术冲洗的同一底片的照片就毫无光晕可言。随着机械复制技术的进步,艺术对时效性的追求越来越突出,在突出时间排斥空间体验的过程中艺术的光晕走向了衰竭。可见,在光晕的生成和体验中,本雅明特别注重对空间的体验和欣赏,对时间持排斥的态度。那么究竟怎样的艺术品才会给人带来光晕体验呢?我们把艺术品本身所具有的能够给人带来光晕体验的共同审美属性称为光晕性。在对传统艺术品的光晕生成和机械复制艺术光晕衰竭的过程对比中,我们总结艺术品光晕性主要体现在:
      (一)膜拜价值
      本雅明认为,艺术作品的光晕源于“礼仪”,艺术原本是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植根于礼仪活动, “起初是巫术礼仪,后来是宗教礼仪” 。艺术在礼仪中取得了其社会功用,本雅明称之为艺术的膜拜价值。
      膜拜价值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延续下来,虽然其形式和内容一直在发生着转变——从最初对神灵的膜拜到文艺复兴时期对世俗权威的崇拜再到“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神学,但是无论如何那种礼仪性质的膜拜因素都始终存在着。正是这种膜拜价值的存在,使得艺术成为一种“独一无二的显现”,只有少数人才能拥有的特殊品,对广大崇拜者,尤其是人民大众而言,就成为不可企及的“远方之物”。如此一来,艺术品周围便环绕了神秘的气息,光晕由此产生了。
      为了保持艺术品的膜拜价值,人们甚至要去隐匿艺术品,本雅明指出:“有些神像只有庙宇中的神职人员才能接近,而有些圣母像几乎全年被遮盖着,中世纪的大教堂中的有些雕像就无法为地上的观赏者所见。”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从仪式中解放出来,艺术品被展示的机会便多了起来。能够送来送去的半身像、木版画比起庙宇中的神像和壁画,可展示性就更大。膜拜因素在艺术中弱化,艺术的价值在逐渐向其另外一极,即展示价值靠拢,直到对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有史以来第一次把艺术品从它对礼仪的依附中解放出来。”在机械复制类艺术作品中,展示价值全面抑制了膜拜价值,传统艺术的光晕也逐渐走向衰竭。
      (二)本真性(Echtheit)
      所谓的“光晕”在本雅明看来是艺术品产生时由于独特的时空和情境的融合而产生的一种独一无二的本真性,这在“时过境迁”之后是不可能被复制的。复制品不具备本真性的原创内涵,仅仅是模仿了外在形式而已,因而人们不能在复制摹本中找到原作所凝聚的那种因时空融合和距离而成为“独一无二的”所产生的独特审美意蕴。在他看来,“即便最完美的复制品也不具备艺术作品的此地此刻(Hierund Jetzt)——它独一无二的诞生地……原作的此地此刻即它的本真性”。艺术的本真性的整个范围并不受任何技术甚至是复制技术的制约,即使原作被复制了N遍,本真性依然可以保持所有的权威。

    相关热词搜索:光晕 阐释 对本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