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范文网 - 每天发现一点点
每天学习一点点!
  • 工作计划格式
  • 工作计划开头
  • 工作计划结尾
  • 工作计划怎么写
  • 总结与计划
  • 工作计划模板
  • 工作计划范文
  • 个人工作计划
  • 周工作计划
  • 年度工作计划
  • 年终工作计划
  • 半年工作计划
  • 季度工作计划
  • 月度工作计划
  • 试用期工作计划
  • 实习工作计划
  • 转正工作计划
  • 护理工作计划
  • 党建工作计划
  • 党支部
  • 团支部
  • 党风廉政建设
  • 年度工作计划
  • 业务员
  • 班主任
  • 学生会
  • 幼儿园
  • 教师工作计划
  • 医院工作计划
  • 健康教育
  • 销售工作计划
  • 会计工作计划
  • 当前位置:大范文网 > 工作计划 > 团支部 >

    我对新闻媒体存在问题的一些思考|如何联系新闻媒体

    分类:团支部 时间:2020-02-02 本文已影响
    在全社会都在践约和谐的时候,新闻媒体自身的和谐问题越来越突出。作为新闻媒体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这个媒介服务部门自身还有许多不和谐之处,这是令人忧虑的。特别是在正当我国处于转型时期,有机遇、有挑战,传媒也一样,需要思考、整改和调整。
    新闻监督丧失功能
    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介的基本功能之一,这是众多媒体领导和采编人员都十分清楚的。但是,为什么能造成一些新闻媒体在这个问题上面身心错位呢?也是问题出现在利益上。
    首先是有部分地市级报刊,丧失了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由于地方报刊要在本地方求生存和发展,不敢得罪某些权贵和财神。在这方面,越主流的大报刊,实施监督的力度越好。越是基层的新闻媒体,其功能表现越差。
    再有就是有些报刊不是正当的监督,而是利用这个功能,为自己营造创收的契机。这叫给人家“花钱消灾”。更有甚者,拿新闻监督去要挟人家。
    据报载,2006年5月16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通报了4家报社记者以新闻报道为名,向基层单位和群众敲诈或诈骗财物的违法活动。
     从某些事件,给我们当今的媒体新闻监督的错位,敲响了警钟。我们可以看一下错位的具体情况:
    《中国工业报》社河南记者站常务副站长陈金良将曝光稿件传真给光山县领导,借机敲诈。陈称如果要撤稿,需给“活动费”两万元。2006年5月18日,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法院以受贿罪一审判决陈金良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
    从处理的实例中,为什么他们都是记者站的记者呢?因为记者站一般都是三项大任务:写稿、发行、创收。他们除了自身的素质之外,为完成上级报社的任务也是促使走向犯罪的原因之一。在“创收”这方面,反映在记者站上更为突出。
    概括地说,完善新闻监督,这是各家媒体都努力追求的,也是媒体实现从“载体”过渡到“权力”的一个重要问题。就当下最为严重的,有两个问题。一是监督不“利”,是媒体领导的问题;
    二是监督有“利”,也主要是媒体领导问题。特别是地方媒体,当地资源有限,愿意做广告的不多,创收越来越难。于是,以找问题报道为“创收”的突破口。好像只有找到批评的借口,也就找到发财之道,身心错位到了极点。
    有偿新闻屡禁不止
    所谓有偿新闻,是指报刊社领导同意或有意组织的创收“手段”,其动机是为了本单位或部门发财致富的“新闻报道”。因为,有些是新闻单位巧立名目,向人家“索要”。对于,这种直接或变相的有偿新闻,有时不是记者编辑都愿意干的,也不是所有的记者编辑都会做,但这是必须要做的任务之一。
    对于有些媒体屡禁不止的有偿新闻,原因主要有几点:首先,多为在财务上自收自支的报刊社。由于发行量较小,经济状况不好。广告客户不来或较少光顾这种媒体,只有靠变相卖版或找上门去,主动为人家做报道,视不同情况收费。由于这种媒体自身造血功能不行,只有依靠外来输血维持生命。
    在这些众多的媒体中,笔者没有权威的调查结论。但是,就现今有点业内常识的人一眼就看出不少报刊,用所谓“专刊”、“专版”、“专页”、“专题”“企业展台”、“形象”等名堂,都是取费用的可能,有些还要给读者以深度报道的假相。不是有的地方,曾说“防盗、防火、防记者”,就是记者来采访报道要钱。那是高级乞丐,得罪不起。记者名誉不佳,主要就这类问题造成的。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五条,有明确论述:“新闻报道和经营活动要严格分开。新闻单位不得用新闻形式做广告;
    不得向编采部门下达“创收”任务。记者编辑不得从事广告或其他经营活动。”有关部门也下发了《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为什么屡禁不绝,这种有令不禁的问题背后,管理部门要管在“理”上,不是下发一个条文就能解决问题的。究其实质,就是要从关心这些新闻媒体最现实的生存问题入手。
    创新不够摹仿太多
    创新不够的最重要的两个问题,一是领导不重视人才的问题。“大手笔”留不住,“小手笔”撵不走,提升不起来。报刊社都有一些“剪刀加浆糊”的记者和编辑,还有一些广播和电视记者不会写稿人。真成了“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不会创新的特征有三方面:一是懂管理又懂新闻业务的领导,不是很好挑选。领导如果不是创新型的,这个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就很难是创新型的。“办报刊,就是办总编”,这是业内人常说的话。二是组织机构里没有创新的氛围。写常规报道不出毛病,创新选题容易出问题,久而久之,媒体内没人创新采写报道。三是人才的问题。现在“既能跑又有学问、既会管业务又会管人、既懂媒体又懂经营”这三种人才是稀缺资源。但是,这种理想的人,太难找了。
    我们有些地方的新闻媒体,都成了自己子女就业的后备保障。
    创新,关系着媒体的生死。不创新,就不会有好的出路。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道理。生长就需要突破,突破一点就光明一片;
    停滞就是死亡。
    报刊该如何发展
    地方保护主义,是一些报刊不死不活的总根源。期刊发行不足1000份,报纸发行不足2万份,这样不死不活的媒体有一定的数量。由于,我们现行的政策,虽然已经整顿过几次,也曾死过了一些。对于已有一小部分媒体,想死,死不了。关键是,他们的主管部门不想让它死。结果是对付一天是一天,赖活着。要不然,那些编采人员和后勤员工,安排到哪儿?上社会领低保去?那不把问题推给社会了吗?想活,还活不好的原因很多。有先天不足的问题,有的媒体,干脆把广告部改名叫“经营部”。这种想歪点子的做法,不是真正走出媒体经营的办法。要用发展赢得尊重、赢得市场,媒体应该研究市场,研究自己的定位,研究自己在夹缝中的生存与发展的大计。改革发展,都是处于“突破前夜”。管理体制、运营机制必须有所突破,彻底改变一些不死不活报刊的窘况。
    笔者认为:对于有发展前途的报刊管理部门应该大办扶持,并要从根本上扶持。从人力和物力上帮助他们度过转型时期的难关,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对于那些质量差的报刊,甚至长期经济亏损的,长痛不如短痛,该死就死。不要领导只考虑自己和部门的利益,要考虑长远的市场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对那部分“癌症”报刊下决心的时候到了。                太原广播电视报社  薄海燕

    相关热词搜索:我对 新闻媒体 存在问题 思考

    我对新闻媒体存在问题的一些思考|如何联系新闻媒体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