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范文网 - 每天发现一点点
每天学习一点点!
  • 入团申请书
  • 入党申请书
  • 申请书格式
  • 初中生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中学生
  • 高中生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入党介绍人
  • 党性分析
  • 入党政审材料
  • 高中生
  • 大学生
  • 研究生
  • 军人
  • 部队
  • 公务员
  • 职员
  • 教师
  • 工人
  • 农民
  • 教师
  • 1000字
  • 800字
  • 600字
  • 500字
  • 400字
  • 300字
  • 200字
  • 当前位置:大范文网 > 申请书 > 军人 >

    论知识转移对自主创新的作用_论自主创新

    分类:军人 时间:2020-03-16 本文已影响
        摘要:为了应对知识经济的冲击和挑战,我国政府提出了自主创新的战略方针。知识转移作为自主创新的基础,起了不可忽视的促进和决定作用。文章概括性地阐释了知识转移的形式和渠道,知识转移中应注意的广度和深度等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知识转移如何在自主创新中发挥关键作用。
     
        关键词:知识转移;
    自主创新
     
        自2004年始,我国的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个新名词:自主创新。这一名词很快就深入人心,党和政府更是将自主创新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只有独立自主的创新活动才能把握住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才能真正提升国家的竞争能力。自主创新非常及时地为我国的企业和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这条路并不好走。我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现有的知识存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将导致学习能力和组织创新的局限性,使自主创新流于口号或形式而无法成功实践。实现自主创新,需要系统、科学的知识转移作为支撑。一方面,国家需要知识转移,使科技发展水平与全球经济的现实条件相容;
    另一方面,作为自主创新主体的企业,也需要通过知识转移吸收先进的科技成果、借鉴优秀的管理思想,从而提升自己的战略眼光,使自主创新成为常态,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知识转移的形式、渠道和重要性
     
        知识转移的实践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Teece才最早对知识转移的思想进行了系统阐释。此后,知识转移的重要性开始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知识转移促进了知识的沟通和交流,是知识有效配置的重要环节,也是新知识产生和创新的基础条件。Lucas Bretschger(1999)在他关于知识转移的研究中指出,一个地区的经济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的积累和转移。换句话说,知识只有通过转移才能促进和推动自主创新,从而实现并放大其价值。
     知识转移可以简单地描述为知识传输方将知识源通过某种知识媒介或载体传递给知识接收方的过程。转移在个人、团队、组织间通过一系列方式和渠道交互发生。按照转移双方所处的不同地位,本文将知识转移分为传播型、学习型、交互型3种类型。一是传播型知识转移,知识传输方占主动地位,知识传播的主要渠道有科学出版物和说明、人员培训、知识数据库、知识黄页、学习型历史文献等。二是学习型知识转移,主要针对知识溢出,强调知识接收方在知识转移中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在企业集群、技术引进及各种合作联盟中,知识溢出都是知识接收方获得创新关键要素——隐性知识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三是交互型知识转移,双方对知识传输和接收的意愿都很强,常常是双向的互动式的转移,主要形式有专利转让、校企合作、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的合作联结、联盟、跨职能团队、职员轮岗、实践社区等。相比起来,这种形式的知识转移目的性强,转移效率较高;
    充分调动了双方的积极性,容易形成深层次的知识转移和创新。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知识转移的渠道不断丰富,各种传输通道使得发送知识呈现出多样性,以往单向的知识流动越来越多的变为双向交流互动式甚至是网络式的知识转移,通道的转移能力还可以通过互动性、带宽、结构和再利用能力来进行完善。高丰度的媒体有利于减少转移渠道对知识受损的影响,提高知识转移的效率,进而提高创新的活跃程度。知识转移和创新的效率也越来越依赖于技术和基础设施,我国信息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较低的事实成为限制自主创新的瓶颈。
     
        二、自主创新依赖于知识转移的广度和深度
     
        我国经济和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从整体上看还很薄弱。2004年我国180多家涉及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国有大型企业申请专利总数仅6570余项,还不及美国、日本和欧盟一家跨国公司的专利申请数多。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很多,但不注重对教育的投入和对新知识的吸收,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自身特点以及模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技术创新对现有的技术发展水平的依赖性越来越高,技术创新发展随时间的变化不再是随机的,而是累积性的,依赖于已有的知识存量。从这个意义上讲,主动、自觉、大规模地转移先进的知识已成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必须途径,这就涉及到知识转移的广度和深度。
     
        知识转移要有广度。从内容上看,转移的知识学科覆盖面要广,信息量要大。现代科技发展表现出高度分化和越来越专门化的趋势。但创新成果的问世,往往不是以单一学科为基础的,而要涉及多个不同学科。可以说,现代创新的基础条件就是学科交叉,知识复合。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甚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知识转移要有深度,即要有系统性、持续性。转移知识不是简单的照搬知识,而是消化吸收知识并不断跟踪转移知识的新成果。我国企业往往热衷于引进设备和技术,一个项目引进回来,注意力马上又转向下一个引进项目。殊不知,如何使已获得的知识成为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并持续保持转移知识的先进性,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从广度和深度的相互关系上看,只有知识转移的广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即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和接受人群、组织达到一定数量时,才有利于转移深度的发生。同时,只有知识转移不断的深入,其转移的广度才可能不断扩展,并以此形成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形成这样的局面,自主创新就有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三、知识转移,如何从知识到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国外引进的技术不可谓不多,但多数引进的知识都无法最终形成企业的竞争力,反而使我国经济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越来越高。同样是吸收西方经济和技术知识,日本却在20世纪中期快速崛起,并创造了“全面质量管理”、“价值工程”、“精益生产”等重要管理思想和享誉全球的知名品牌,在不少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原因之一在于我们在知识转移过程中比日本少走了一步,我们对知识只重“移”而轻“转”。把别人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能力首先要充分理解、掌握外来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知识进行适当改造转化,才能有效地把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为下一步创新服务。我国企业一定要克服急躁的心态,吸收消化被转移的知识是一个艰苦长期的过程,常常需要持续的投入,而不会马上反映出收益。
     
        从知识到创新成果投入使用,这是一个链条,这个链条有很多环节,我们需要做的是把知识迅速充分地转移到最能实现知识价值的环节。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社会中介组织等都有可能是创新链条上的重要环节,但自主创新的主体还是企业。有研究表明,在世界近100多年来的发展进程中,对经济发展起决定的技术几乎全部源自企业。当今时代,发达国家80%的科研工作也是在大企业中完成的。只有企业,才与市场联系得最紧密,才能最敏感有效地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我国企业尚未普遍成为自主创新的合格主体,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企业自身要提高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之外,国家也要从制度、体制、机制上解决企业自主创新的观念、动力、条件等问题,知识转移的侧重点要向企业倾斜。目前我国的科研资助体制和评议制度,导致科研资源向大学集中,科研水平评估的运作方式也有碍知识转移。当前,评估委员会在实际运作中往往过分注重纯学术标准,如在重要期刊上的论文发表量,而忽视与企业的合作情况。这导致有些科研院系决定不与企业合作,而是集中力量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评估排名。这往往使大学的工作单一化,非研究密集型大学不是集中力量发展自身的比较优势领域(这可能对其本地经济具有真正价值),而是追求世界级标准。
     
        四、知识转移对自主创新的促进和决定作用
     
        纵观世界近代史,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后发国家的崛起都与大规模的知识转移有着密切联系。从俄国沙皇彼得大帝的改革到日本的明治维新,我们可以看到,积极自主地对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进行转移是推动着两个国家竞争力迅速提升的主导动力。我国现在强调自主创新,重心是要加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提升应该也只能是建立在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科技精华并为我所用的基础上的。近几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倡导和强力推进下,一个大规模知识转移的浪潮正在蓬勃兴起,自主创新成果也成批涌现,一批具有国际先进科技水平的企业已经崛起在国际市场的舞台上。资料表明,“十五”期间,我国专利申请量增长速度迅猛,在我国总量高达270多万件的专利申请量中,近6成是在“十五”期间受理的,其中发明专利申请为55万多件,是“九五”时期的3倍。
     
        最后说明一点,也是需要引起我国企业重视的是,知识转移对自主创新的作用不是即时发生的,知识和技术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量的积累到达一定的程度才有可能发生创新的质变。而且积累量变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追加投入,自主研发的过程,如果企业一开始对这一点没有清醒的认识,就容易沉不住气,在看不到收益的情况下半途而废,而止步于自主创新的道路上。
     
        参考文献:
     
        1、Lucas Bretschger.Knowledge diffus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s[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1999(33).
        2、程如烟,罗晖.提高企业对知识的需求,促进大学对产业的服务[J].中国软科学,2006(10).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相关热词搜索:自主创新 转移 作用 知识

    论知识转移对自主创新的作用_论自主创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