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范文网 - 每天发现一点点
每天学习一点点!
  • 春节
  • 除夕
  • 元宵
  • 端午节
  • 七夕节
  • 教师节
  • 中秋节
  • 国庆节
  • 重阳节
  • 光棍节
  • 腊八节
  • 新春
  • 小年
  • 二月二
  • 妇女节
  • 新年
  • 情人节
  • 劳动节
  • 母亲节
  • 父亲节
  • 儿童节
  • 万圣节
  • 感恩节
  • 复活节
  • 圣诞节
  • 元旦
  • 新年贺词
  • 新年寄语
  • 春节贺词
  • 春节寄语
  • 生日贺词
  • 开业贺词
  • 满月贺词
  • 结婚贺词
  • 红包贺词
  • 寄语
  • 贺卡
  • 对联
  • 春联
  • 灯谜
  • 祝福短信
  • 中考祝福语
  • 高考祝福语
  • 结婚祝福语
  • 生日祝福语
  • 拜年祝福语
  • 给朋友的祝福
  • 给老师的祝福
  • 给领导的祝福
  • 英语祝福
  • 新学期祝福语
  • 毕业祝福语
  • 给父母祝福语
  • 节日祝福语
  • 节日贺词
  • 节日诗歌
  • 节日习俗
  • 节日晚会
  • 放假安排
  • 火车票订购
  • 12306订票
  • 当前位置:大范文网 > 祝福语 > 寄语 >

    【浅谈初中语文诗词教学情境的构建】初中语文情境选择题

    分类:寄语 时间:2019-05-18 本文已影响

      朱光潜说过:“一切纯文学作品,多少都有几分诗的素质。”可见诗歌在语文中的重要性,在倡导诵读国学经典的大背景下,古诗词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初中生古诗词基础不够深厚,组织诗词教学便成为一个难题。随着中考对审美和鉴赏能力提高要求,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式显然无法满足新的教学要求,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积极营造有诗意的教学情境,用开放且富有活力的氛围提高诗歌教学的效果。
      一、情境设在“诗外”,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驱动学生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诗歌蕴含丰富,如果和学生咬文嚼字,停留于诗词表面,学生难以对富有深意的诗词产生最为直接的兴趣。笔者认为,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将情境设置“诗外”,看似不经意间,将学生带入诗境,间接激发学生对诗词学习的兴趣。这一做法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李清照的《醉花阴》时,我首先用故事的形式进行情境的创设,介绍李清照及该词的创作故事。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弟,是宋代最为著名的女词人,其父亲李格非是当时的著名学者,从小她就博览群书,有过人的才思,除了擅长写词以外,还很擅长琴棋书画。在她18岁那年与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生活非常美满,不过快乐的相聚仅仅维持了两年。等到赵明诚从太学毕业后,就被分派到了一个离京城有数十里的小县城当官,李清照与夫君两地分居。丈夫不在身边的日子里,她时常夜晚独坐高楼,默默地数着丈夫即将归来的日子,在等待的日子里,对丈夫的思念难以排遣,她面容憔悴,衣带渐宽。那年的重阳节,菊花的清香溢满庭院,勾起了李清照想起了往年的重阳,自己在丈夫的陪伴下游园赏花,不由神色凄然,挨过白天,夜间也是孤枕难眠。于是她披衣起床,来到窗前,看到东篱下几丛菊花在月光下随风摇曳,联想到自己瘦弱的身影,感触良多,于是挥笔填了一首《醉花阴》词。当讲完这一段故事后,我看到学生的一双双眼睛紧紧盯着我,兴趣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故事一完,还没有等我发布指令,学生就都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书本,甚至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我顺势引导学生开展互助合作对《醉花阴》进行赏析,在情境的牵引下,学生很快走进了作者的内心,对词意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重组教学资源,有序深化认知
      初中语文六册课本收录的诗词总数不少,由于被零碎地打乱编排,因此表现出无序性,增大了学生学习和记忆的难度。笔者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帮助学生进行系统的梳理,尽量减少学生记忆的间隔障碍。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苏教版第一册第一单元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时,就打破了教材的束缚,将第三单元苏轼的另一首《水调歌头》挪到前面来和学生一起赏析。通过两篇词一起赏析,让学生对苏轼及其乐观旷达的个性有更深刻、更完整的了解。而且在教学实践中,将两首词赏析的顺序调换,先讲《水调歌头》满足时间的顺序。《水调歌头》是苏轼4l岁被贬到密州做太守期间,1076年中秋节填写的,政治上很不得意,其词由最初的郁郁寡欢到最后的释怀,让学生在整篇的赏析中深刻地了解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浣溪沙》是苏轼1082年填写的,苏轼再次被贬黄州,政治上也是不得意加上疾病初愈,即便如此,苏轼仍然将其乐观旷达、热爱生活的爽朗性格表露无遗:“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笔者通过这两首词有序的、整体的学习,使学生对苏轼的乐观、旷达留下深刻印象。
      除了将教材中的诗词顺序进行重组以外,笔者认为,还应该适当地对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借此让学生对诗人的性格和诗意有更多的了解。
      例如,笔者与学生一起赏析苏教版第二册中的辛弃疾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我除了向学生拓展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为了更为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报国有志志不伸的悲愤,为了学生对辛弃疾的了解更加完整,另外给学生补充了其百感交集而作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及满怀忧时爱国的悲愤而写下的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通过这些词的拓展介绍,使学生对辛弃疾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三、鼓励学生想象,自主感悟诗词意境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诗词从形成到赏析,时空差距很大,真实情境不复存在,不过我们在品读、解析和诗词时,应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联想和想象,将自己所想所悟尽情地流露出来。如此一来,在接近诗词意境的同时,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不仅赏析了诗词,深入地理解了诗词,学生的分析和表达等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辛弃疾的《西江月》时,让学生尽情地想象,就有学生想象并描述了如此的画面:“明月高悬,月光皎洁,照着巢里安睡的鸟鹊;清风徐来,吹动树权,惊醒了鸟鹊的酣梦;……夜风送来稻花香,又是一个丰收年啊……”这样优美的表述,可见学生在想象的时候不仅转动了脑筋,还调动了视觉、嗅觉、听觉等多感官系统,将记忆中最为生动的表象挖掘出来了,因此,描述才会如此生动。对词中情景的表述犹如放电影一般在眼前一一展现,将大家带入了份外迷人的田园夜色之中。
      大量教学实践经验表明,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能够引导其思维穿越时空,将诗词中所描绘的人和景尽可能完美的复现,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真实感受。
      四、借助媒体布景,直观再现诗意
      随着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有很多情境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来布设与模拟。当然,如果课堂学习与学生日常熟悉的情境适时联系起来,那么,课堂气氛就会更加活跃,学生精神就会更加振奋,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也容易拉近。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赏析《木兰诗》一时,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断,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过来,而且对花木兰的感觉就像是老朋友一样。在这种气氛下,让学生讨论她为什么能打动人们的心,学生在高度评价木兰的同时,也得到了思想的洗礼和人格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东林中学(214000)

    相关热词搜索:情境 浅谈 诗词 构建

    【浅谈初中语文诗词教学情境的构建】初中语文情境选择题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