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范文网 - 每天发现一点点
每天学习一点点!
  • 演讲稿范文
  • 演讲稿题目
  • 演讲稿开场白
  • 演讲稿开头
  • 演讲稿结尾
  • 演讲稿格式
  • 演讲稿PPT
  • 英语演讲稿
  • 主持词
  • 发言稿
  • 演讲稿征文
  • 演讲与口才
  • 自我介绍
  • 即兴演讲
  • 公众演讲
  • 训练口才
  • 演讲稿200字
  • 演讲稿300字
  • 演讲稿400字
  • 演讲稿500字
  • 演讲稿600字
  • 演讲稿800字
  • 演讲稿1000字
  • 国旗下演讲稿
  • 八荣八耻
  • 爱国演讲稿
  • 竞聘演讲稿
  • 竞选演讲稿
  • 领导演讲稿
  • 年会演讲稿
  • 年会主持词
  • 就职演讲稿
  • 我的中国梦
  • 祖国在我心中
  • 当前位置:大范文网 > 演讲稿 > 竞选演讲稿 >

    大学生恋爱心理500字 关于大学生感恩心理教育的思考

    分类:竞选演讲稿 时间:2019-05-13 本文已影响

      我国自古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等古训,也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充满感恩情怀的佳句。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一代又一代的国人产生着深远影响。但是关于感恩的研究却始于国外,直到感恩心理学的盛行,感恩才逐渐成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一对感恩的认识
      1感恩的涵义
      感恩一词用“gratitude”来表示,它源于拉丁字根“gratia”,意思是恩惠、令人愉快的。在中国汉语体系中,感恩作为一种为人的内心意志,已延续几千年的历史了,其最早是出自于晋朝陈寿的《三国志·吴书·骆统传》:“令其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而儒家赋予感恩意识的内涵是最深刻的,儒家文化认为个体要努力实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道德品质,通过忠、孝、节、义来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程度,其内在本质就是感恩。《说文解字》对感恩的解释是:“感,动人心也;恩,惠也。”当前教育理论界比较认同的感恩的定义:“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
      2感恩的产生
      感恩的产生主要有四种途径:宗教、个体自我实现、积极的主观经历和对因他人帮助而使个体获得积极结果的知觉。其一,感恩是宗教寻求和保持信仰者所采用的最普遍的情绪,是精神和宗教经历的主要部分。其二,感恩是自我实现者的核心特征,自我实现者具有一而再地感激、精神饱满、敬畏、快乐、好奇等特征,这使得个体常常获得愉快感从而促进了个体幸福感。其三,感恩是一种积极情绪,同时与众多其他积极情绪相关,如满意、幸福、自豪、希望,积极的主观经历能够诱发感恩情绪。其四,感恩源于对因他人帮助而使自己获得积极结果的知觉,其中移情是感恩产生的基础。
      二大学生感恩心理缺失的表现
      1养育之恩的缺失
      对个人而言,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给了自己生命的父母。我国古代24孝故事中有“卧冰求鲤”的典故,可在当今大学生中,这样的孝心并不多见了,有的学生觉得家长含辛茹苦的付出是理所应当,家境好的孩子不知道父母的艰辛,家境不好的孩子甚至埋怨父母没有给他一个富裕的环境。平时与父母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只要有联系就只是“要钱”两个字。一些学生甚至拿着父母辛苦挣来的血汗钱心安理得地打游戏、谈恋爱等,羞耻之心全无,更无从谈感恩观念了。
      2师生之恩的缺失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虽然打上了封建社会的烙印,却揭示了“师生之恩”情感的美好。文学家林语堂先生说:“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首先应该通情达理”。然而不能不说我们的许多学生现在已经缺少了对老师感恩的情感,课堂上无视老师的存在,不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我行我素,对待师长的态度是给高分就支持、给低分就反感,在校园里见到老师像不认识一样,更别提毕业后再续“师生情”了,许多时候师生关系仿佛变成了“商品关系”。
      3母校培育之恩的缺失
      从迈入校门的第一天起,学生所学的知识绝大部分来自于学校,从一棵稚嫩的小苗成长为参天大树,可以说学生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母校的栽培。学生应该对母校深怀感恩之情,用自己健康的人格、广博的学识来展示母校良好的形象,进而回报母校。但在一些大学生的意识中却忘却了学校的培育之恩,对学校要求过高,稍不如意就满腹牢骚,甚至采取过激行为,他们毕业离校后,对于学校培养之恩不仅没有丝毫感激之情,甚至埋怨学校,更谈不上以母校为荣关心关注母校的发展了。
      4朋友之恩的缺失
      人要知恩图报,对曾经激励、帮助过自己的朋友要回报,要讲究信誉,不背叛朋友、不见利忘义。这种对朋友的感恩在大学生中也有所淡忘。需要你的时候就是朋友、哥们儿,不需要的时候什么也不是,甚至当所帮助过自己的人遇到困难时置之不理。
      三大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校教育过于功利性,缺少感恩考核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功利主义价值观开始在人类生活中肆意渗透,造就了功利主义教育实践的盛行,从而淹没了感恩教育的呼声。“科学的迅猛发展所造就的辉煌的物质成就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身体快感,使得人们愈加相信功利主义的合理性,从而导致它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更加肆无忌惮,这必定会给作为社会的重要部分的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带来深刻的影响,使得启蒙之后的世俗化的教育更是远离了大全式的终极价值,取而代之的是以功利主义为目的的教育,教育本身发生了异化。”现今中国的高等教育几乎都打上了“功利主义”的烙印,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德育的做法比比皆是。高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固有的育人功能,如此一来,专业的力度或许是加强了,但它的加强确是以德育的削弱为巨大代价换来的,德育沦为“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不要”的错误矛盾。由此而催生出大批的专业技能上是满分而德育上零分的“天之娇子”,而这也势必影响大学生感恩品质的养成。
      缺少大学生感恩考核体系。高校是以科研成果和论文发表的数量作为衡量尺度的,道德教育教师不但数量少,而且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而他们不能对感恩进行理性的分析,不能开展不同层次的感恩教育,也不能把感恩教育与爱的教育联系起来,让学生形成牢固的感恩意识。在多数高校的感恩教育中,没有一套考核学生感恩意识与行为的道德标准体系,不能很好地的记录、考核学生的感恩教育状况,也不能根据学生的道德修养与思想素质状况及时实施感恩教育。所以,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成为必然。
      2不注重优化感恩教育的育人环境,缺乏感恩氛围
      高校基本上没有“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多数高校没有开设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也相对较少,而感恩教育同专业学科的结合也几乎为零,于是堵塞了拓展延伸“感恩教育”内涵的可能性。高校只注重了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在这种感恩教育缺位的影响下,使得大学生在情感教育上的漏洞更大。
      校园感恩氛围淡薄。校园文化是大学生赖以求学、生活、社交的环境,是高校一以贯之并发扬光大的精神追求和理想境界,是以文化形态参与的非强制性的教育手段。作为一种校园环境的群体意识,它在大学生感恩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家都说言传胜于身教,大学生从小就被教育要感恩,可是现在不少的教师、学校并没有给他们创设这样的情境。社会上假冒伪劣泛滥成灾,偷税漏税屡禁不止,学校腐败时有耳闻,社会道德风尚受到严重冲击。这样就可能导致大学生已建的道德圣殿在一夜之间倾颓、倒塌。
      现今大学校园中,不少的学生常常是“我要怎样”,只想到自己的利益,极少考虑他人的付出,他们视自己所得到的一切为理所当然,一旦他们应该得到的没能如愿,便愤愤不平。这些心理偏差、过激行为说明,在实施感恩教育过程中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积极性,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并促进三者之间的有效整合。事实证明,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情感的熏陶、意志的铸造等感恩品质的养成,与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密不可分。
      感恩教育活动孤立化。感恩教育必须以学校为基点,以家庭为依托,做到家校互动,一以贯之,才能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让感恩逐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目前一些高校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有的流于形式,有的没能很好的和家庭、社会等多方联动,使得活动的效果甚微,学生只是参加了一次活动,并没有因此感受到教育。所以,感恩教育活动不是孤立的,必须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文明礼仪教育、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等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
      3感恩教育实施的形式化,轻视感恩实践
      感恩教育形式化。长期以来高校德育习惯于通过课堂教学灌输政治和道德知识,不善于寓德于人文、社会以及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习惯于号召、虚张声势,而不善于做深入细致、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习惯于通过批评、禁止等管理手段来规范学生的行为,而不善于形成集体舆论、文化气氛对学生进行熏陶;习惯于居高临下从社会需要对学生提出种种要求,而不善于从学生角度进行心理分析,以心理咨询方法引导学生。所以,高校的感恩教育大多流于形式,没有取得多少实质效果。
      感恩教育重理论轻实践。感恩教育的理论、内容只有通过实践内化为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推动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增强。虽然感恩教育逐渐被高校所重视,但效果仍然不是很好。大部分高校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如搞两次讲座、做几次报告、组织一些征文活动等,学生仅仅是听听而已,并未达到感恩意识内化的目的。高校的感恩教育并没有很好地和学生的专业实践、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忽视了理论联系实际,这就使得大学生感恩教育收效甚微。感恩教育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报恩、施恩,而不是仅停留在知恩的层面上。
      四大学生感恩心理培养的策略
      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运用马克思主义现代理论,批判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观念,进一步将独生子女意识引导到感恩绝不是简单地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
      二是创新感恩教育方式,提高针对性。我国学校的感恩教育刚刚起步,尚处在探索阶段,教育方式沿袭高校德育传统的单向传授为主,方法显得单一,效果不明显;德育教育缺乏对大学生群体特点的了解和分析;感恩教育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当前学校要提高感恩教育的针对性,必须创新教育方式,做到双向交流、因材施教、真情引导。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主题、社会环境、学生的思想特征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必须充分尊重和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双向交流。
      三是建立学校心理理疗干预机制。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各种社会思潮和丑恶现象不断涌现,有的学生心理产生障碍,同时受到体制、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人际关系冷漠,对社会某些现象强烈地不满,最后会导致行为失常、感恩意识丧失。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坚定做好事、知恩图报的信念,不要被社会上发生的种种丑恶现象所“污染”。
      参考文献
      [1]任现品.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J].孔子研究,2005(1): 93-100.
      [2]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龚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465.
      [3]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20): 9-121.

    相关热词搜索:感恩 思考 心理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