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范文网 - 每天发现一点点
每天学习一点点!
  • 春节
  • 除夕
  • 元宵
  • 端午节
  • 七夕节
  • 教师节
  • 中秋节
  • 国庆节
  • 重阳节
  • 光棍节
  • 腊八节
  • 新春
  • 小年
  • 二月二
  • 妇女节
  • 新年
  • 情人节
  • 劳动节
  • 母亲节
  • 父亲节
  • 儿童节
  • 万圣节
  • 感恩节
  • 复活节
  • 圣诞节
  • 元旦
  • 新年贺词
  • 新年寄语
  • 春节贺词
  • 春节寄语
  • 生日贺词
  • 开业贺词
  • 满月贺词
  • 结婚贺词
  • 红包贺词
  • 寄语
  • 贺卡
  • 对联
  • 春联
  • 灯谜
  • 祝福短信
  • 中考祝福语
  • 高考祝福语
  • 结婚祝福语
  • 生日祝福语
  • 拜年祝福语
  • 给朋友的祝福
  • 给老师的祝福
  • 给领导的祝福
  • 英语祝福
  • 新学期祝福语
  • 毕业祝福语
  • 给父母祝福语
  • 节日祝福语
  • 节日贺词
  • 节日诗歌
  • 节日习俗
  • 节日晚会
  • 放假安排
  • 火车票订购
  • 12306订票
  • 当前位置:大范文网 > 祝福语 > 节日祝福语 >

    【关于高校人才软环境建设的逆向思考】 思考高校校园大数据的应用前景

    分类:节日祝福语 时间:2019-04-13 本文已影响

      摘 要:高校人才软环境对人才的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应该加强人才软环境建设。然而,作为人才个体更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适应高校人才软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探讨了人才适应高校人才软环境的意义和实现途径。
      关键词:高校;人才软环境;逆向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263-02
      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社会各界对人才环境建设的关注度更高,尤其是人才软环境建设,高校也不例外。很多高校为了实现“人才强校”的目标,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优化人才软环境,栽下梧桐树,吸引金凤凰,力争为各级各类人才搭建平台,创设一个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理论学术界对此种现象有较多研究。但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一分为二,不能只取其一,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为人才搭建平台创设良好环境适应其干事创业的需要,无疑是重要的,但反过来人才积极适应环境也是必要的,而且从内外因辩证关系这个角度讲更为重要。因此,本文拟就高校人才软环境建设做一逆向思考,即在高校人才如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适应环境的问题上进行初步探讨。
      一、人才适应高校人才软环境的意义
      环境,辞海里的定义是“人类的外部世界”。人才环境,则是指人才赖以生存、得以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影响人才成长的各种外部要素的总和[1]。具体到高校人才环境,则包括学校的校舍、师资设备、工资待遇等物质方面的硬环境和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宗旨理念、学术氛围、政策制度、校风学风,情感和人际关系等趋向精神层面的软环境。硬环境具有刚性的特征,软环境则具有弹性的特征;硬环境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难以快速大幅提升的特征,软环境则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持久的吸引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具有不断生长和发展的内在本性,这种本性驱使人们从事工作、学习和其他的社会活动。这是因为人有着极强的归属需要,自我的价值只有在群体中才能得到最为广泛的实现。”[2]从这个意义上讲,软环境对人才的作用更重要,对人才的发展和成长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也就是说,人才积极适应学校的软环境,其行为本身就是在对学校的软环境进行优化,同时也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生活,通过与社会群体人员的交往实现自我价值。而社会群体所构成的环境包括了非常复杂的政策、制度、精神、文化等因素,并通过个体的个性、情感以及价值观对此采取的不同态度而出现不同的结果。知识分子、优秀人才往往都具有较鲜明的个性,而学校软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如果人才都要坚持自己的个性不愿主动融入环境,关起门来做学问,孤芳自赏,不相互欣赏学习,势必会造成一个相互嫉妒、恶性竞争甚至互挖墙角的学校软环境,不仅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而且也极不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再好的环境也不是为每个人量身订做的,不可能适应和满足所有人的所有需要,作为个体和主体的人,归根结底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适应作为客体的环境的需要,才能最终达成人才与环境的相互和谐。只有不断加强自我修养,用自己的人格、情感等心理环境去接纳或维护这一环境,积极主动地适应学校软环境,对环境采取接受与认同的态度,形成一个健康和谐、有利于人才自我价值实现的激励环境,才能更好实现自我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自身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才适应环境相对于环境适应人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自我修养,积极适应高校人才软环境的途径
      1.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把改造客观世界同改造主观世界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的理论,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学习道德知识,树立正确的、先进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另一方面在改造世界和具体的道德行为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又要身体力行,学以致用。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曲折、复杂过程中,通过变革现实世界和现实道德关系,不断反省自己,正确认识自我,适时、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及时根据个体与环境的关系进行调整,摒弃邪念,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那么高尚和纯洁,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组织和社会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实现自己生活和事业的目标。
      2.及时消除心理障碍,保持身心健康
      现实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在一些时候和一些方面,它常常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对此,每个人都应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人才也不例外。
      遇到外界刺激和出现不如意的事情时,为了保持心理健康,必须及时消除心理障碍。不要总是钻牛角尖,可通过学习有关资料,提高认识,端正态度,以开放的胸怀去接纳各种情绪,在理解中去实现心理的平衡,以平衡的心理去看待一切事情。
      当一个人通过心理自我调适,及时的消除了心理障碍,心理处于平衡状态时,就能妥善处理好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从容应对自身所处的环境,增长其应付各种事件的能力,从而提高其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
      3.增强挫折承受能力,培养和树立自信心
      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无论是生活、工作还是学习中,挫折对每个人来说总是难免,但同时,挫折、不幸、困难和成功又总是紧紧相伴的。承受挫折能力强,是每个成功者的基本素质。要有意识地容忍和经受日常所受到的挫折,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真正含义。成功者所以能跨过一道道障碍,所依靠的心理条件就是自信心,就是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树立自信心必须正确认识和估价自己。每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关键是要善于发现和正确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过高地估计自己的优点,就会在实际生活中碰壁,挫折又会使人丧失自信;过高地估计自己的不足,就容易产生自卑感,进而丧失自信。所以正确地认识和估价自己十分重要。相信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存在的价值;不要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不要拿自己的劣势和别人的优势比。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把挫折当成人生的一笔财富,逆境就会变成激励自己奋发向上的动力。真正的人才应该充满自信,勇于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在逆境中实现人生价值,其含金量无疑更大。
      4.提高情商水平,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个体对于环境的适应程度说到底是由其情商水平决定的。情感智力是这样一种能力,它通过对我们自己及他人情感的理解来影响我们的决定,从而使我们能够采取更有成效的行动,是人的一种涵养和社会智力,是一种心灵力量。
      情商的高低反映着一个人准确、有效地加工情绪信息的水平,并揭示一个人由情绪引起、激发和促进的心智良性循环的潜能。借助情商,人才可以充分发掘自己的能力、影响和价值,提升其个人潜能和精神状态,提高对自己生命的自知力和对情绪的自控力,更好地管理自己的人生资源,最大限度地提升成功的几率,与周遭环境保持融洽的关系,达至更好的生存质量和更为和谐的生命形态。
      中国古代有一句名言“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意思是说,不是不会做,而是不肯做。其中“能”是指“会不会”,即智力因素;而“为”则是指“肯不肯”,即非智力因素。智商决定一个人聪明不聪明,情商决定一个人成功不成功。拥有良好情感智力的人之所以能够达到事业的顶峰,是因为他们充满自信,深谙自我激励的奥妙。他们不会受到失去控制的情感的支配。他们也许会因为挫折而失望,但是他们能够迅速地发现它的危害性并战胜它。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智慧和才干并非不如别人,仅仅是与别人相比缺少那一点点的精神动力而已,人的知识和经验只不过是一种潜在的力量,犹如火石,在它能够发出火星之前等待着撞击。由此可见,提高情商水平的重要措施是要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在实践中不断地认识自我和磨炼自我。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人生的起起落落,得志时,不要忘乎所以;失意时,也要坚强乐观的活下去。
      参考文献:
      [1] 吴德贵.优化人才环境 提升人才竞争力[J].中国人才,2004,(2):58.
      [2] 赵恒平,谢玉成,雷卫平.关于人才环境的逆向思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责任编辑 魏 杰]

    相关热词搜索:软环境 逆向 思考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