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范文网 - 每天发现一点点
每天学习一点点!
  • 入团申请书
  • 入党申请书
  • 申请书格式
  • 初中生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中学生
  • 高中生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入党介绍人
  • 党性分析
  • 入党政审材料
  • 高中生
  • 大学生
  • 研究生
  • 军人
  • 部队
  • 公务员
  • 职员
  • 教师
  • 工人
  • 农民
  • 教师
  • 1000字
  • 800字
  • 600字
  • 500字
  • 400字
  • 300字
  • 200字
  • 当前位置:大范文网 > 申请书 > 教师 >

    论“遭遇”的教育价值_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分类:教师 时间:2019-05-08 本文已影响

      人们习惯于过有常规可循、有习俗可依的生活。对于干扰正常生活的那些“遭遇”,人们总是竭力避免或者是怨天尤人。但是存在主义哲学从这些“遭遇”中看到了隐藏于背后的巨大教育价值。人并不是简单地屈从和企图躲避恐惧与失落感,而是正视它,从精神上坚持到底,正因此“遭遇”中蕴含着惊人教育力量。
      一“遭遇”的界定及其客观必然性
      (一)“遭遇”的界定
      “遭遇”一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正如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所写:“当你们用‘是’或‘存在’这样的词时,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些词的意思,不过,现在却感觉困惑不安。”“遭遇”对于我们也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在我国,遭遇主要有三种意思:第一种意思是指“遇到”,如《汉书·礼乐志》中有言:“幸得遭遇其时”;第二种意思是“泛指人生经历”,如汉代张衡《思玄赋》所说:“惟天地之无穷兮,何遭遇之无常”;第三种意思是指“不幸的事情”,如宋代王谠在《唐语林·豪爽》所写:“李光颜,一健儿也,遭遇多,偶立微功,岂可妄求名族?”这里的遭遇也是我们现代人最常理解的意思。
      随着时代的推移,特别是在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开始更多地从生命的本源中反思人类生存的世界,很多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遭遇”也在此背景中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德国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曾讲道:“在宗教领域人们从一般意义上谈论‘宗教体验’,而现在则说‘与上帝遭遇’以表达在这方面向人们呈现陌生的现实的特有强度。”此时的遭遇不再单指人生中一般的际遇,而是指对灵魂产生强烈震撼的东西。“这不是冷漠的客观现实,更不是那种模糊的伤感,它以极大的程度,把极为陌生的东西,呈现在人们的面前。”“遭遇”就是这样一种强烈震撼人心的东西。“遭遇”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件或者其他。人生活于“遭遇”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经历都称得上是“遭遇”。“只有少数重大的特定的经验可以称作“遭遇”,它们闯入人的生活,突然地往往令人痛苦地中断人们的生活,使之转向一个新的方向。”为此,我们将那些使人们心灵产生强烈震撼的、改变人们过往生活的经历叫做“遭遇”。“遭遇”并不一定是威胁生命的重大危机、家庭重大变故等这些令人感到不愉快的事件,那些能引发人们思考、触及人们的灵魂,使生活偏离旧有轨道的事情同样是“遭遇”。如读到一部引起了强烈震撼和深入思考并启迪生命智慧的著作,或突然被授予某种巨大荣誉后引发剧烈心理反思等等,这些都可以称作“遭遇”。
      (二)“遭遇”的客观必然性
      迄今为止,我们对教育历史的基本观点不外乎两种:一种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积极教育思想;另一种是以卢梭为代表的消极教育思想。前者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积极地塑造,后者则认为儿童应该自由地、不受任何拘束地在自然的关怀中成长。虽然他们的思想截然相反,但是这两种理论却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即两者都认为教育活动应该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正是这种连续性,儿童才越来越完善。”这两种观点把教育中各种遭遇都看成是偶然的,是来自教育外部的干扰,或将之归咎于教育者的失误,或将之加责于外部环境。在他们看来,“遭遇”本来是应当避免的,而且原则上也是可以避免的,这种干扰无论如何与教育大局无关。
      如苏格拉底所言,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生活;同样,可以一眼望穿的人生也是没有价值的。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能是自我的独白,既然人是社会中人,就不可避免地与周围的人,与自身生活的世界发生联系,受外界干扰。“这种干扰不只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偶然事件,而是深深地埋藏于人类存在的基本方面,他使连续发展的观念趋于破灭或至少表明有很大的局限性。”为此,我们必须承认“遭遇”客观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不可避免。正是因为“遭遇”是这样不可避免地存在于人的本质当中,“遭遇”才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值得我们正视。
      二“遭遇”是实现“自我教育”的良好契机
      “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以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主观世界和教育自己的全部过程,“自我教育”的前提是自我认识。就人的发展的最终意义上讲,一切的教育都可以归结为“自我教育”。学历教育和课堂知识的学习均是暂时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却是一笔终身财富。一个人能否成才,往往不仅仅取决于学历高低和书本知识的多少,而更多的是取决于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达到“自我教育”目的的途径有很多,但是“遭遇”却为人们形成自我认识提供了最佳契机。“遭遇”犹如阳光驱散混沌的人生状态,使人思考以前从未思考过的问题,经历“遭遇”,人们往往会自我反思,形成深刻的自我认识,从而也促使人们进行前所未有的“自我教育”,使自己的言行更符合自己的标准,人格更加独立。
      初读《爱弥儿》,感到卢梭为《爱弥儿》设置的结局让人匪夷所思:卢梭为什么会安排爱弥儿堕落,这样安排的价值何在呢?如果我们认识到“遭遇”能启迪人进行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才是教育价值的真正所在,便能体会卢梭的良苦用心。爱弥儿在卢梭倡导的“自然教育”中由幼儿长大成人。成长过程中,爱弥儿的生活是相对平静的,虽然经历过一些波折,但都在老师的指导下顺利解决,如对黑暗的恐惧、与苏菲的相遇等。然而卢梭真正期望的是爱弥儿可以独立应对自己的生活。为了促成爱弥儿的真正独立,卢梭巧妙地设置了这样的结局:让爱弥儿在生活中迷失,遭遇种种变故,而后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新找回自我。遭遇的巨大痛苦使爱弥儿在黑暗中反思、探索,对自我形成真切的认识,正是在这个痛苦的探索过程中,卢梭的教诲时时浮上爱弥儿心头,给爱弥儿以前行的勇气。当遭遇巨大痛苦时,爱弥儿这样讲到:“我从来没有像在这样一种严酷的情况中更感觉到我所受教育的力量了。”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爱弥儿人格独立、智慧超群,这才是卢梭真正教育目的所在。是“遭遇”赋予了爱弥儿转变的力量,如果没有家庭变故的遭遇,也许爱弥儿会一直堕落下去,恰恰是这个让爱弥儿几近绝望的遭遇成就了真正的爱弥儿,也成就了卢梭的“自然教育”。
      三“遭遇”是“生命教育”的有效形式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目前我国学生轻生现象日益严重,且学生自杀呈现低龄化趋势,但是我们许多教育者依然漠视“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刻不容缓却又任重道远。进行“生命教育”的形式有很多,目前人们主要通过专题讲座、德育课堂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这些都是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效形式。应当承认,这些生命教育的形式具有人为性、可控性的显著特征。“遭遇”却是可遇不可求的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效教育形式,当人们经历重大“遭遇”后,往往会痛定思痛,深度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这时若能及时进行生命教育,会使人们对生命有更深层次的感悟,更加珍爱生命、热爱生命。
      2010年,大连市举行首届公民德行教育公益论坛,其中一个环节是请一些成功翻然悔悟的失足少年,讲述自己转变的心路历程。动情之处这些孩子无不痛哭流涕,他们认为是《弟子规》挽救了自己。初识《弟子规》,这些本来厌恶书籍的孩子,第一次感受到了文字涤荡灵魂的力量,这是他们从未有过的感受。这些少年接触《弟子规》,本身就是生命中的一次“遭遇”,对于他们人生轨迹产生重大影响,使得误入歧途的他们,重新感受到生命之可贵、人性之崇高。
      四“遭遇”是“希望教育”的起点
      人是需要自我超越的生命体,希望则是推动人不断进行超越的动力。“希望教育”就是一种让学生对未确定的未来充满信心与憧憬的教育。“与过去不同,未来是不确定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本身的行为。”“希望教育”不仅仅是依靠老师的讲就能引起学生共鸣、唤醒学生深层感悟。单纯依靠教师讲的希望教育,很容易让学生盲目乐观、体悟不深。唯有学生的亲身经历,即经历触动内心的“遭遇”,才能让学生形成内在认同感。“遭遇”是让学生获得对未来生活希望的起点,在“遭遇”中学生才会一步一步成熟起来。正像经典文学著作《飘》中郝思嘉的一句经典台词:“无论如何,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很多人面对“遭遇”勇于承担,支撑这种担当的正是希望,而“遭遇”又是希望教育的起点。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遭遇”的不可预料性,不是每个学生的遭遇都是相同的,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同一时间经历遭遇,对于心智未成熟的学生而言,“遭遇”有时候会是误入歧途的陷阱。因此,将遭遇作为希望教育的起点是相对而言的,在这里教育的作用尤为重要,教育者要担负起引导学生在“遭遇”中树立正确认识并对未来持有乐观态度的责任。
      综上所述,“遭遇”存在于人的本质当中,是不可避免的。对于人生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遭遇”无法预料,有时甚至会引发不幸,而教育无论如何都不是使人走向毁灭的,因此作为教育者如何对待遭遇是个很重要的问题。“遭遇”无法控制,也就不可能存在有意识触发的可能性。“教育作为一种故意的行为,它有着无法逾越的界限。”但是如果“遭遇”使学生产生内部危机,威胁到学生的正常生活就不同了,教育者必须帮助学生明确遭遇的含义,不逃避,勇于面对与承担,直到学生顺利度过危机。与此同时,教育者应该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发挥“遭遇”对学生成长的有利作用。如尼采认为痛苦是强者的兴奋剂,却是弱者的毒药一样,“遭遇”给人带来的教育价值也是因人而异。这就提醒我们教育者,学生面对“遭遇”时,应当给予恰当正确地引导,发挥“遭遇”的积极价值,使更多的学生在“遭遇”中成长,从而形成独立的人格与健全良好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2]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卢梭.爱弥儿:论教育[M].李沤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相关热词搜索:遭遇 价值 教育

    论“遭遇”的教育价值_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