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范文网 - 每天发现一点点
每天学习一点点!
  • 春节
  • 除夕
  • 元宵
  • 端午节
  • 七夕节
  • 教师节
  • 中秋节
  • 国庆节
  • 重阳节
  • 光棍节
  • 腊八节
  • 新春
  • 小年
  • 二月二
  • 妇女节
  • 新年
  • 情人节
  • 劳动节
  • 母亲节
  • 父亲节
  • 儿童节
  • 万圣节
  • 感恩节
  • 复活节
  • 圣诞节
  • 元旦
  • 新年贺词
  • 新年寄语
  • 春节贺词
  • 春节寄语
  • 生日贺词
  • 开业贺词
  • 满月贺词
  • 结婚贺词
  • 红包贺词
  • 寄语
  • 贺卡
  • 对联
  • 春联
  • 灯谜
  • 祝福短信
  • 中考祝福语
  • 高考祝福语
  • 结婚祝福语
  • 生日祝福语
  • 拜年祝福语
  • 给朋友的祝福
  • 给老师的祝福
  • 给领导的祝福
  • 英语祝福
  • 新学期祝福语
  • 毕业祝福语
  • 给父母祝福语
  • 节日祝福语
  • 节日贺词
  • 节日诗歌
  • 节日习俗
  • 节日晚会
  • 放假安排
  • 火车票订购
  • 12306订票
  • 当前位置:大范文网 > 祝福语 > 光棍节 >

    读《习近平讲故事》感想六篇

    分类:光棍节 时间:2021-06-02 本文已影响

    篇一

    听习近平“讲故事”,除了可以领悟各种“治国理政”的伟大思想之外,还可以吸收多种“修身治学”的有益营养,为我们普通人工作、生活和学习提供莫大的帮助。比如,在谈到文学创作时,习近平引用了“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诗句,既道出了文学创作者的艰辛不易,也说明了那些能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呕心沥血的产物。

    面对国内民众时,习近平可以借古喻今,旁征博引,身处外交场合时,他照样能够洞察世界文明的潮流,游刃有余,得体应对。比如,在2013年会见德国总理默克尔时,他就巧妙地以“牛顿力学三定律”为喻,阐述了中德关系,即牢牢把握中德合作的“惯性”,通过深化务实合作提升中德关系的“加速度”,减少两国关系发展的“反作用力”,不仅在政治外交中融会贯通了西方文化,而且也体现了对物理学博士出身的默克尔学养的尊重。在2015年访英期间,他再次巧搭历史舞台,让莎士比亚和汤显祖这两位同时代的东西方戏剧大师携起手来,不仅迅速拉近了中英之间的“文化距离”,而且主张了全球“开放包容、多元互鉴的主基调”。

    总而言之,读过《习近平讲故事》这本书后,令我如沐春风,如临秋水。总书记“故事”讲得好,不单单体现了他出色的口才和文采,更体现了他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哲学底蕴,这离不开他多年来勤思敏学的良好习惯,离不开他长年扎根基层的实践经验,更离不开他坚不可摧的党性修养。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静下心来,好好读读这本书,认真思考,仔细琢磨,从中找到一把警示自己、启迪自身、充实自我的“金钥匙”。

    篇二

    近日,我翻开了《习近平讲故事》这本书,本想打发一下闲暇时光,顺便完成一项“政治任务”,没想到却读得津津有味,不忍释卷。习总书记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循循善诱,让我有幸聆听了一堂精彩生动的党课,享用了一顿思想精神上的大餐。

    真正有水平的名家伟人,是那些擅长用简单平实的语言来讲述大道理,传递大智慧的人,习近平无疑就是这样的大家。无论是会议上的发言,调研时的讲话,还是出访时的演讲、报刊上的文章,处处都彰显着鲜明独特的“习式风格”:平实而又生动,通俗却又深刻,亲切而不失威严,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把历史典故、寓言传说、神话故事、文学作品乃至平凡人物巧妙地融入现实,把国家治理之道、大国外交之道以及修身为人之道,浓缩成一粒粒观念的种子,播进了听众和读者的心田里,令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比如,在谈及廉政时,他列举了中国历史上很多既廉又勤的官吏:前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后有“欲以身殉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的司马光,“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纯帛”。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发出号召:“封建官吏尚能如此,我们无产阶级的干部何言不能!”“封建时代的官吏尚且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这种振聋发聩的教导,直指内心,值得我们每一位领导干部深切反思。在强调实干作风和群众意识时,习近平则引用了云南干部高德荣的从政体会:“当干部、当领导的如果不务实,指挥棒就会变成搅屎棍”,要“用身影指挥人,而不是用声音指挥人”。这种形象而犀利的说法,既有一种坚毅利落的果敢,又有一种当头棒喝的力量,大快人心,直击要害。

    面对国内民众时,习近平可以借古喻今,旁征博引,身处外交场合时,他照样能够洞察世界文明的潮流,游刃有余,得体应对。比如,在2013年会见德国总理默克尔时,他就巧妙地以“牛顿力学三定律”为喻,阐述了中德关系,即牢牢把握中德合作的“惯性”,通过深化务实合作提升中德关系的“加速度”,减少两国关系发展的“反作用力”,不仅在政治外交中融会贯通了西方文化,而且也体现了对物理学博士出身的默克尔学养的尊重。在2015年访英期间,他再次巧搭历史舞台,让莎士比亚和汤显祖这两位同时代的东西方戏剧大师携起手来,不仅迅速拉近了中英之间的“文化距离”,而且主张了全球“开放包容、多元互鉴的主基调”。

    听习近平“讲故事”,除了可以领悟各种“治国理政”的伟大思想之外,还可以吸收多种“修身治学”的有益营养,为我们普通人工作、生活和学习提供莫大的帮助。比如,在谈到文学创作时,习近平引用了“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诗句,既道出了文学创作者的艰辛不易,也说明了那些能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呕心沥血的产物。这对从事文字工作的我而言,无疑是一种有力鞭策。

    回想自己一直以来跟各种文字材料打交道的经历,正是因为缺乏一种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所以才一直没有拿出值得称道的精品。当然,工作业绩上的短板,也跟缺乏主动学习,导致内在匮乏,肚里无货有关。正如习近平所说:“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
    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
    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在面临新的形势,新的要求时,我就会感受到一种力不从心的“本领恐慌”,由于自身的眼界视野不够开阔,知识水平比较局限,导致写出来的统计分析文章总是深度不够,浮于表面。至于如何突破这种困境,习总书记也为我们开出了“良方”:人的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进行不间断的、持续的充电,才能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这种形象的“蓄电池理论”,跳出了枯燥的说教,把抽象的概念置换成生动的实例,让“主动学习、终身学习”这一观念变得更有说服力,更有操作性。

    总而言之,读过《习近平讲故事》这本书后,令我如沐春风,如临秋水。总书记“故事”讲得好,不单单体现了他出色的口才和文采,更体现了他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哲学底蕴,这离不开他多年来勤思敏学的良好习惯,离不开他长年扎根基层的实践经验,更离不开他坚不可摧的党性修养。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静下心来,好好读读这本书,认真思考,仔细琢磨,从中找到一把警示自己、启迪自身、充实自我的“金钥匙”。

    篇三

    认真逐篇读完《习近平讲故事》,感触颇深。一是惊讶于他广博的学识,二是倾佩于他的学以致用。旁征博引,用生动的事例阐明道理。109个小故事,讲述的主人公从帝王到官员,从党的领袖到普通党员,阐明了中国历史文化之“道”,中国改革发展之“道”,中国大国外交之“道”。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他在国际上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把中国的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转化为话语优势。他在国际场合的演讲,文风清新,独具魅力,凝练而有深度,已经成为国际政坛的重要“品牌”。而在国内,他用非常接地气的讲述,让党的方针政策入耳入脑入心,更好地凝聚改革发展共识,宣传他的治党理念。说起治党理念,我理解,那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他在不同场合讲的这些故事,我认为可归纳为以下几个主题:

    一是初心、信念。在《黄炎培之问》、《亡国之音》、《半条棉被》、《民心所向》、《康熙不取灵芝》等故事中,他讲述了一个道理:我党是为了让中国劳苦大众活着、活好、活得有尊严而成立的,我们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做一切事都必须依靠人民。如果党的各级干部不务实,只说虚话不做实事,老百姓活不好、活不下去,最终结果是政权的垮台。只有民心才是政权存亡的关健。违背了初心,最终必然会丧失民心。因此,不论走多远,中国共产党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他在《要言妙道》、《上行下效》、《信仰的力量》等故事中,阐明了共产党员要有坚定信念的道理。信念不坚定,精神之钙不补足,就会像楚国太子一样“精神越渫,百病咸生”。只有心中有信仰,才能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封建社会清明的统治者都能做到不取灵芝、不收宝犀带,我们作为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践行者,更应该懂得风成于上,俗形于下、上行下效的道理,应该牢记“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其身”的箴言。

    二是忠诚、清廉。《四知拒金》、《民之脂膏》等故事中的封建官员为了忠于他们的君王,为了让自己忠诚的政权更长久,能做到不取民脂民膏,让百姓安居乐业,赢得了百姓的尊重,也将自己的清名留于史册,成为廉吏的代表,官员的典范。

    我们的入党誓词里有一句“对党忠诚”,这是对所有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而我党又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因此,对党忠诚就是对人民忠诚。古代清官是靠道德来约束自己,而我们心中是有信仰的,我们是用觉悟来自律。有觉悟方能辩是非、明公私、养正气、祛邪气。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只有自己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谦虚低调、清正谨慎,才能确保个人不逾矩、权力不越轨。要心存敬畏,经常反躬自省,慎权慎独慎微慎友,遵纪守法,不碰底线。要把自己放在群众的位置上,切身体会民心所向、民瘼所在、民生疾苦,把工作做到百姓心坎上,做到一切为了人民,真正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是忧患、担当。通过《二世而亡》和《霸王别姬》,习总书记讲明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反映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他指出,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面临的最大危胁就是腐败。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而要防止我们热爱的党、热爱的祖国走到这一步,绝不能像《要言妙道》中的楚国太子一样终日萎靡不振混吃等死,也不能像南朝皇帝陈叔宝一样胸无大志生活奢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要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体现应有的担当。在《老师的人间大爱》、《政治家的抱负》中,通过列举老师和政治家的故事,对各行各业的共产党员,尤其是我们基层党员干部提出了要求。基层党员干部被喻为“党执政大厦地基中的钢筋”,位子不高但责任很大。我们要有蓬勃的朝气,干事创业的勇气,尽职尽责,把本职工作做到最好。

    通过阅读《习近平讲故事》这本书,我更加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也迸发了多读书、读好书的热情。习总书记是在读了大量的书籍之后,才能讲出这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才能通过故事打动人说服人。阅读故事以后,我最有感想的主题就是以上提到的三点,再归纳一下就是忠诚、干净、担当。

    忠诚、干净、担当,是对新时期好干部标准的高度概括和朴素表达,是领导干部的核心素养。我们要当政治上的明白人,不忘初心,对党忠诚;
    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严守规矩,不越红线;
    在本职岗位上踏实做事,沉下心来,干在实处,为杏花岭区的腾飞,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新的高度。近期阅读《习近平讲故事》,总书记无论是出访时演讲,会议上的发言,调研时的谈话,还是报章上的文章,临别时的赠言,总书记讲的意味深长、古为今用的故事是一个又一个,这些故事具体而生、通俗而生刻,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打开了一扇窗。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与群众打成一片,为群众率先垂范,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领导干部实干作风问题,是总书记一直强调的,也是指导现实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名党员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紧跟时代脉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满足于完成任务、不出问题,要自觉地加强党性锻炼,加强事业观念、自律观念、群众观念,要做到经常自查、自省、自警、自励。同时要提升自我向先进人物学习,做到“见贤思齐”,严于解剖自己,找准差距,直面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坚持按原则、按规定办事,不越权、不越位、不越轨,踏踏实实做事,实实在在做人,清清白白行政,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率先垂范是党员干部成事之基,立身之本。古人云:“行之以躬,不言而引”。作为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是一种态度,树立的一面旗帜,展现的是一种作风,凝聚的是一种力量,引领是一种风尚。不仅要在政治上、思想上、作风上引领,更要在学习上、工作上、勤政上作示范。作为一名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共产党员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密切联系群众,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公仆意识。要努力做到善于克服消极思维。模糊认识所造成的各种束缚,破除急躁情绪,迎难而上,积极工作;
    善于从政治、全局的高度认识事物,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脚踏实地的投入到工作中,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做到敢于担当、善于担当和勇于担当。

    篇五

    “廉”字打底、“勤”字当头,是领导干部安身立命的基本坐标。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三严三实”,“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廉政和勤政是题中应有之义,领导干部既要做“廉吏”,又要当“勤官”,既要廉政,又要勤政。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官吏既廉又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要求自己做到“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欲以身殉社稷,躬亲庶政,不舍昼夜”的司马光,“于物淡然无所好”,“恶衣菲食以终其身”。封建官吏尚能如此,共产党人何言不能?为官不廉,就会为利益所惑、为金钱所动,那么所谓作为就会是乱作为,就会突破底线、超越法治、摆脱约束,就会产生负面效果。为政不勤,就会政怠宦成、无所作为。如果说贪污腐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罪行,那么这种懒政思维,则更加具有隐蔽性,更难以察觉,如同温水煮青蛙,从长远来看其危害不容小觑。不廉或者不勤,都与执政为民的要求背道而驰,更何谈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那么,领导干部怎样才能既做到廉政,又实现勤政?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这句话就是答案,不言贫而能廉,不怕苦而后勤,说到底还是要加强内心修炼和党性修养。

    篇六

    《习近平讲故事》系人民日报评论部从习近平总书记数百篇讲话和文章中,精选出体现他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109则故事,每则故事在引用原文之外,还配有“延伸阅读”,对内篇涵盖廉政、品格、励志、治理等思想;
    对外篇则侧重于友好交往、文化融通等内涵。每则故事在引用原文之外,还配有“延伸阅读”,使读者充分体会到故事背后的修身为人、改革发展之道。用以丰富故事细节,还原故事语境。研读全书,不仅让人体悟到故事背后的修身为人之道、大国外交之道、改革发展之道,更让每一位共产党员感到自己在新时期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使命。

    一、固本培元,在阐释传统经典中增强党性修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本立而道生”是中国儒家对君子修为的根本要求,而强化党性修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建设中一直强调的根本问题。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的许多经典故事,不仅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同时对今天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也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比如“为政先修身”体现的修身问题、“精忠报国”体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上行下效”反映的作风建设问题及“三不欺”反映的干群关系问题等。知其来方知其去,共产党员要积极从历史传统中汲取营养,只有不断加强自己的党性修养,才能自觉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为人民服务内化为自己的灵魂,作为自己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旨深言约,在促进中外交往中增强三个自信。

    从历史的纵向看,国家的发展从来就不是一个国家单边的发展,其在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必然要与外部世界发生密切的联系,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国家的主体发展思想一定是立足本国国情,不可与本国的历史和传统割裂开来。与此不协调的是,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在诸多领域,学人言必称欧美,语必效东洋,流风直至今日。但睿智的中国共产党人早在上个世纪初领导中国革命战争期间,即提出要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不能照搬照抄外国经验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为中国革命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战略基础。自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迅速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互动日益频繁,这一方面给我国带了发展的机遇,同时又考验着党和国家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外交往中,正是通过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故事,阐释着新时期中国的形象和智慧,也进一步在世人面前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三、好读易懂,在讲述经典故事中增强执政本领。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的宣传工作要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注意鲜明性和生动性,讲究宣传艺术,无论是写文章、做报告、作演说都要力求生动活泼,不能干瘪无味。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还将“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语言无味,像个瘪三”列为其表征。但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的方针、政策传达到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要深刻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其次还要将党的方针、政策恰当、有效地融入到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中。今天,增强执政本领是共产党人在新时期要提升的重要工作内容,习总书记以这种深入浅出、好读易懂的讲故事的方式,给每位共产党人以很好的示范与启发,这既是学习领会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通俗读本,又是每位共产党人成长学习的生动教材。

    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这些故事,既有历史传承,又有生活现实,充分展现了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通过讲述中国故事,让人民深受启发,团结一致,让国家繁荣昌盛、充满活力,让世界了解中国、实现共赢。

    相关热词搜索:讲故事 感想 习近平

    读《习近平讲故事》感想六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