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范文网 - 每天发现一点点
每天学习一点点!
  • 年终工作总结
  • 年度工作总结
  • 个人工作总结
  • 年度总结
  • 年终总结
  • 个人总结
  • 周工作总结
  • 月度工作总结
  • 工作小结
  • 季度总结
  • 半年总结
  • 转正总结
  • 试用期工作总结
  • 实习工作总结
  • 考核总结
  • 总结与计划
  • 工作总结报告
  • 工作总结模板
  • 工作总结PPT模板
  • 1月工作总结
  • 2月工作总结
  • 3月工作总结
  • 4月工作总结
  • 5月工作总结
  • 6月工作总结
  • 7月工作总结
  • 8月工作总结
  • 9月工作总结
  • 10月工作总结
  • 11月工作总结
  • 12月工作总结
  • 工作总结开头
  • 工作总结结尾
  • 工作总结怎么写
  • 200字
  • 300字
  • 400字
  • 500字
  • 600字
  • 700字
  • 800字
  • 900字
  • 1000字
  • 2000字
  • 3000字
  • 财务工作总结
  • 销售工作总结
  • [给诗歌教学定好“调”] 如何做好古代诗歌教学

    分类:工作总结结尾 时间:2019-05-18 本文已影响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存在着“少慢差费”的问题,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曾痛心地指出:“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然而这样的现状随着近年来教学研究与实践的进一步深入,虽有改观,但还是大量地存在,可谓痼疾难返,岂不让人痛心?从这个角度讲,如果要谈什么语文的“高效课堂”,笔者总觉得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老实讲,即便是在今天,我们的语文课能够做到“实效”甚至是“有效”就已经实属不易了。
      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以人教版为例,仅必修教材的五册课本,上起“风骚”,下至新诗,就选了二十六篇,所占比重之大可见一斑;另外,从高考的分量来看,诗歌鉴赏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对此更不必多说。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才能实现诗歌教学的高效或者有效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决定诗歌教学成败的因素很多,其关键在于定好“调”。
      一、 教学方向保证“高调”站位
      在我们深切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今天,诗歌教学也应该回归到“诗教”这个传统上来,诗歌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培养诗人,也不完全是为了传授鉴赏诗歌的方法,而是在于怡情,在于审美,在于文化,在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某种角度上讲,教学方向决定教学的境界,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在诗歌教学中这一点体现得尤为突出。中学教材所选的诗歌都是从浩如烟海渺无涯际的中华文学宝库中选出来的极品,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如果按照当前语文界都比较认同的王荣生先生的看法,将语文阅读文本分为“定篇、用件、样本、例子”四类,那么诗歌应该是属于“定篇”无疑了——可以说,明确这个教学方向将直接关乎教学的成败。
      中国人自古重视诗歌的价值,有“诗教”的传统,孔子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一个国家,百姓的精神面貌都是由“诗”决定的,这就昭示了我们诗歌具有“怡情”功能、审美功能、教化功能。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现在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诗意的缺失、散文的盛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科学主义大行其道,处于技术时代的我们物质欲望不断膨胀,精神世界日益萎缩,遗失了诗歌与诗情。我们的学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危机——他们缺乏温情,丧失美感,情感粗糙,信念缺席,感受力面临沙化,想像力严重流失。
      事实上,他们正处于诗的年龄,本应最容易甚至比我们语文教师更容易接近诗歌。因为他们刚刚离开童年不久,大多数都尚且保留一颗未泯的童心,而诗歌恰恰是童心的专利。笔者固执地认为,不仅是为了诗歌,即便是为了健康的人格,拥有一颗童心都将是他们一生受用不尽的宝藏。一般地讲,这一时期的学生不仅愿意接近诗歌甚至还特别愿意创作诗歌,郭沫若说过:“年轻的时候是诗的时代,头脑还没有客观化;而到了三十左右,外来的刺激日多,却逼得逐渐客观化,散文化了。”笔者在初中时就特别爱写现代诗——也许所写的也未必是诗,只能算作散文分行,到了高中又痴迷上了古典诗歌,并且喜欢上了填词,每周一首,整天抱着王力的《诗词格律》不放,写一些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豆腐块”,而如今除了写一些随笔,或写一些下水作文外,竟然一句诗也写不出来了。诗歌是童心的专利,但童心却未必是童年的专利,郑渊洁曾谈过“反季节儿童”的现象,孩子说大人话,大人说孩子话,孩子做大人事,大人做孩子事,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而我们教诗歌也就是要呼唤“诗情”“诗意”与“童心”。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早在二百年前就高唱“要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今天,科学化的训练损耗了学生勃勃诗意,功利化的高考让青春在语文课堂上缺席,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更需要呼唤诗歌,呼唤真正的诗意的课堂。
      诗意的课堂教学不应该完全指向鉴赏中“技法”的研究,更要重视诗意人生的培养,从审美的层面走进诗歌,从文化的视野观照诗歌。美国著名诗人弗罗斯特有一句名言:“诗是翻译中失去的东西。”既然诗歌是形而上的东西,就应该考虑从“务虚”的视角去教学,如果将每一首诗歌都作为例子来研究如何鉴赏,甚至是全部指向解题技巧的研究,无异于明珠弹雀,焚琴煮鹤!更何况真的有那么多技巧可以供我们研究吗?事实是,语文教学不同于理科教学,其知识的隐性和背景化使得很多“方法”不具有再现性,我们语文教学研究出来的那些所谓的解题技巧究竟有多少操作性恐怕只有我们语文教师自己知道。更何况当前学生面临的最大尴尬是,他们并不是不懂诗歌中的技巧,也不是不懂解答诗歌题的技巧,而是他们根本没读懂诗。
      事实上,“取法乎上者”不等于“不取乎中”,而是“得乎中”,学生不能鉴赏诗歌的症结在于诗歌感悟能力的缺钙与贫血,在于教学定位的失衡。从诗教的传统去学习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从语文素养的角度去学习诗歌,而语文学习的核心恰恰是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二、 教学内容保持“低调”姿态
      教学内容的选定是一个本源性的问题,这原本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却成了语文教学中最大的问题,也是近年来语文界最为关注的问题。“泛语文”“非语文”“反语文”在我们今天的语文课堂依然存在,“种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的现象比比皆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确立依照王荣生先生的理解应该取决于文本特点与学生学情,这一观点虽不全面,尚且比较粗糙,但当前看来仍可以作为我们确定一般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而对于诗歌而言,笔者觉得要依照这两个维度,做到“低调”处理,这个“低调”应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首先是要研究好诗歌自身的文体特点,“低调”就是要用学习诗歌的方法去学习诗歌,要教出诗的特点来。比如诗歌教学首先要考虑到诗歌本身“诗言志”“诗缘情”这一基本特质,《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歌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情绪的喷发,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需要激情,笔者一向认为语文教师首先是要有性情的,一个没有性情、超理性的人不可能教好语文,尤其不可能教好诗歌。我们有两种把握世界的方式,一种是理性的、知性的,一种是感性的、审美的,而诗歌就是要教会孩子用审美的、艺术的方式去感悟、理解、把握世界。如此看来,学习诗歌的课堂本身就应该是诗情盎然的课堂,激情四溅的课堂!

    相关热词搜索:诗歌 教学

    [给诗歌教学定好“调”] 如何做好古代诗歌教学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