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范文网 - 每天发现一点点
每天学习一点点!
  • 年终工作总结
  • 年度工作总结
  • 个人工作总结
  • 年度总结
  • 年终总结
  • 个人总结
  • 周工作总结
  • 月度工作总结
  • 工作小结
  • 季度总结
  • 半年总结
  • 转正总结
  • 试用期工作总结
  • 实习工作总结
  • 考核总结
  • 总结与计划
  • 工作总结报告
  • 工作总结模板
  • 工作总结PPT模板
  • 1月工作总结
  • 2月工作总结
  • 3月工作总结
  • 4月工作总结
  • 5月工作总结
  • 6月工作总结
  • 7月工作总结
  • 8月工作总结
  • 9月工作总结
  • 10月工作总结
  • 11月工作总结
  • 12月工作总结
  • 工作总结开头
  • 工作总结结尾
  • 工作总结怎么写
  • 200字
  • 300字
  • 400字
  • 500字
  • 600字
  • 700字
  • 800字
  • 900字
  • 1000字
  • 2000字
  • 3000字
  • 财务工作总结
  • 销售工作总结
  • [“肚脐眼化”,真是传播文明的宿命?] 文明礼仪图片

    分类:工作总结报告 时间:2019-05-06 本文已影响

      我们来谈谈微博。不谈网络实名制的功过,也不谈微博激增的用户数如何推升网络公司股价;我想谈躲藏在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创生内容)——2.0时代海量呈现在世界上的一种新兴数字内容——光明大衣下的某些怪现象。
      我主要指的是Facebook、twitter、plurk、微博等各类社群网站创生的“微网志”。当世界上某些大事件如“占领华尔街”运动,透过微网志风起云涌、一呼百诺,要批评这种新兴的创作与表达方式,似乎有些迂腐,但我们不谈那些稀罕的大事,回归最原始、基本的庶民生活,看看这些从少则几个字、微博和推特140字的微网志(脸书后来开放据说可达六万字!),到底对我们产生了什么影响。
      不用学术分析,单以每个人自身经验,应该就能简单归纳出:微网志在“实时性”的旗帜下,把大量人类理性文明曾歌咏的严谨思想,彻底“碎片化”。过去“脱口而出”可能会惹祸,“三思而后行”是美德,“言必有中”是规范,“谦冲自持”是涵养,“不道听途说”是必要,“三人成虎”是警戒,“人云亦云”是坏榜样。在微博或其他微网志世界中,以上皆非。世界整个颠倒了,且颠倒得如此理直气壮。
      过去,张爱玲在《童言无忌》文中批评“肚脐眼文学”:“然而通篇‘我我我’的身边文学是要挨骂的,最近我在一本英文书上看到两句话,借来骂那种对于自己过分感到兴趣的作家,倒是非常切当:他们花费一辈子的时间瞪眼看自己的肚脐,并且想法子寻找,可有其他的人也感到兴趣的,叫人家也来瞪眼看。”
      现在,就算最帮网络科技讲话的专家学者,谁敢说全世界微网志里最巨量的文字不是“肚脐眼文字”(根本谈不上文学),甚至,还可能出现比人体“肚脐眼”更污秽、秘密、本不该轻易示人的角落,现在当堂而皇之地“上菜”供人赏玩,甚至求“转播”、求“赞”。
      微网志世界里当然有锦心绣口,有博学鸿儒,也偶有像我这般主要把个人网站的博文挑选适合的去刊登链接——但这些都不是微网志阅读与书写的主流,不是平台业者推出微网志最期待的“杀手级应用”。
      如果微博兴起后,连博客都会没落。微博短小篇幅里,人们甚至不要求短小精悍,只求速效、琐碎、好玩。微博中占最多篇幅的成了一般人“分享”(发泄?)自身最微小动态、信息、念头、情绪的文图,无疑是顺着人性必然的发展洪流。
      那些瞬间而来复瞬间而往的无常零星,有人类大脑意识就会存在的奔流片段,谈不上“雪泥鸿爪”,也非“福至心灵”,仅因透过虚拟空间而非实际结绳、刻版、影印就能公布的工具横空出世,才成为足以公诸于世的内容物;不但能近乎以无金钱成本发表,而且可被平台业者免费储存,可被多次、多层传播。
      这些本该0.1秒出现0.1秒消亡的念头,既非学术,也非艺术,更非发明的“内容”,从纯社交联谊需求出发,你来我往,你一言我一语,不用深思,不必架构,口角春风或者口出秽言,满足了短暂的空虚,也催生“刷屏成瘾”;微网志的流行大量吸引自恋聒噪的人性,也安抚了个人在现代社会苦于不被重视、不被注目的生存危机。
      不必举特别出色的微网志作反驳,单看每天起居注的泛滥,早中晚三餐自拍拍人的照片,多少无章法、组织、逻辑、布局、主题的文字,大量被一本正经高规格地对待,这是人类传播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民主”现象。然而,一般人发布这么多、又追踪那么多旁人的身边点滴,究竟对文明中重要的典范“主”了什么,并没有太多人严肃过问,反而微网志对于公众论述和公共福祉的推动,(至少在华文世界)有被严重高估的嫌疑。
      我不反对和邻居、朋友、同事、家人交流,但没兴趣所有和我认识的、不管熟不熟、也不管现实中有没有真正关切、扶持的人,交换垃圾。我也会生产垃圾,但不想明目张胆拿出来市集吆喝,更没兴趣把别人家的垃圾打包回家,那是浪费我的诚意、时间、注意力与感受。时光有限,每个人都该呵护自己的生命。
      除非,我们承认文明从今以后就奠立在这些逐秒暴增的垃圾信息上,连“大海捞针”这比喻都不够使,而是仿佛等待全世界无数日以继夜燃烧的焚化炉,偶尔吐出点漂亮、有价值的星沫——这是文明要的投资报酬率?
      如果专家学者们继续只对这新兴传播工具的光明面奉若神明,避谈碎片化、垃圾化、庸俗化、反智化对一般使用者心智的长期戕害,避谈这类传播工具对人类群体注意力的过度占据浪费,我以为其中隐藏的不是无知,就是媚俗。
      网络2.0之后,有没有3.0的内容世界?而那又会是怎么样的一个精神文明的世界?我很期待。

    相关热词搜索:肚脐眼 宿命 传播 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