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范文网 - 每天发现一点点
每天学习一点点!
  • 工作计划格式
  • 工作计划开头
  • 工作计划结尾
  • 工作计划怎么写
  • 总结与计划
  • 工作计划模板
  • 工作计划范文
  • 个人工作计划
  • 周工作计划
  • 年度工作计划
  • 年终工作计划
  • 半年工作计划
  • 季度工作计划
  • 月度工作计划
  • 试用期工作计划
  • 实习工作计划
  • 转正工作计划
  • 护理工作计划
  • 党建工作计划
  • 党支部
  • 团支部
  • 党风廉政建设
  • 年度工作计划
  • 业务员
  • 班主任
  • 学生会
  • 幼儿园
  • 教师工作计划
  • 医院工作计划
  • 健康教育
  • 销售工作计划
  • 会计工作计划
  • 如何远离家暴【护佑孩子,,远离家暴】

    分类:工作计划怎么写 时间:2019-05-16 本文已影响

      近年来,儿童遭受家庭暴力的案件逐年上升,已逐渐演变成一大社会问题。虐童事件的不断曝光,让人们在震惊之余开始反思,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2012年5月26日,北京丰台青塔春园,两名分别为2岁和6岁的女童被砍死在家中,疑犯为孩子的母亲。附近居民称,该户人家长期存在家庭暴力。
      5月29日,江西都昌,一名8岁男童被亲生母亲用菜刀乱砍,头部、脸部等部位共缝合800多针。事发后,男童母亲被警方控制。
      5月31日,广东东莞,3岁男童遭母亲两次殴打,经抢救无效死亡。医院接诊记录显示,其头部、胸部、腹部、下肢均有明显瘀伤。警方将该案定性为“虐待儿童案”。
      …………
      儿童家暴问题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传统的观念:“棍棒之下出孝子”
      近日,记者对北京一家打工子弟学校三至六年级的孩子进行问卷调查。200份有效问卷中,仅有一名孩子“从没挨过打”,13名孩子“经常挨打,严重时父母会用棍棒、皮鞭责罚”。孩子们挨打的原因五花八门,除贪玩、成绩不好等常见“罪状”外,“偷看爸爸的手机报”、“吃饭声音大”、“吵醒妈妈睡觉”等都成为挨打的理由。
      近年来,不断升级的儿童家暴事件也引起了相关机构的注意。2011年,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和他的同事针对6年间338起儿童遭受家庭暴力案件进行调研统计,撰写了《儿童遭受家庭暴力案件调查分析与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有高达86.33%的家庭暴力源于“父母施暴”。发生此类案件的家庭中,父母普遍没有将未成年人当作享有平等权利的人来对待,而是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随意处置。更为恶劣的是,一些父母甚至将孩子当做赚钱工具,出卖、出租或携带、强迫孩子乞讨。
      报告还指出,相较于稳定、健全的家庭,单亲、继亲家庭以及流动、留守儿童更容易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调研中53.34%的案件发生在此类家庭中。
      关注当地流动家庭子女教育问题是北京红枫心理咨询中心的项目之一。该中心的工作人员5年多来走访了10余所打工子弟学校的上千名孩子,“凡是问题学生,无一例外都是常挨父母打的”。
      “更可怕的是人们的观念。”中心反家暴项目负责人侯志明说,受“不打不成材”、“棍棒之下出孝子”等传统观念影响,不少人视打孩子为正常现象。受访者中很多父母“并不认为打孩子就是家庭暴力”,认为只有“程度严重的伤害才是家庭暴力”。还有部分家长认为,只要动机是为孩子好,暴力行为便是合理的,“轻微教训一下孩子不算施暴”,甚至有的家长在遗弃或杀害孩子后认为“是为了解脱孩子的痛苦”。
      事实上,不少专家指出,虐待儿童不仅指殴打、体罚等,还包括精神上的,如对儿童的疏远、冷漠、贬低与压抑等。“家庭暴力会导致孩子严重的心理问题,离家出走、打架、自闭、厌学甚至厌世。”侯志明说,“最亲的父母都不相信,还能相信谁。”
      更让他担心的是,调查发现,在暴力家庭成长的孩子普遍会继承暴力倾向,使家庭暴力出现代际传承,“从小挨打容易让孩子错误地认为,暴力是合理的,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尴尬的外力:“家务事”不好管
      有学者指出,儿童家暴问题的症结之一在于,儿童家庭暴力更具隐蔽性,存在难察觉、难介入、难干预的困境。
      《儿童遭受家庭暴力案件调查分析与研究报告》显示,从案件发现情况看,受暴儿童、家庭成员及基层群众组织报案率普遍偏低。
      一方面,年龄小、体能弱、身体反抗能力差的10周岁以下儿童更容易遭受家庭暴力,而这些儿童一般没有求助能力。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管是打工子弟学校还是公办学校的孩子,对于“父母打你时你会如何处理”,没有一人选择“向他人求助”,都集中在“不能跑,跑了打得更狠”和“忍着,等父母情绪平息”。
      有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对于少年儿童举报投诉家庭暴力的保障机制过分薄弱,儿童没有足够的渠道和条件去举报发生在自己或者同学身上的家庭暴力行为。如北京目前尚没有专门负责庇护家暴儿童的场所。2012年5月24日,“家庭暴力直接服务者能力建设”研讨会在京举行,一些已尝试建立妇女儿童庇护中心省市的反家暴工作者透露,庇护中心接待的求助多来自受暴妇女,“没有儿童求助”。
      另一方面,由于父母打孩子现象目前仍较常见,不少邻里亲属、村委会、居委会认为管教孩子是家庭内部事务,“清官难断家务事”,往往采取容忍甚至习以为常的态度。此外,虐待儿童是家门内发生的事情,不到比较严重的程度,是不容易被外人察觉的。即便被察觉,外人多不直接干涉别人的家事,也难以直接救助被虐待儿童。
      这一问题,在流动儿童中更为突出。如今许多小区租住着不少外地人,“今天来明天走,谁也不认识谁”,一位居民说,“真要家里动起手来,连个劝架的都没有。”调查中,北京多家打工子弟学校的老师向记者坦言,就算知道有学生常遭家长打骂,他们一般也不会过多劝说家长,“说多了人家烦,家长会说孩子是我的,我愿意怎么管就怎么管”。老师们只能多劝被打的孩子“父母打你是为你好”,尽量不让孩子产生心理阴影。
      事实上,公权力不可能每时每刻在第一时间介入到儿童权益受损事件中,在这方面,更需要社会力量的介入。而现阶段社会公众和相关责任人员对案件报告意识的缺乏,加剧了儿童在家庭中权益保障缺乏有效监督的状况。
      有学者指出:“在美国,《防止儿童遭受虐待法案》明确规定了‘强制报告’制度,只要有理由怀疑儿童在家庭中可能遭受暴力就可以报告,即与孩子接触人员,如邻居、医生、教师、卫生保健人员等在了解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时能积极有效快速报告的制度。”
      此外,相关专业机构的缺乏,也使受虐儿童保护问题停滞不前。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介绍,在纽约有100多个专业儿童福利机构。儿童受到家暴后,很快会有专业机构介入,让孩子进入机构予以保护。而在我国,目前只能找110请民警解决问题,民警往往只对家长进行口头教育,孩子仍然会被送回家中。
      近年来,不少公益组织开始关注儿童家暴问题。如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推动全国律师协会成立了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并发起中国律师未成年人保护志愿协作网络,目前已有近万名志愿律师参与其中。但由于外力介入方式、程度等问题较为复杂,涉及到监护权、人身权等法律问题,这些公益组织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媒体、公益组织的介入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从而起到监督和救助等作用。”有学者这样说,“但这需要社会的认可和政府的支持”。

    相关热词搜索:护佑 远离 孩子

    如何远离家暴【护佑孩子,,远离家暴】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