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范文网 - 每天发现一点点
每天学习一点点!
  • 工作计划格式
  • 工作计划开头
  • 工作计划结尾
  • 工作计划怎么写
  • 总结与计划
  • 工作计划模板
  • 工作计划范文
  • 个人工作计划
  • 周工作计划
  • 年度工作计划
  • 年终工作计划
  • 半年工作计划
  • 季度工作计划
  • 月度工作计划
  • 试用期工作计划
  • 实习工作计划
  • 转正工作计划
  • 护理工作计划
  • 党建工作计划
  • 党支部
  • 团支部
  • 党风廉政建设
  • 年度工作计划
  • 业务员
  • 班主任
  • 学生会
  • 幼儿园
  • 教师工作计划
  • 医院工作计划
  • 健康教育
  • 销售工作计划
  • 会计工作计划
  • 从隐喻到信息_隐喻

    分类:工作计划怎么写 时间:2019-04-01 本文已影响

      摘 要:“微博”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一个用语言和文字支撑起的“现场”基本形成。“微博现场”打通了一个循环的发声体系,开放性的时间和空间平台让信息世界终于开始呈现出球体的形状。
      关键词:“微博”;“现场”;信息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282-01
      “微博”时代的到来是对人类发声系统的一次重构,或者说是人类发声欲望一次更广范围的爆发。
      全球化的蔓延和后现代工业社会的到来,在视觉和触觉感受上反映为世界整体性的消失、碎片的继续破裂和偶然性的拼接。纸媒的单向性,一直企图在读者的脑海中构建一个虚假的整体世界,当然,这种构建起始于对读者视觉观感和精神世界的“强暴”。例如,能够以纸媒出版物呈现的作品,一定经过了严格的信息筛选,必须传达某种意义,但是这里存在着交易的不平等性。无论是报纸、杂志还是经典文学作品,读者所购买的都是被权力话语和拜金商人所阉割和加工的过去时信息,这也就是波兹曼所提出的“媒介即隐喻”,媒体能够以一种隐蔽却强大的暗示力量来定义现实世界,因为特定的形式会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最终会塑造整个文化的特征,“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介对于这个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网络媒介的出击,正是抓住了纸媒的这个缺陷。网媒首先通过抛洒信息炸弹,企图还给读者一个全覆盖的信息空间。但是,当读者发现大量未经筛选的信息以雷同、扭曲的方式呈现在眼前时,迅速产生了疲倦和厌恶情绪。直到BBS、博客的出现,读者和媒介操纵者才终于明白,无论是纸媒还是信息炸弹,都是单箭头指向的传导,堵塞了传播系统的循环。读者已经不甘于被他人的发声语“强暴”,更不能忍受永远处在“倾听者”的位置,他们要求打通一个循环的发声系统,在制造、传播、评论、纠正、拓展、淘汰信息的每个环节上,都能够看到读者的介入。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介入是对发声霸权的一种挑战,但并不意味着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势不两立,而是当两者在同一个平台上展示自己时,形成了一种互助又对抗的局面。传统的链状传播结构开始慢慢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环状的舞台结构,在这里,笔者想引入“现场”这个概念,表演者和观看者没有明显的界限,每个人的角色是多重叠加的,时间上面向当下并具有一定的延续性,这种延续性取决于现场中群体的共同意志。
      BBS和博客的兴起,是“现场”形成的萌芽阶段。准入门槛较高,是“现场”拓展困难和发声不流畅的重要原因。以博客为例,电脑和网络的设备技术要求,将大批发声者拒之门外;尽管有草根博客的出现,但是据调查,有效博客(指经常更新内容、浏览量较高)的博主基本上集中于年轻的精英阶层,这不仅印证了博客对硬件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说明它对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也有一定的门槛设置;博客在时间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滞后性,博主的写作一般要在信息公布之后,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完成,来访者的评论就更加延后。也就是说,博客仅仅满足了一部分人的发声欲望,在“现场”中活跃的还仅限于满足较高硬件和软件条件的群体,这些博文有时需要通过纸媒和其他网络平台进行转载后,才能引起足够大的反响。
      所以,“微博”时代的到来,是硬件和软件在突破自身的局限之后,联姻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可以说,碎片在这里分裂地更快,更加彻底,整体性已经无望,同时也不得不看到,随着碎片来源的多样化,更多不为人知的世界侧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微博”将更多的人带入“现场”当中,越多的人参与,意味着制造地垃圾越多,同样,越多的人参与,意味着越信息的可靠性越高,制衡体制更加趋于完善。当参与者可以自由地在“现场”中游走,直面此时此刻发生的一切时,我相信,“现场”狂欢的感性终究会转向有序发声的理性。
      “微博”作为一种正在病毒式蔓延的传播平台,让笔者联想到麦克卢汉所提出的“媒介即是信息”观点。在麦克卢汉看来,“一是媒介本身就是一种内容,内容和载体是不可分离的。而具有影响的是是媒介的本身,媒介产生直接的后果是在实践中会产生新的标准和行为方式,这种标准和方式不是媒介内容所决定的。二是媒介是另一种媒介的内容。如文字的内容是言语,文字是印刷的内容,印刷又是电报的内容”。尽管目前“微博”仍然存在许多的运用局限,但是笔者认为,“微博”使得“现场”的雏形基本形成,并且正在实践中会产生新的标准和行为方式。
      参考文献:
      [1][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美]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蒋原伦、张柠主编.媒介批评(第四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相关热词搜索:隐喻 信息

    从隐喻到信息_隐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