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范文网 - 每天发现一点点
每天学习一点点!
  • 春节
  • 除夕
  • 元宵
  • 端午节
  • 七夕节
  • 教师节
  • 中秋节
  • 国庆节
  • 重阳节
  • 光棍节
  • 腊八节
  • 新春
  • 小年
  • 二月二
  • 妇女节
  • 新年
  • 情人节
  • 劳动节
  • 母亲节
  • 父亲节
  • 儿童节
  • 万圣节
  • 感恩节
  • 复活节
  • 圣诞节
  • 元旦
  • 新年贺词
  • 新年寄语
  • 春节贺词
  • 春节寄语
  • 生日贺词
  • 开业贺词
  • 满月贺词
  • 结婚贺词
  • 红包贺词
  • 寄语
  • 贺卡
  • 对联
  • 春联
  • 灯谜
  • 祝福短信
  • 中考祝福语
  • 高考祝福语
  • 结婚祝福语
  • 生日祝福语
  • 拜年祝福语
  • 给朋友的祝福
  • 给老师的祝福
  • 给领导的祝福
  • 英语祝福
  • 新学期祝福语
  • 毕业祝福语
  • 给父母祝福语
  • 节日祝福语
  • 节日贺词
  • 节日诗歌
  • 节日习俗
  • 节日晚会
  • 放假安排
  • 火车票订购
  • 12306订票
  • 当前位置:大范文网 > 祝福语 > 高考祝福语 >

    朱天文【侯孝贤与朱天文】

    分类:高考祝福语 时间:2019-03-30 本文已影响

      摘 要:本文以侯孝贤和朱天文为例,从侯孝贤对朱天文小说的改编和朱天文小说的影视化效果中,透视电影对文学美学风格、意境氛围的接受和文学对电影语言意象、叙事手法的吸收,从而深入研究电影与文学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侯孝贤;朱天文;改编;叙事
      一直以来,文学与影视的关系就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人认为,电影只是文学的某种形式,因为自电影诞生以来,便不断地向文学这门“古老的艺术”吸引、借鉴。最多的一种情况便是将文学作品中情节的发展脉络转化为电影的戏剧冲突;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文学与影视完全是毫不相干的两种艺术形式。因为“视觉形象”与“思想形象”二者之间根本性差异导致了电影只能还原小说的故事情节,但在文字的质感、意境的营造上却束手无策。而在侯孝贤与朱天文身上,我们似乎找到了这两种艺术形式之间对话的可能性。
      一、 从朱天文到侯孝贤
      自台湾新电影浪潮以来,侯孝贤独树一帜的美学风格被称为“用影像叙事体进行表述的思想家”,朱天文作为侯孝贤的御用编剧,其自然、平淡的文字也在影响着侯孝贤的电影叙事。侯孝贤将朱天文文字中淡淡诗情的意境,隐忍、缓钝的情绪和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通过电影独特的影像语言传达出来,形成了散文化的诗语电影,与其说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一首流动的诗,一篇流淌着的散文,而侯孝贤恰恰是那个抒情诗人。
      (一)散文化的叙事模式
      与其他导演只提取小说主要情节相反,侯孝贤在改编小说的过程中,故意淡化小说本身的情节,只提取其日常生活片段,即使是讲述国家、民族命运的大事件,也都将其落实为一个又一个日常生活片段。如果把前后因果相连,情节连贯的线性叙事结构比作小说的话,这种行云流水般的叙事结构则更像是一篇散文,或是一首诗。每一个生活片段就像是散文中的一个抒情段落,或者一行诗句,而串联起这些诗化语言和意象的,与其说是前因后果,不如说是原文中的“内在律”,即张力,画面跟画面底下的情绪,暗流绵密,贯穿到底。[1]画面跟画面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因而有了各种解读,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便是近乎于诗的。
      (二)长镜头的运用营造空灵的意境
      电影空间的艺术,最大的特征便是蒙太奇的使用。通过画面与画面之间的剪辑,引发观影者的联想。这固然能够唤起观影者的想象,却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意境的营造。因此,候导选择了更能还原生活本貌,保证叙述完整性的长镜头讲述故事,一气呵成,文字叙述的完整性、流动性,和贯穿文本之间的“气”很大程度上在电影中得以还原。当然,牺牲掉场景和切换,影片的故事性会大打折扣,但换来的却是意境的流畅深远,如同老人在娓娓道来,向你讲述一个回忆。这种静默观察式的呈现方法与沈从文回忆童年往事的散文极其相似,貌似客观叙述,零度介入,却在中体味蕴含在静默下的脉脉流动的情感。
      二、从侯孝贤到朱天文
      然而文学作品对电影的影响如此之明显,以至于我们有时忽略了其相反的一面,即电影对文学的影响。其实早在1908年,托尔斯泰就曾预言这个带摇把的嗒嗒响的小玩意儿将给我们的生活——作家的生活,带来一场革命,他确信我们将不得不去适应这影影绰绰的幕布和冰冷的机器。将需要一种新的写作形式。[2]而身为侯孝贤御用编剧的朱天文——尽管她一直强调小说创作才是她的本职——还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电影大潮的侵袭。
      (一)语言的可视化效果
      电影艺术的基本特性之一就是画面感、可视性。通过镜头,电影展现出一幅幅有内在联系的活动画面,直接诉诸观众的视觉,从而激发了观众的感觉和想象。可以说,电影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重新创造了一种新的视觉文化,激发起强烈的视觉感受力和想象力。这种突出画面感,突出可见性的艺术对小说艺术的影响是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的。
      张爱玲小说注重画面感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了。朱天文深受张爱玲的影响,将原本抽象的概念赋予具体可感的意象,充分调动起观者的通感,通过女性独有的感官体验,形成一种可视化效果。例如小说《风柜来的人》中文章开头一段对海景的描写,简直可以看作是一个不断推进的空镜头,从远处的海平面拉近到弹子房,次第放大,将风柜人的生存空间展示在读者面前,浅青色的色调传达着一种荒凉、枯索、无聊之感。明暗的光影变化,黑白的色彩对比,画面的构图都渗透着电影化的手法。
      (二)空间形式化
      长期以来,空间被看作是电影与文学最主要的区别。文学是时间艺术,叙述的连续性是其基本特征;电影是时空综合艺术,要靠空间画面去展现时间。由于阅读是一个时间行为,以空间形式来完成阅读实际上是一件在物理上不可能的事。然而,朱天文却打破了叙述的时间流,从不同时空的场景把用蒙太奇的手法剪接到一起,使小说的空间形式感尽可能地增强。
      在剧本小说《风归来的人》里,有一处描写阿清给父亲喂饭的场景,朱天文并没有对阿清此刻的心情做更多的描述性语言,而是将现实中父亲的瘫痪和回忆里父亲的高大形象拼接在一起。一时之间,对往日美好时光的留恋,对父亲高大形象轰然倒塌的手足无措,现实的尴尬无奈都从两幅画面的拼接中生发出来。
      如今,随着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电影与文学的结合越来越亲密,以至于我们难以分辨到底哪门艺术首创了某个技巧或想法。学术界甚至开始担心电影对文学的“大肆掠夺”和“霸权主义”会挤压文学的生存空间,文学能否在电影的强势攻略下坚守住最后一块领土令人怀疑。在我看来,文学与电影,二者之间由于“特征与本体的相互冲突”,可能会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但绝不会相互取代。(作者单位:1.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山东大学经济学院;3.山东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朱天文.《最好的时光》.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第287页
      [2] (美)莫里斯?贝哈.齐颂译.《电影与文学》.朗曼书社,1979年版,第165页

    相关热词搜索:侯孝贤 朱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