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范文网 - 每天发现一点点
每天学习一点点!
  • 春节
  • 除夕
  • 元宵
  • 端午节
  • 七夕节
  • 教师节
  • 中秋节
  • 国庆节
  • 重阳节
  • 光棍节
  • 腊八节
  • 新春
  • 小年
  • 二月二
  • 妇女节
  • 新年
  • 情人节
  • 劳动节
  • 母亲节
  • 父亲节
  • 儿童节
  • 万圣节
  • 感恩节
  • 复活节
  • 圣诞节
  • 元旦
  • 新年贺词
  • 新年寄语
  • 春节贺词
  • 春节寄语
  • 生日贺词
  • 开业贺词
  • 满月贺词
  • 结婚贺词
  • 红包贺词
  • 寄语
  • 贺卡
  • 对联
  • 春联
  • 灯谜
  • 祝福短信
  • 中考祝福语
  • 高考祝福语
  • 结婚祝福语
  • 生日祝福语
  • 拜年祝福语
  • 给朋友的祝福
  • 给老师的祝福
  • 给领导的祝福
  • 英语祝福
  • 新学期祝福语
  • 毕业祝福语
  • 给父母祝福语
  • 节日祝福语
  • 节日贺词
  • 节日诗歌
  • 节日习俗
  • 节日晚会
  • 放假安排
  • 火车票订购
  • 12306订票
  • 当前位置:大范文网 > 祝福语 > 父亲节 >

    [南京中山陵设计] 南京中山陵设计理念

    分类:父亲节 时间:2019-04-04 本文已影响

      【摘 要】杨秉德先生在《新建筑》(1/2005)一文《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时期民族形式建筑探索历程的整体研究》中,提出“从三个领域整体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史时期(1840~1949)民族形式建筑的探索历程:源自民间的无意识探索、西方建筑师在教会大学校舍建筑领域的探索,以及中国近代建筑史发展兴盛期的后期(1927—1937)第一代中国建筑师的探索。”本文仅引用及论述第一代中国建筑师的代表人物吕彦直对对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探索。
      【关键词】吕彦直;民族形式;中国建筑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寇侵华野心毕露,中华民族亡国危机加剧,举国上下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之后国民政府要员相继发表文章与谈话,提出“希望全国人士从速研究以发扬光大吾国之固有文化”。 中国建筑界也掀起“中国固有形式”建筑的探索热潮。以吕彦直1925、1926年相继在南京中山陵与广州中山纪念堂设计方案竞赛中获大奖并得以实施为其前奏,主要探索时段是中国近代建筑史发展兴盛期的后期(1927~1937),主要建筑活动集中在首都南京,也包括上海、广州、青岛、北京等城市,探索的主角是已经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这一时段,政府投资的官方建筑为中国建筑师提供了一展身手的机遇,催生了中国建筑师群体持续十年的民族形式建筑探索热潮,作为这一局部领域的主流设计队伍作出了卓著贡献。吕彦直就是这时期探索民族形式的代表人物及先驱。
      1 设计师其人
      吕彦直,安徽滁县(今安徽滁州)人,祖籍山东东平。中国近代杰出的建筑师。在短促的一生中,他为弘扬民族文化,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他设计、监造的南京中山陵和由他主持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都是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大型建筑组群,是我国近代建筑中融汇东西方建筑技术与艺术的代表作,在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作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奠基人”。鉴于他对建造孙中山陵墓的杰出贡献,在他逝世后,南京国民政府曾明令全国,予以褒奖,陵园立碑纪念。
      2 项目简介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不幸在北京病逝,遵照先生生前要求归葬南京东郊钟山的遗愿,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建造中山陵。同年5月13日,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通过了《征求陵墓图案条例》,决定向海内外悬赏征求陵墓的设计图案,并用密封卷的方式进行评选。当时年仅23岁的青年建筑史吕彦直,以“钟形”创意征得凌鸿勋、朴士、王一亭和李金发的认可,最终获得“完全根据中国古代建筑精神”的评审意见而拔得头筹。同时,决定采用吕彦直的设计方案建造陵墓,并聘请他为陵墓的建筑师。
      中山陵主体建筑顺山势而筑。现状主体建筑及陈设为孝经鼎、“博爱”牌楼、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沿中轴线由南而北逐级抬升。永慕庐、奉安纪念馆及宝鼎、音乐台、流徽榭、仰止亭、光华亭、行健亭、藏经楼等一系列纪念性建筑环绕着中山陵主体。此外,其他与中山陵有关的建筑工程,如廖仲恺墓、谭延闿墓、范鸿仙墓,蒋介石曾拟作百年后安息之地的正气亭等,如众星拱月在中山陵周围。
      3 建筑设计
      立足传统、融合内外,吕彦直的设计思想受到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的深刻影响。但他用现代建筑设计手法处理中国传统建筑语言,同样接受了正宗西方建筑教育的中国建筑师中的佼佼者更富才华,对中国传统建筑也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已经远远超出早期西方建筑师的水平。
      中山陵总平面设计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自古以来,墓葬建筑就是礼制建筑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西汉时期出现了“因山为陵”的葬制,开始采用砖石等材料。陵园中轴线上依次是金水桥、陵门、棱恩门、棱恩殿、石五供、方城明楼、哑巴院、宝城等。除中山陵祭堂与墓室结合在一起,明清帝陵棱恩殿与墓室玄宫不在一起分别建筑以外,其余布局几乎完全相同。
      中山陵的单体建筑在沿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均有创新。中山陵最重要的建筑——祭堂,重檐歇山顶上檐檐口抬高,祭堂上层屋顶高出,避免拜谒者视线从下往上有所阻挡,下檐做法与碑亭的上檐做法相同性统一体。祭堂与碑亭两者之间的屋顶等级差别显著,四角堡垒式的厚重石块墙壁(正面石墙,侧面开窗),极具现代雕塑感,虽不同与中国传统殿堂建筑造型,却能很好的烘托出立面造型的庄重感,正面三个壶门门券时刻出绶带、作出火焰尖饰,正中壶门高大,平板枋下一道额枋,雀替下有丁头栱,两侧壶门较小,平板枋下大额枋、小额枋各一道,其下雀替、丁头栱。祭堂与两侧对峙的香炉、华表,体量大小、距离远近协调,取得了很好的空间效果。侧立面做法相对简单,变壶门为腰窗,铜质格子,采“三交六椀”形式,歇山山面雕出悬鱼、绶带等。祭堂室内细部做法比室外略显复杂,利于近观,吊顶采用简化的天花,图案简洁、色彩单一,庄重、素雅很好的满足祭祀要求。
      中山陵的各个单体的细部处理,在运用我国传统建筑词汇时结合新材料、新技术,对大木作、小木做、砖石作、彩画作均进行了精炼、概括。也就是在深入探究我国独有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将其与现代思想、艺术、科技、材料等相结合,探寻我国现代建筑之路。
      参考文献:
      [1]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2]卢洁峰.吕彦直与黄檀甫 ———广州中山纪念堂秘闻[M].花城出版社,2007:
      [3]马晓,周学鹰.吕彦直的设计思想与中山陵建筑设计意匠[J].南京社会科学,2009(6):81-86
      [4]杨秉德.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时期民族形式建筑探索历程的整体研[J].新建筑,2005(1):48-51
      [5]窦忠如.南京中山陵设计建造始末[J].纵横,2010(8):29-31

    相关热词搜索:中山陵 南京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