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范文网 - 每天发现一点点
每天学习一点点!
  • 工作计划
  • 工作总结
  • 演讲稿
  • 思想汇报
  • 祝福语
  • 实习报告
  • 个人简历
  • 心得体会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散文大全
  • 当前位置:大范文网 > 读后感 >

    [我国本科教育质量评价的局限性及突破口] 调查质量及局限性

    分类:读后感 时间:2019-05-12 本文已影响

      一本科教育质量的概念界定   教育质量是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高等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国内外关于本科教育质量研究的文献颇多,但却是一个主观性较强的概念,因此到目前为止,被赋予不同的解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在1998年的巴黎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大会宣言《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中说明:“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教学计划、教学人员、学术成就......”,国外许多学者将其作为高等教育概念的参考。《教育大辞典》也对教育质量作出界定:“教育水平高低及效果优劣的程度”,它“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1]此解释认为高等教育的根本内涵是人才培养,与教育的三大功能“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及服务于社会”相对应,被广大学者认可。
      本科教育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教育”,对其质量并没有专门的界定。援引高等教育质量的概念研究,本文将其定义为“在本科四年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发展达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以及不同公众对这种发展的满意度,一般体现在培养对象在满足社会需要方面具备的特性及能力,包括德、智、美、体、劳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二本科教育质量评价的局限性———“学校投入”标准的单一性
      本科教育质量的提升直接关涉到整个高等教育质量。众所周知,教育评价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常用手段,其本身的质量尤为重要。国际上关于教育质量评价的探索和实践从未间断过,其中对美、英、日及中国的研究居多。通过文献的查阅,可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行榜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依次为:学校的学术声誉、新生录取水平、师资实力、学生保持率、财政资源、校友赞助、毕业率履行状况等;美国高等学校认定既重视师资、教学设备、图书馆、实验室及财政来源等“资源”标准,又重视教学计划、师资评估等“过程”标准。目前,我国主要采用资源和狭义的产出两种标准综合的教育质量评价模式,如《中国大学评价》列出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包括学校招生人数、科研投入及产出等;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价则较重视“投入”指标,包括教学设施、师生比、课程设置及师资力量等。
      不同的教育质量观催生出不同的教育评价标准。国际上占主导地位的本科教育评价标准主要有以下五种:一是声望标准,一般以专家的观点为依据,近年来雇主的观点亦被视为考量重点;二是资源标准,主要依据高等教育政策制定者及管理者确定的有形标准,如生源、师资、校舍等;三是产出标准,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类情况以欧美传统做法为代表,主要计算毕业生成为社会名流的比例,或者学生保持率等;第二类情况主要以教师和研究生论文的发表、引用率为主,主要指标测量大学产出;四是增值标准,即以教育对学生个体才能的增加及对其人生的积极影响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五是虚无主义标准,认为教育质量的概念主观性较强,无法测量及评价。[2]
      事实上,在国际上存在的主流模式还是资源、声望及产出三者结合的大学排行榜评价。这些评价模式大多认为本科教育质量是由声誉、资源等描述性指标以及学生成绩等终端性指标决定的,其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深刻的影响及推动作用,但是是过于强调“学校投入”,使我国的大学越来越像“学术企业”,不仅对政府教育资源配置及相关政策制定起不到决策引导作用,也很难为学生、家长择校及企业招聘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因为,这些传统教育质量评价标准遗落了大学的本来使命———人才养成。学生,特别是学生参与度,作为教育过程的中心要素被拒之门外。
      三本科教育质量评价的突破口———“学习性投入度”评价
      美国学者弗雷泽(M.Frazer)提出:高等教育质量首先指学生的发展质量,即学生在整个学习经历中所学的“东西”。学生在认知、技能以及态度等方面的收益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标准。而传统本科教育质量评价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有效衡量教育质量,不可避免的导致教育质量的下滑,因此,许多学者将目光转向了学生群体。在“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启迪下,掀起了以学生学习为基础的教学质量研究热潮,具有代表性的为澳大利亚的全国本科生教学质量调查(CEQ)、全英学生调查(NSS)以及全美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SSE)。[3]
      从表中可以看出来,以学生学习性投入为中心的NSSE调查更具有代表性,它是一个针对全国范围内四年制本科院校学生学习性投入高层次学习和发展程度的年度调查。[4]其评价指标完全围绕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设计,更加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自2000年正式在全美推行,迄今为止,已在1000余所大学进行了10多年的实践,成为同类项目中设计最严谨、资讯最丰富的一项调查。针对我国本科教育质量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007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在NSSE问卷的基础上,通过双向翻译及题项的文化适应等步骤,完成了NSSE问卷的汉化工作,形成了NSSE—China,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的实证研究。
      区别于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方式,NSSE—China调查以学生为主体,其独特的调查体系为我们提供了全面提升本科生学习质量的参考,实现了本科教育评价的重要突破。其在院校测评与诊断中的具体应用为:
      一是本科教育质量的测评与横向比较。经过汉化后的NSSE—China工具保持了原版工具信、效度特征,五个可比指标结构与NSSE问卷一致,学业挑战度(LAC),由11个题项构成;主动合作学习水平(ACL),由5个题项构成;师生互动(SFI),由9个题项构成;教育经验的丰富程度(EEE),由14个题项构成;校园环境支持度(SCE),由8个题项构成。同时,为了更好的聚焦问题,NSSE—China将五大可比指标的题项细化为若干教育环节,可通过检验教育过程的七个方面:课程的教育认知目标、课程要求的严格程度、课程学习行为、课程外拓展性学习行为、向学∕厌学、自我报告的教育收获以及在校满意度,来分析学生的学习性投入情况。
      为了有利于同类院校的横向比较,NSSE研究团队构建了以下层次院校各指标的常模:“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以及地方本科院校,包括专业、年级以及不同学科的指标常模。每所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五大指标、教育环节及单个不同指标的深度比较,在比较中发现优劣,提升教育质量。
      二是本科教学过程的纵向诊断比较。参评院校既可以通过与同类院校常模数据的“横向”比较,寻找自身教育质量的不足之处,合理定位。还可以进行学校内部的“纵向”比较,即运用本校不同年度的学习性投入调查结果来分析学校发展情况,寻找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判断并指导本科教育现状及教学走向。
      四学习性投入调查的评价
      近年来,NSSE的汉化借鉴,使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高等教育质量研究,对我国教育质量评价寻找到一个突破口。它具有以下值得我们学习的特点:
      (一)学习性投入调查“以生为本”,重视学生学习参与度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不外乎两大方面,即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其中,外部评价体系是由国家对高校的认可、评定以及国家鉴定构成的,而内部评价体系的主体是院校自身,包括学校的自我评价、对在校学生学习情况的阶段性和总结性评价等。目前,我国教育质量评价主要表现为大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缺失,即使大学生被纳入到评价体系中,也往往“以最佳状态代替常态、以静态代替动态、以终点代替过程”,只看见大学教学资源的拥有量,不了解其使用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状况。NSSE研究是针对在校生的学生参与度调查,不仅以大学生为主体,并以其学习参与过程为评价核心。以此为鉴,我国本科教育评价应将质量关注的视点从学校主体转向学生主体,通过了解学生在读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来完善学校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及其人才培养模式。
      (二)学习性投入调查建立在对学生教育属性和特点的界定的基础上
      有效的教育评价必须建立在对教育属性客观描述的基础上,即教育测量。学习性投入调查“以生为本”,问卷由四部分题项组成:学生行为、学校的做法和要求、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及学生的背景信息。设计了五大可比指标、七大教育环节诊断指标等来测量学生的在校就读经验。问卷设计及测量全面涵盖学生的教育属性及特点要求,客观而可行。
      (三)学习性投入调查结果侧重质量诊断功能
      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为院校改进教育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NSSE的成功因素之一就是对院校资料保密,不主张将其用于打造各类大学排行榜以及不同类型的等级评定,其最终目标是试图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进行院校比较研究、学生教学环节改进及学校教学管理领域的服务,来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样,即可缓解高校排名带来的公众压力和一系列不良反应,还可避免因学校处于自身利益驱使而歪曲事实,使调查失去客观性。
      (四)学习性投入调查强调增值的评价理念
      美国学者泰勒(T.Taylor)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增值评价法”,即通过对学生在整个大学就读期间或某个阶段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分析,来描述学生在学习上进步或发展的增量。这个增量可以看作是教学质量提升的结果,是教学质量评价的重点。而学生的增值难以确定,因此需要在高校教育质量与学生参与之间建立一种联系,间接的测量“增值”。学习性投入调查强调本科教育对学生个体才能的增加,以及对其人生带来的积极影响的测量,即符合“增值评价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评价发展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辞典(增订合写本上)[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98.
      [2]海迪·罗斯,罗燕,等.清华大学和美国大学在学习过程指标上的比较:一种高等教育质量观.[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02):36—42.
      [3]党晶,吴松.以学生学习为基础的教学质量调查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1(04):57—61.
      [4]罗晓燕,陈洁瑜.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美国NSSE“全国学生学习投入调查”解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10):50—54.

    相关热词搜索:突破口 局限 教育质量 性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