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范文网 - 每天发现一点点
每天学习一点点!
  • 实习报告范文
  • 实习计划范文
  • 实习鉴定范文
  • 实习报告内容
  • 实习报告模板
  • 实习报告评语
  • 实习报告结尾
  • 实习报告题目
  • 实习协议书
  • 实习周记
  • 实习报告总结
  • 实习报告前言
  • 实习收获
  • 实习报告5000字
  • 实习报告4000字
  • 实习报告3000字
  • 实习报告2000字
  • 实习报告1000字
  • 大学生实习报告
  • 销售实习报告
  • 【让“问题”来激活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命力】 第2课堂登录激活

    分类:大学生实习报告 时间:2019-05-08 本文已影响

      摘 要 单纯的“黑板+粉笔”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按部就班、一板一眼的满堂灌式授课更使学生觉得沉闷,整个课堂缺乏活力,死气沉沉。笔者认为,要想激活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必须要以“问题”为饵,才能从桎梏沉闷的传统课堂中放飞学生心灵,让课堂教学真正充满活力。
      关键词 历史 课堂教学 问题式教学 生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状态怎么激励人,没有勃勃的精神怎么鼓舞人呢?只有生气才能产生生气,死气只能从死气中来!”因此,转变教学理念,将活力注入历史课堂,是我们历史教师应该关注、思考和解决的当务之急。那么,如何激活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命力?
      笔者从事历史学科教学的二十多年,在教学实践中深有体会:要想激活历史的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必须要以“问题”为导火线。
      无可置疑,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要分析问题首先要认识事物,积累一定量的知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让学生遵循学习历史“知事、明理、求道”的认识规律。知事就是比较简单地认识零碎的历史常识,即问题是什么;明理侧重学习历史事实和过程,即问题是怎么样的;求道侧重对历史事实的理论升华,即问题的为什么。这是一个由低级感悟到高级认识的过程,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没有一定量的知识作铺垫就不可能达到明理和求道的高度。不管是知事、明理,还是求道,都需要老师把一个个问题讲清楚,而带着问题讲课却是最实在的、学生也最容易接受的。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重视历史知识的讲解,把课文内容讲得清楚明了,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个人修养、教学个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素养,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我常常采用知识网络式把课文知识罗列出来,然后用提纲式把课文内容化成一个个问题,讲课时总是带着问题去诱导学生积极地思维和解答问题,以方便学生记忆和理解,重视学生知识性的积累。
      把课文的知识点用知识网络的形式罗列出来,使学生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带着一个个问题去预习,老师带着一个个问题去讲课。在广东版《历史·学导练》辅导资料中,每一课都配有相应的“知识网络”栏目,编得简洁明了,纲目分明,重点突出。我强调学生在预习时要多重视《历史·学导练》中“知识网络”栏目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做好课前准备,提高学习效率;我在教学时除了要用好课本外,还要用好配套的《历史·学导练》和教学参考书中提供的幻灯片,并进行必要的修改,充分用好课本上的、配套资料上的相关信息,做到物尽其用,可以提高备课效率和讲课效果。对于杂事缠身的中学老师来说,特别是做班主任的老师来说是很实用的。
      比如,在讲到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 课《“和同为一家”》时,银幕上首先播放插曲《爱我中华》,突出56个民族融合成一个中华民族,和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西藏风情画,导入新课。
      接着审题“和同为一家”。
      问题1:家是由什么组成的?学生答:婚姻关系。
      问题2:家庭成员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答:有婚姻关系,如家中的父母;有血缘关系,如家中的兄弟姐妹、孩子与父母。
      老师补充说,现在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它是各族在历史上长期相互通婚与民族融合的结果。“和同为一家”,表示原来至少是两家,现在变成一家,这两家的其中一家是唐朝,另一家是谁?唐朝对他采用了什么政策?下面就会讲到。设置悬念吸引学生。
      老师接着讲:请看《唐初边疆少数民族分布图》,了解三个方位分布的少数民族:(1)西北:东突厥;(2)西部:吐蕃;(3)西南:南诏。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方向图,并指出东突厥、吐蕃、南诏这三个地方所在的方位。
      先让学生从总体上,宏观上把握整篇课文的布局。
      讲授第一栏目:“天可汗”。
      学生看书和配套的《历史·学导练》,回答问题。
      问题1;唐太宗对东突厥采用了什么措施?学生答:先用战争打败东突厥,再设立都督府管理。
      问题2:唐太宗设立都督府管理为什么要任用东突厥贵族而不用汉人做都督?学生答:收买东突厥贵族的人心,当地人熟悉当地的风土民情,便于解决当地的问题和搞好当地建设。
      老师补充:唐太宗主要站在治国角度思考问题,妥善安置败将,这样做有利于化解民族对立的矛盾,减少政敌,有利于国家安定团结和巩固,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问题3:这么好的主意是不是唐太宗皇帝自己想到的?猜猜谁最会帮他想办法?他建议皇帝怎样做?学生答:魏征。(前面的课文已讲过魏征的事情)
      老师接着说:看看现在,中国发展很快很好,是因为每年有人大代表为中央提了成千上万建设国家的好建议,各级领导身边还有很多秘书、下属帮助出谋划策,可以想象,当时的皇帝实施的政策也是听了至少是身边人的建议。请翻开书第31页,看看课文后面的“材料阅读”题,就会明白唐太宗是力排众议,听取魏征“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的建议。
      这样处理教材内容,把后面的材料前置,把课后的补充材料作为史料加以利用和说明,使各部分的材料之间尽量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增强说服力,方便学生从比较全面的角度了解历史的本原。这样做可以省去很多找课外补充材料的时间,对于繁忙的中学老师来讲很有好处。
      问题4:课文第二段中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学生答:平等的、开明的。学生继续看书回答问题。
      问题5:唐太宗为什么能得到少数民族的拥戴?“天可汗”是什么意思?学生答(略),书上有参考答案。
      对学生的回答,不管怎么样,老师要给予适当的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这样做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持久性和积极性,保持学生学习历史的心情是愉快的。
      从上述师生问答与对话可以看出,问题需要智慧,对话需要方方面面的知识,而作为历史教学也应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多彩的知识而尽一份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教学或泛泛而谈,或只有七彩斑斓的视频而没有细致悬念的问题就没有吸引力,缺乏启发性,学生掌握课文知识就缺乏动力。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课堂上知识需要延伸,课堂组织者——教师更需要以“问题”为导,引导学生进行扩散性的思维思考,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见解。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力避虚而不实的教学花样、教学设计和模式,尽量做到大而不空,细而不繁,疏而不漏,俏而不花,合而有序,认认真真地,踏踏实实地讲好每一课的每一题,力求把知识性和启发性达到相互统一,同时又能体现一定的趣味性和思想性。
      总之,富有生命活力的历史课堂是多元性、开放性的,不追求某种标准化的、狭隘的、唯一的方法与答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从桎梏学生思维的沉闷的传统课堂到放飞学生心灵,充满活力的新型课堂,虽“路漫漫兮”,但我仍将“上下求索”,努力寻求突破,使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再度激活,务求取得最大的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 胡命伟.课程改革与学生主体性学习[J].中学历史教学,2006(1-2).
      [2]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任鹏杰.服务人生: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从根本上追问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3).
      [4] 陈风萍.创设情景 走进历史——情景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杂志,2007.4.
      [5] 魏恤民.追求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

    相关热词搜索:课堂教学 生命力 激活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