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范文网 - 每天发现一点点
每天学习一点点!
  • 实习报告范文
  • 实习计划范文
  • 实习鉴定范文
  • 实习报告内容
  • 实习报告模板
  • 实习报告评语
  • 实习报告结尾
  • 实习报告题目
  • 实习协议书
  • 实习周记
  • 实习报告总结
  • 实习报告前言
  • 实习收获
  • 实习报告5000字
  • 实习报告4000字
  • 实习报告3000字
  • 实习报告2000字
  • 实习报告1000字
  • 大学生实习报告
  • 销售实习报告
  • [浅析珠江三角洲道路改建工程水土保持生态恢复途径] 珠江三角洲

    分类:大学生实习报告 时间:2019-05-04 本文已影响

       摘要:以东莞中麻公路改造工程为例,在分析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项目区水土保持生态恢复的途径为植被恢复与重建,通过该项目植被恢复与重建实践内容及效果,为当地同类项目的生态恢复提供借鉴。
      关键词: 水土保持生态恢复珠江三角洲道路改建工程
      
      Abstract:Take DongGuan Zhongma Road Reconstruction Project as an exemple,In the analysis of project construction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act of the foundation, proposed the project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for th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project, th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practice content and the effect, for local similar project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Keyword:Soil and WaterConservationEcological RestorationPearl River DeltaRoad Reconstruction Project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道路工程改建、扩建过程中的挖、填等施工过程不可避免对地表造成扰动。珠江三角洲地区水热条件良好,未扰动区域植被茂密,水土保持功能良好,且雨季降雨量较大,且集中,若项目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裸露地表、挖填边坡不能得到有效的恢复,因暴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对裸露地表、边坡的冲蚀,易对道路周边的城市居民以及下游的河道等造成不良影响。及时通过生态修复途径,实施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可确保工程正常运行,以及周边生态环境得以保护。本文以东莞中麻公路改造工程为例,对珠江三角洲道路改建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保持生态恢复途径进行分析与评价。
      1 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1.1 项目概况
      广东省东莞市中麻公路改造工程全线位于东莞市中堂镇和麻涌镇。线路起于中堂镇中明大酒店与107国道交界处,止于广州经济开发区出港公路的东江大桥南引桥,全长约15.371km,按一级公路标准进行大修,全线新建大桥231.12m/2座、中桥25.52m/1座、人行天桥177.88m/4座、涵洞19道,通道1道;拆除重建大桥1023m/1座(槎滘大桥);对3座大桥(麻涌大桥、第二涌桥、第三滘桥)及1座中桥(新基桥)进行加固改造利用。桥面净宽36.5~40m,设计车辆荷载为新建桥公路I级。新建槎滘大桥桥头立交1座(平交改立交)。槎滘大桥及引道工程于2007年8月31日正式开工建设,其他部分于2009年4月2日正式动工,2011年7月29日,完成交工验收。
      1.2 项目区概况
      项目区地处珠江三角洲河网平原区,沿途大部分地段为平原微丘,沿线地势较为平缓,地形起伏不大。沿线多为开发用地,部分区域城市化程度较高。项目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22.4℃,多年平均降雨量约1800mm。沿线主要土层为第四纪河流冲洪积物和浅海沉积形成的粉沙、粉质粘土、亚砂土等,主要土壤类型为赤红壤、水稻土等。植被类型主要为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现状沿线植被主要为菜地和香蕉园等。
      2 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2.1 破坏原状地表,改变下垫面性质
      工程建设占地、临时用地、及弃土弃渣占地等扰动,均不可避免对项目区造成破坏。建设过程中土地的利用方式被改变。项目征占地范围内的全部植被(包括乔、灌、草及枯枝落叶层)均被清理,表层土壤被挖除。项目区地表出现大量裸露下垫面,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的破坏,抗冲与抗蚀性能减弱,在外营力作用下侵蚀强度大幅度提高。
      2.2 重塑地貌,改变微地形,加剧水土流失
      工程建设过程中,部分区域因开挖、回填和弃渣堆积等施工,地貌从平台塑造成开挖、填筑、堆渣坡面。再塑地貌具有与周边相对高差较原地貌增大、坡度较大、岩(土)体松散、易受干扰流失等特点。项目区内原本土体相对稳定、植被覆盖防护的地表被破坏,地表松散颗粒物增多。未采取地表恢复措施的重塑地貌,为土壤侵蚀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流失物质基础和发生途径。项目区周边河网密集,鱼塘等水域众多,大量流失物质随暴雨径流进入水体,水流含沙量增大,容易形成泥沙沉积,造成下游水系或市政排水管网的过水能力受影响。下游水域的含沙量变化,长期持续甚至可能引起水生生态系统物种组成变化,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丧失,生态环境恶化。
      3 水土保持生态恢复途径
      3.1 植被恢复与重建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生态恢复的重要途径
      项目区所在地东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水热条件良好,项目区周边生态环境良好,尤其是通过镇区的路段周边,基本实现园林景观绿化。道路改建工程建设过程,因施工人为扰动破坏项目区内原有生态环境,原有植被被清除,大量裸露地表产生,除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影响周边环境外,无法与周边绿化景观相协调,也是对周边景观环境的极大破坏。项目区施工完成后,对其扰动范围内的可绿化地实施植被恢复与重建是解决开发建设项目区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最有效途径。植被恢复与重建就是对开发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再塑地貌,通过人为措施恢复原来的植物群落,或重新建立新的植物群落。发挥根系的网络固结能力,增加植被覆盖率,减缓地表径流及其冲刷作用,拦截泥沙,调蓄土体水分,改变下垫面的物质能量循环,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3.2 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原则
      (1)植被营造时应采取乔、灌、 草相结合高矮搭配的原则,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布局。
      (2)树种选择上应根据项目区的水土保持要求和立地条件遵循适地适树原则,选择乡土、速生物种,并分析所选物种的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参照植物群落演替规律确定植物种群组合。
      (3)恢复的植物景观与周边植被状况相协调,促进周边自然生态与人工生态系统的有机融合。
      3.3 项目区水土保持生态恢复的实践
      本项目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实践,根据各扰动区域的土地利用状况、立地条件等,选择不同的植被恢复和重建方式。
      (1)弃渣场
      项目弃渣堆置于当地政府制定的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范围内,未扰动前地表植被以当地乡土草本为主。弃渣堆置后,渣面进行初步平整,并实施弃渣场地表植被恢复。选择耐贫瘠、速生、水土保持效果明显的草本植物(如画眉草、狗牙根),进行撒播以达到快速绿化,增强土壤的抗蚀性,避免土壤流失的发生,保持土壤资源。通过近2年的恢复,弃渣场内植物群落已逐渐演变成乡土草本植物与水土保持草本植物相融合,与周边的草地景观相协调。
      (2)高填筑边坡
      该项目高填筑边坡主要位于桥梁及立交桥头位置,大部分采用硬化措施防护,少量采用植物+硬化的措施进行防护。最高填筑边坡位于鱼塘段桥头边坡(K4+832左侧路堤),坡度接近35°,单纯的植物防护措施无法确保边坡安全。为确保边坡安全并避免其水土流失对下游鱼塘及水系的影响,采用浆砌石护坡、排水系统结合上边坡铺草皮的形式进行植被恢复。草种选择根系较深长的类型。通过近1年的恢复,植被生长良好,与周边植物基本融合。
      (3)中低填筑边坡
      对于坡高低于2m的边坡,采用撒播植草+覆土工膜防护的形式实施绿化,草籽选择当地常用地被草本植物狗牙根、画眉草等混合。对于坡高2-3m及坡比较大的边坡,采用挂三维网植草防护。三维网植草的植物品种选择狗牙根、百喜草、野花生,以及银合欢、猪屎豆等低矮灌木混合。通过1年的恢复,低矮边坡草本植物生长良好,覆盖率达99%以上。水土保持效果良好。中低边坡的灌、草植物生长良好,基本与周边绿化景观协调。
      (4)道路绿化带
      该项目所处镇区麻涌镇、中堂镇均为经济较发达地区,周边绿化景观要求较高。为配合当地镇区景观要求,该项目道路中央及分隔绿化带采用园林绿化设计,以不同的乔灌草立体绿化,选用秋枫、黄花风铃木、大叶紫薇等13种乔木,细叶紫薇、黄金叶、铁冬青等13种灌木,以及龙船花、紫花马缨丹、孔雀草等17种草本植物,营造立体绿化美化效果,实现各路段不同的景观效果。
      
      4 结语
      道路改建工程的建设,对项目区及周边生态环境将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中麻公路改造工程的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工程,通过因地制宜的植被恢复与重建工程,重新建立项目区内人工生态系统,不仅可有效控制项目区的水土流失,还考虑项目区绿化措施与周边环境相协调,通过提高绿化标准,营造不同景观效果的园林景观,改善项目区所在地生态景观。
      
      参考文献
      [1] 李智广.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 [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2008: 24~39 .
      [2] 哈岸英,朱记伟,马斌,等.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宁夏段水土保持生物植被恢复措施研究 [ J ]. 水土保持通报 ,2006, 26 (4) : 52~55 .
      [3] 刘红秀.采煤塌陷区生态恢复与景观设计初探 [J]. 山东林业科技 , 2008 (1) : 99~100 .
      [4]李文银,王治国,蔡继清. 工矿区水土保持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6: 145~168 .
      [5]白中科.工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 [M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 2000: 1~11 .
      [6] 王锐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生态恢复途径— 以晋城市围滩水电站为例 [J].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09(3),33~34。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相关热词搜索:水土保持 改建 浅析 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