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范文网 - 每天发现一点点
每天学习一点点!
  • 思想汇报范文
  • 思想汇报格式
  • 3000字
  • 2000字
  • 1500字
  • 1000字
  • 积极分子
  • 教师思想汇报
  • 部队思想汇报
  • 研究生
  • 十八大
  • 党员思想汇报
  • 入党思想汇报
  • 转正思想汇报
  • 大学生
  • 两会思想汇报
  • 党课思想汇报
  • 党校思想汇报
  • 团员思想汇报
  • 个人思想汇报
  • 工作思想汇报
  • 季度思想汇报
  • 建军节思想汇报
  • 缓刑思想汇报
  • 科学发展观
  • 一月思想汇报
  • 二月思想汇报
  • 三月思想汇报
  • 四月思想汇报
  • 五月思想汇报
  • 六月思想汇报
  • 七月思想汇报
  • 八月思想汇报
  • 九月思想汇报
  • 十月思想汇报
  • 十一月
  • 十二月
  • 侯开嘉:嘉惠后学的书学师长_中后船家酒,师书继师长

    分类:党校思想汇报 时间:2019-05-04 本文已影响

      2006年初,由我的老师倪文东先生介绍,我从北京师范大学交换到四川大学开始写作硕士论文,从此经常得到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侯开嘉先生的关怀和指导,慢慢跟侯开嘉先生与四川大学书法专业的同学熟识起来。四川大学书法专业的上课方式、学习氛围、学术研究,很多方面都让我感到亲切和敬佩。
      1997年,侯开嘉先生受聘到四川大学艺术学院,2002年开始正式招收硕士研究生。2004年后每年两个硕士招收名额,2008年退休返聘,至今一直悉心地指导每一位考进川大的学生。侯先生的愿望是把每一名弟子都培育成才,让他们毕业后自己能独立进行较高水准的学术研究与书法创作。这种师徒授受的传统模式,我觉得正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精英教育。如今侯先生的学生如吕金光、薛帅杰等,都已经成为书法创作或理论研究的优秀才俊。
      川大书法专业浓郁的学习氛围,是侯先生一手营造起来的。不外出的话,他几乎每天都要去艺术系四楼的学生画室里坐坐。有课时,大家围坐一圈,就某个时代的书法史问题展开讨论,有时争论很激烈,提不出问题的同学会受到委婉地批评,观点新颖或有深度则会受到热情地表扬。没课时,先生会去画室喝茶、抽烟,跟大家谈谈新近的好文章、好展览,或一些大家关心的读书与创作问题。川大书法专业只有几个小小画室,十来人,但每年都有不少学生书法成果源源不断产生出来。
      2008年秋天,我去川大新校区参加侯先生的“从艺45周年书法作品展”。在作品集的后记中,侯先生这样说:“我很热爱教书工作,不把它作为谋生的手段,而是作为人生的事业。因此,我对教学工作尽心尽力、掏心掏肺,希望我的学术思想和创作理念能在学生身上得到延续和发展。每当学生发表成果时,看到从树苗变成了树木,逐渐成材,我从心底倍感欣慰和高兴。”我认识的侯门弟子——包括早年侯先生在宜宾所带出的一大群中国书协会员,都为自己有这样的老师而感到莫大的荣幸与自豪。今天,物质全面凌驾于精神,把教书作为人生事业,把学生逐一领到学术前沿的老师,越来越少了。沧海横流,方见英雄本色。
      在那本作品集序言《笔耕岁月谭》里,侯先生还讲到自己的学书经历与方法,以一贯的朴实和清晰,谈到学书的“三阶段规律”,这是我在课上曾听到过的侯先生多年总结反思之所得:
      “第一阶段,务须选定一家为根本。临帖唯恐不像,唯恐不深,唯恐不精。切忌朝三暮四,朝秦暮楚。此时如修房建基,唯恐不牢。
      “第二阶段,不能被一家一体所桎梏。我即是从学楷书到行书、草书,再上溯到隶书、篆书,乃至篆刻。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去寻找它们的共同规律。
      “第三阶段,最难,不仅需要用手写字,更主要靠脑子写字。这样,需要去开阔视野,博览群书,多去探索。既要有渐悟,又要有顿悟。这阶段,主要靠自己,不可能再依赖老师了。”
      他选用了古代书论中的名言概括“三阶段”说,一是“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孙过庭语),二是“贵能深造求其通”(吴昌硕语),三是“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郑板桥语)。
      那次展览的作品以擘窠大字最为精彩,真可谓老罴当道,不动如山。无论是中堂、对联,还是横批,每每单字盈尺、气格伟壮。看来先生在榜书上也是下过很深功夫的。我最喜欢的是先生的草篆,线条雄强老辣、笔法厚重圆浑,又一任自然、挥洒自如,显示出朴拙率真的个性。他临的《张迁碑》,以及篆隶交融的一些探索型作品,其中一股浩然正大、倔强不阿的精神气度,也令人肃然起敬。
      2010年暑假到侯先生家,看到两张8尺横批榜书作品。一张是篆书,“领异标新”,线质厚处不减缶翁,且“新”字造型简约生动,令人久看不厌;一张是隶书,“吞吐大荒”,用笔豪迈、气象博大,其精神格局直追康有为、于右任等碑学巨擘。我连连感慨而且惭愧。今日书坛,太需要这种辽阔和壮美的品格了。在“城头变幻二王旗”的今天,如果全国上下一窝蜂地流媚阴柔,损害的可能不止是从事这一艺术门类的书家们,还有书法这门艺术。
      然而我自己,这几年不正是随波逐流,零敲碎打地写着所谓的“王”字吗?起收转折的手头问题虽然解决了,但心灵自由的问题呢?精神的高度与广度呢?这些更为根本的问题,如何随着阅读与阅历一起解决?
      感谢侯先生的这两张大作品带给我的震撼和反思,更要感谢他本人一直以来给予我学术上的指导和引领。实际上,在当代书坛,先生最为得意的可能还是那几篇广为流传的文章。最近他说,写文章是有瘾的,当年一直下决心把文章停一停,重心转到书法艺术的探索创新上来,可是满脑子还是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不把它们写出来真是不行。于是,文章还是没有放下,一篇接着一篇,慢慢悠悠而又不可遏制地出来了。
      这其实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专注与执着。同样的热爱,我在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邱振中先生身上也感受到过。尽管两位先生治学路径不同、人生道路不同,但是在我看来,他们都是为了推动当代学术发展而贡献全部智慧的理想主义者。他们的每一次谈话,都让后学者充分感受到纯净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学问中人,真是无法感见。
      侯开嘉先生的道路确属不易,他的学问,是靠着勤奋与摸索,如蜂采蜜,一点一点积酿出来的。除了中学遇到两位好老师给予最初的指引,后来纯粹靠自学成才。这中间,每走一步,都得靠自己判断和决定。他也报过陆维钊先生的研究生,但一张高中文凭把他挡在了门外。在他看来,中国美院最早的一批研究生能够跟随沙孟海、陆维钊等前辈,在大学里读书治学,确实是一件幸运和幸福的事情。
      侯开嘉先生的书学研究,基本秉承了传统的路子。推考史实,探寻规律,深入个案,曲尽其妙。正如陈振濂先生所说,“每发必有新见”,填补了一些以前书法研究的空白,也提出了一些关键的问题,供书界讨论争议,丰富着我们对于历史的文化认知。他可能并不关心西方的“文化研究”潮流,却凭着理论的直觉始终在进行一种以书法为基点的、本土的文化研究。
      无论何种学术理论,终极的精神指向必然回归到人本身。人的境界决定着理论的价值,决定着人本身的价值。文学界有句话说:“文学即人学”,书学之理亦然。在作品集序言的最后部分,先生说了几句掷地有声的话,展现出一贯独立不迁的风骨,和平等博大的情怀。他说:
      “我很高兴有人喜欢我的作品,我不希望人人都喜欢我的作品”、“我的艺术理想既不是成为太阳,也不是成为月亮,而只想成为一颗星星,在璀璨的银河中互不排挤、彼此亲密,只用光圈显示自己的独立。”
      我至今记得,侯先生对刚入学的硕士们的一个要求,就是阅读关于陈寅恪先生最后岁月的传记。后来,他还给我推荐了《陈寅恪与傅斯年》、《南渡北归》等几本书。我曾经说,侯先生的书法作品中,接上了民国碑学大家们那股坦荡而雄浑的浩然之气,而这种气脉的续接,从骨子里说,也得益于民国学术大师的精神传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成都碧水巷13号,是侯先生在望江公园对面的寓所门牌号。我在“河滨印象”的小区里面几次迷路,但只要看到葱茏清幽的林荫道,看到这个门牌,就一下子感到熟悉和亲切,顿时有了方向感。我和侯先生在空阔的书房里度过了好多漫长而短暂的上午。那样的讨论令人精神亢奋,而那样的时光,让人感到此世的轻盈与幸福。
      广东东莞艺术活动呈现融合区域经济文化资源新迹象
      6月21日,“本真墨韵——孙传勇书法作品发布会暨书法作品展”在广东东莞举行。经过近一年的筹备,青年书法家孙传勇将其多年潜心创作的一百余件书法作品结集出版,并精选出六十余件举办展览。孙传勇,河北省故城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院终身书法家、全国优秀书法指导教师等。自幼练习书法,其作品曾多次参展并获奖,受到国内外名家的高度评价。其书法作品以欧体为主,草书兼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导、国家书画院副院长孙永远称孙传勇书法魅力是其对书法艺术执著追求的体现与艺术结晶。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文化发展思路日渐清晰,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文化事业与经济等社会各个领域的融合日益紧密。孙传勇书法活动在融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各界,尤其是私营经济界和传统文化方面尤为突出,在整合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下社会发展方面,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个案样本。原总装备部某基地副司令员贾立绪、原某省军区副政委石成林、原国家体改委某司副司长贾和亭,中华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副主席陈桂茂、世界孙氏宗亲联谊总会会长孙吉龙等领导、专家及当地一批中小型企业主出席了该发布会。(华文)

    相关热词搜索:后学 师长 书学 侯开嘉

    侯开嘉:嘉惠后学的书学师长_中后船家酒,师书继师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