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范文网 - 每天发现一点点
每天学习一点点!
  • 入团申请书
  • 入党申请书
  • 申请书格式
  • 初中生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中学生
  • 高中生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入党介绍人
  • 党性分析
  • 入党政审材料
  • 高中生
  • 大学生
  • 研究生
  • 军人
  • 部队
  • 公务员
  • 职员
  • 教师
  • 工人
  • 农民
  • 教师
  • 1000字
  • 800字
  • 600字
  • 500字
  • 400字
  • 300字
  • 200字
  • 当前位置:大范文网 > 申请书 > 初中生 >

    谈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 谈如何设计数学课堂提问

    分类:初中生 时间:2019-05-23 本文已影响

      [摘 要]研究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提高对提问的意义和提问技巧的认识,对提高数学课堂效益大有好处。多提“发散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结合教学进度,提出不同性质的问题,注意问题的语言组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把握提问的频率和分布,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鼓励所有学生,使他们形成回答问题的责任感。尽量避免先选学生,再出问题的形式。
      [关键词]课堂提问 创造性思维 层次 认知水平
      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善于提问,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而有些教师提问技巧单一,或提问不得法,造成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研究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提高对提问的意义和提问技巧的认识,对提高数学课堂效益大有好处。成功的提问是明确目的和适当的提问技巧的结合。从数学课堂特点出发,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点个人看法。
      1.多提“发散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按照提问的解答和性质可以把提问分成两类,一类是“敛聚性”问题,一类是“发散性”问题。“敛聚性”是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很高的“问题”,回答这类问题最普遍的心理和思维活动是“回忆”,是对已学知识的“强化记忆”。这类问题对巩固以学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但从思维层次来说,从培养创新精神、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来说,教师还必须在课堂上努力增加“发散性”问题。“发散性”问题不追求唯一准确答案,其答案是开放的。对学习者来说,“发散性”问题不能依赖一个事实或知识,而需要整理大量的已学知识,已有思想,设计出自己的解答方案。我们教学中所涉及的探索性问题,开放题都属于“发散型”问题的范畴,例如,在学生学习的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以及有关性质后,可设计如下问题:“从等差(等比)数列{an}出发,请你构造出尽量多的等差(等比)数列.”又如,在讲述了课本上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方法后,可进一步提问:“你能用其他方法推导此公式吗”估计会出现几种不同的证法。这对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探索能力,思维能力很有好处。
      2.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存在这样两种情形,一是教师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简单事实问一大堆问题,所问问题由于过于简单,有的只是貌似热闹的课堂气氛,但仔细分析学生除了回答“是”或“不是”外很少有积极思维,这是不可取的,这类问题的使用应有节制。还有是一些教师生怕学生受不了,把一些问题分得过于细碎,缺乏思维层次,等于把知识揉碎后喂给学生。同样激不起学生积极思维。另一种情形是教师所提问题难度过大,超过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无法开展思维,感到无助,造成课堂的冷场。如何让提问在数学课堂中更有效?提哪些问题?在何时提出?向哪些学生提出?期望得到怎样的效果及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都要通盘设计。有些提问不一定个别回答,甚至不一定让学生做出来,关键是要起到提示、引导、过渡的作用。总之,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认知规律。
      3.结合教学进度,提出不同性质的问题
      (1)在上课开始时,教师应提出“导入性”问题
      对于回顾知识型问题,教师应面向全体,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回顾。导入性问题可大可小,可以是概括性的,统揽全局的,也可以是某一个有趣的有启发意义的小问题。例如在讲解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之前,老师提出国王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或问题:将一张0.1mm厚的纸对折30次,有珠穆朗玛峰高吗?这些问题能引起的兴趣和注意力的集中。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出“探索性”问题
      探索性问题主要是为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进行探索、讨论、猜想、证明。教师要围绕重难点,设置问题。以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教学为例,在复习提问等差数列的通项性质后,可以这样设问:等比数列的通项又有什么性质呢?你能把一个等差数列构造成一个等比数列吗?这类问题如放开让学生探索,课堂气氛将十分活跃。
      (3)在内容授完时,教师可提出“归纳性”问题
      归纳性问题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结论,总结规律,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性提问不只是课堂小结,知识点的简单回顾,关键是知识的比较、分析和总结。
      4.注意问题的语言组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对于数学问题的语言措词,首先必须准确科学,若须对原问题进行解释或转述而使用了通俗语言,也必须要恰当,不能造成学生的误解。其次,问题的措词应适应学生的理解水平,为促进学生的反应,教师表述问题的措词必须易于理解,言简意赅,长而零乱的问题措词不能使学生明确问题任务,反而使学生不知所云,无所适从。再次,教师表述问题的措词必须指明思考的前提和方向,以指导学生在教师设置的问题框架中思考讨论。如在讲解公式,高次不等式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一元一次、一元二次不等式我们已经会求解,那么对分式、高次不等式怎样求解呢?这样的问题学生当然还不能回答。提出这样的问题目的是指明学生的思考方向,它是由教师在下面一系列问题解答之后才能最后得到答案的。再譬如,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某某同学你看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答?”那么这个问题由于指向明确,仅仅涉及一位同学,其他同学就会有可能在听到这个问题后,采取“事不关己”的态度。相反教师如果问:“哪位同学能够给大家讲一讲这个问题能够如何回答?”就有可能引起全班同学的积极思考和参与。
      5把握提问的频率和分布,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研究发现,在常见的课堂中,老师在提问时,平均一分钟要提2至3个问题,而留给学生的只有一二秒钟。这种频率的回答,要么过于简单,大家都会;要么只有个别学生能跟上,大部分学生是人云亦云,通常是学生还没有想好,老师就重现组织问题或叫另一个学生回答。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回答问题的自信,减少思维,因为学生知道,答不出来没关系,过一会老师自会问其他同学。建议最好给学生3至5秒的思考和答题时间,特别要给较差学生更多时间。这里必须说明两点,一是回答问题后适当地停顿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另一方面也为教师做出适当的反馈和准备下一个问题赢得时间。二是上述的3至5秒是一般意义上来说的,它还和问题的难度及其他一系列变化有关,在特定的数学课堂和数学问题上应是变化着的,它还有待于教师在教学课堂中灵活掌握。为了使尽量多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在提问时应有意识地兼顾到全体学生,由此来鼓励所有学生,使他们形成回答问题的责任感。尽量避免先选学生,再出问题的形式,或有一名学生占用很长的时间把一系列问题全部包下来,其他同学失去讨论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马岷兴. 数学课堂中有益的提问方式. 数学通报,2000(2)
      [2] 朱彤 .关于数学课堂提问设计的几个问题. 中学教研 2001(6)

    相关热词搜索:提问 课堂 数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