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范文网 - 每天发现一点点
每天学习一点点!
  • 入团申请书
  • 入党申请书
  • 申请书格式
  • 初中生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中学生
  • 高中生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入党介绍人
  • 党性分析
  • 入党政审材料
  • 高中生
  • 大学生
  • 研究生
  • 军人
  • 部队
  • 公务员
  • 职员
  • 教师
  • 工人
  • 农民
  • 教师
  • 1000字
  • 800字
  • 600字
  • 500字
  • 400字
  • 300字
  • 200字
  • 当前位置:大范文网 > 申请书 > 初中生 >

    生活——语文教学之源_语文教学生活化

    分类:初中生 时间:2019-05-18 本文已影响

      【摘 要】曾几何时,教学的功利化堂而皇之地走进了课堂,知识点和高考题贯穿了课堂教学的始终,由此引发的教学的程序颠倒、主客颠倒、轻重颠倒成了语文课程教学的通病。与其归咎于高考,倒不如说是教学观念出了问题。只有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观,才能确保课堂教学过程的科学合理,而生活化才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功利化 教学观念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4-0099-01
      
      2012年3月31日,江苏省靖江中学礼堂掌声如雷,江苏省“首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在此举行,三节示范课出场的个个都是享誉语文界的大腕:曹勇军、黄厚江、唐江澎,但掌声迎来的不是大腕们的名气,而是他们执教的精彩课堂。他们的精彩来自于他们的语文教学观念,他们精彩呈现的是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长期以来,教学的功利化堂而皇之地走进了课堂。由此引发的教学的程序颠倒、主客颠倒、轻重颠倒成了语文课程教学的通病。这是语文教师必须十分严肃认真地对待的问题。考试是指挥棒,但指挥棒是掌握在人的手里的,真正指挥这根棒的还是头脑中的语文教学观念。
      著名语文教育家洪宗礼先生在本届论坛上提出:“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观,才能确保课堂教学过程的科学、合理。”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教学目标是明确而又集中的,核心在于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贴近现实生活。语文本来就是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因为它本身提供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最大可能,提供了实现他们作为一个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最大可能。
      一 文本源于生活
      当前语文教材中精选的课文无一不是生活的凝练和结晶(高尔斯华绥的《品质》中的坚守制靴和做人品质而最后饿死的靴匠;杨绛的《老王》中身处困境却同情关心遭受迫害的知识分子的三轮车夫),个性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作品中的这些人物真实感人,但要想写出独特的这一个,没有生活感受是不行的。没有生活感受,杨绛是写不出老王来的,哪怕老王天天在她面前转悠;高尔斯华绥不熟悉生活是写不出格斯拉兄弟的,哪怕格斯拉兄弟整天坐在他面前。所以熟悉生活,了解当时的生活是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基础和前提。
      然而教材只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媒介和载体。陶行知先生认为:学习语文是为了“向前向上的生活,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学习具有生活内容,运用符合生活的方法”。所以教材必须与现实生活、与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教材上的课文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学生有很大的距离,但它们活着的灵魂与现代生活却丝丝相扣,可以说是现代生活的一个影射。丰子恺先生的《送考》写于1934年,分析文章,我们不禁为当时的考试给本应拥有童真的孩子们带来的摧残而感到震惊。把考试当成今后荣华富贵的踏板,功利心、虚荣心、攀比心,时时在缠绕学生的心里,使他们备受煎熬;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教育严重不公平,造成了畸形的竞争和压迫。虽然80年过去了,时至今日,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80年前的《送考》不还是对当今教育现状的一种折射?而如今学生不还依然在默默承受如今考试制度带给他们的压力吗?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现代成分。使教材的间接生活与学生现实的直接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把书读活,这样学生才能品出教材的真谛。
      二 教学源于生活
      在“首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上,著名特级教师唐江澎老师执教了“走进语文现场——问答之间”的观摩课。
      唐老师指出:口语交际的最大障碍是心理障碍,克服心理障碍了,口语交际就不存在问题了。犀利的语言让那名女学生在当天特有的大庭广众面前不好下台,但由此也得到了难得的生活体验和口语训练,心理承受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这是一节实实在在的让生活走进课堂,以生活的方式来训练学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示范课。
      此节课,唐老师创设开放性的课堂情境,构建课堂与日常生活、社会实际的广泛联系。积极开发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把学生学习的触角伸向广阔社会的各个层面,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大可能的生活空间。
      一个难以掌控但是凭借着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而操纵自如的课堂让人难忘,但为学生提供了解决心理障碍的现实生活的口语交际训练效果更让人叹为观止,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确立,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的教学观念,更给与会者的语文教学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洗礼。
      三 学习从属于生活,从属于发展
      皮亚杰指出:“学习从属于发展。”成长、发展本是学生作为人的正常生活,只有成为他们成长、发展的形式,即他们生活形式的学习才有可能真正促进他们的成长、发展,从而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脱离了社会,远离学生日常生活的语文教学,无疑与此目标背道而驰。
      目前,教育学界有一个怪异的现象,那就是目标与手段的颠倒。本来学习是目的,考试是手段,但现在一些学校的教育和教学都是为了考试,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但却又永远都跟不上考试的步伐,为什么?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弄清楚考试大纲派生于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考试大纲的依据的道理。教师理应根据课程标准实施教学,而不是用考试大纲取代课程标准。而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是什么?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为了生成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培养语文素养的途径是什么?那就是:了解生活、感悟生活,以解读文本来促进语言表达。
      所以,语文教学和学习必须与学生的思想、生活密切联系,切实做到语文就在生活中,教学才能更具时代气息,语文教学才能回到正确的生活化的轨道上来。离开了生活,语文教学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责任编辑:高照〕

    相关热词搜索:之源 语文教学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