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范文网 - 每天发现一点点
每天学习一点点!
  • 春节
  • 除夕
  • 元宵
  • 端午节
  • 七夕节
  • 教师节
  • 中秋节
  • 国庆节
  • 重阳节
  • 光棍节
  • 腊八节
  • 新春
  • 小年
  • 二月二
  • 妇女节
  • 新年
  • 情人节
  • 劳动节
  • 母亲节
  • 父亲节
  • 儿童节
  • 万圣节
  • 感恩节
  • 复活节
  • 圣诞节
  • 元旦
  • 新年贺词
  • 新年寄语
  • 春节贺词
  • 春节寄语
  • 生日贺词
  • 开业贺词
  • 满月贺词
  • 结婚贺词
  • 红包贺词
  • 寄语
  • 贺卡
  • 对联
  • 春联
  • 灯谜
  • 祝福短信
  • 中考祝福语
  • 高考祝福语
  • 结婚祝福语
  • 生日祝福语
  • 拜年祝福语
  • 给朋友的祝福
  • 给老师的祝福
  • 给领导的祝福
  • 英语祝福
  • 新学期祝福语
  • 毕业祝福语
  • 给父母祝福语
  • 节日祝福语
  • 节日贺词
  • 节日诗歌
  • 节日习俗
  • 节日晚会
  • 放假安排
  • 火车票订购
  • 12306订票
  • 当前位置:大范文网 > 祝福语 > 春节 >

    疫情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建议五篇

    分类:春节 时间:2020-07-23 本文已影响

    【篇一】

    就业乃民生之本,要打好政策的“组合拳”,稳定就业保障民生。疫情发生以来,我中心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采取措施应对突发情况,多渠道促进就业,保障在疫情期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稳定。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20年3月26日,**高校毕业生系统数据库中我区毕业生590名,其中192人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信息系统进行了实名登记,对已登记的高校毕业生,定期跟踪回访,掌握其实际就业状况。对有求职意愿的毕业生,提供职业指导、岗位信息、档案托管以及调档咨询;
    对有创业意愿的毕业生,提供创业服务,落实创业扶持政策;
    对有培训意愿的毕业生,组织参加职业培训,提供技能鉴定服务;
    对有见习需求的毕业生,组织参加就业见习,帮助其累积经验等。截至2020年3月26日,我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基本完成报到,目前我区高校毕业生590名就业率99.47%。

    二、主要做法

    (一)加大力度跟踪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好就业实名登记工作。

    主要是采用“互联网+”的方式进行就业指导回访,即qq+电话+村(社区)。网络为主,电话为辅,走访入户兜底。建立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q群共590人,其中192人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信息系统进行了实名登记,对已登记的高校毕业生,定期跟踪回访,掌握其实际就业状况。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基本完成报到,就业率99.47%及时收集并发布就业创业信息和相关政策,让所有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能第一时间了解到国家和各级政府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相关政策文件。同时及时发布公务员、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农村特岗教师、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等与高校毕业生相关的招考(聘)信息,帮助、指导毕业生报名参加公开招考(聘),进一步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稳定和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对于微信及q群上咨询的问题,一一耐心作答,并根据毕业生就业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做到精准帮扶。

    (二)优化服务平台,提高对接实效。为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就业服务环境,我区专门为高校毕业生建立了网上咨询方式,方便、高效、及时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发布、就业创业指导、就业状态跟进、就业岗位推荐、人事档案托管等就业基础服务。同时通过网络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专场招聘会”“就业援助月”和“春风行动”等招聘会,做好宣传与咨询工作,发放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宣传材料,为群众及高校毕业生及时就业搭建桥梁、提供贴心服务。

    (三)突出政策宣传,鼓励就业。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兴媒体优势,全方位宣传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招聘信息,不断提高大学生政策知晓率,积极鼓励和引导他们返乡就业创业、为家乡“代言”。同时,为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就业掌握相关技能,我区积极宣传就业技能培训政策。

    (四)强化资金扶持,夯实创业支撑。为了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成功率,我区以“创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后续跟踪服务”模式为标准,把创业培训及贷款打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加油站”,对毕业5年内的高校毕业生首次在北海市创办小微企业并正常经营12个月以上的,给予5000元的一次性创业扶持补贴,为高校毕业生扫除资金不足这个“拦路虎”,目前我区已对1名高校毕业生进行创业就业补贴5000元;
    同时,根据创业实际,定时进行后续创业指导跟踪服务,推动我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再迈新台阶。

    (五)落实见习基地,为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创造条

    目前根据企业申报、区人社局认定并挂牌成立北海市金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为我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目前已吸纳4人在见习基地见习就业。引导和鼓励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参加就业见习,拓展大学生就业的渠道,努力推动我区高校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三、主要存在问题

    (一)疫情期间,虽然我区高校毕业生共590名就业率达到99.47%。但是我们去年以来认定的就业见习基地对吸纳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高,高校毕业生到见习基地见习就业积极性不高。

    (一)受疫情影响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广泛,高校毕业生对职业技能培训意识不强。

    四、工作建议

    多方合作开拓创新就业渠道,引导企业及时加强组织网上就业招聘活动。在疫情还没有得到彻底控制之前,为了防止大规模的人员聚集,各类高校毕业生现场招聘活动已被暂停。在此情况下,应大力推进网上就业活动的开展,要有计划地引导更多企业单位组织更多的网上招聘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应聘机会,获取岗位信息,享受网上就业服务。

    【篇二】

    核心观点:现阶段,新冠肺炎疫情对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表现为就业季按下暂停键、毕业生就业需求难满足、线上应聘模式待完善、用人单位面临人才流失风险。为解决上述问题,应做到:精准帮扶,减负稳企扩就业;
    多管齐下,拓宽毕业生出路;
    依托互联网平台,提升线上就业服务能力;
    强化政策力度,鼓励毕业生留鄂就业创业。

    保就业作为“六保”之首,是各级政府工作重点,大学生就业一直是我省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此次新冠病毒疫情给全省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较大影响:现场招聘活动被暂停,就业节奏被打乱;
    各类用人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出现困难,用工需求明显下降。为促进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央和我省分别出台《教育部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若干措施》。省内高校和企业正常运行秩序短期内难以完全恢复,在当前就业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发展趋势下,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确保就业大局稳定。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一)就业季按下暂停键

    春招素有“金三银四”说法,每年三月份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高峰期。按照目前形势,我省2020年春招工作无法如期顺利开展已成定局。近日省内高校均发布通知,疫情结束前不接受任何单位线下招聘申请,不举办任何类型现场双选会和宣讲会,2020年上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疫情期间,线下实习活动暂停,用人单位将部分毕业生实习安排在线上,毕业生从实习到正式签约的周期被延长。虽然部分高校第一时间推出网上签约等优化措施,但因签约、鉴证等涉及各方流转,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就业签约进程。

    (二)毕业生就业需求难满足

    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主力军,在此次疫情中受影响更大。一是企业不得不通过减少外部招聘、裁员、降薪等方式减轻自身压力,面向应届大学生的新增岗位大幅缩水。二是面向高校毕业生的部分岗位工资降低,未能达到毕业生预期薪酬。

    (三)线上应聘模式待完善

    人社部和教育部2月5日联合发文,要求暂停各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现场招聘活动。线下招聘受限,促使企业将面试改为电话或视频面试等方式。由于线上面试经验少,部分毕业生短期内难以应对。此外,相比线下招聘,线上招聘增加了企业“筛选成本”和毕业生“判别成本”,也加大了各高校“精准就业”难度,无法快速实现“精准推送、精准对接、精准匹配”。

    (四)用人单位面临人才流失风险

    近年来,我省通过实施“三大计划”、“我选湖北”计划等人才战略,省内高校毕业生留鄂就业创业比例不断提高,**年省内高校毕业生留鄂比例已超60%。目前,受疫情影响,省内用人单位仍未完全复工复产,招聘工作短期内难以开展,面对外省“抢人大战”,如何留住高校毕业生成为重要问题。

    二、促进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建议

    在现阶段如此严峻就业形势下,为引导省内高校毕业生按时毕业、顺利就业,建议从如下方面精准施策:

    (一)精准帮扶,减负稳企扩就业

    从源头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首先需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稳企业才能保就业。一是降低企业税收、用能、融资、用工等成本负担,支持中小微企业尽快复工复产。鼓励核心企业通过信贷、债券等方式融资,以预付款形式向上下游企业支付现金,降低上下游企业现金流压力和融资成本,支持企业以应收账款、仓单和存货质押等进行融资。二是出台配套财政政策,从社保费用阶段性减免、就业补贴等方面进一步扩大企业对大学毕业生吸纳规模。将中小微企业招用毕业生补贴、小微企业社保补贴范围扩大至我省毕业2年内高校毕业生,取消初次就业要求。

    (二)多管齐下,拓宽毕业生出路

    1.促进毕业生多渠道就业

    继续推进实施“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新农村义务教师等基层服务项目。扩大相应岗位招聘规模,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我省高校毕业生,在原有补贴基础提供额外补助,鼓励引导更多人才到基层立业。加大公务员、选调生、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招录(聘)力度,将事业单位空缺岗位用于专项招聘我省高校毕业生,努力创造更多面先应届毕业生的公益性岗位,策划定期开展面向我省高校毕业生专项招聘活动。

    2.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

    加强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宣传,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借力“资智回汉”项目,一是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设立省级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引导基金,扶持范围扩大到带动大学生创业的青年创业者;
    二是简化政策经办手续、优化申领工作流程,推进享受政策便利化;
    三是提高贷款扶持精准性和有效性,开辟贷款“绿色通道”,根据创业规模提供不同贷款额度,解决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困难问题;
    四是全面推进税费减免,在原有补贴标准基础上,给予创业大学生更多房租、水电费等补贴。

    (三)依托互联网平台,提升线上就业服务能力

    一是搭建我省高校毕业生“互联网+就业”特色智慧平台:开通录用、入职、在职、离职、外延五大板块;
    联合企业和高校,通过网上登记建立用人单位招聘岗位信息库和毕业生职业能力信息库,将企业招聘和毕业生求职信息进行有效匹配、精准推送;
    推广电子合同应用,优化线上签约流程;
    建立岗位评价体系,为毕业生提供岗位信息反馈。

    二是开放、共享线上就业精品课程和就业讲座视频,开展网络面试技巧培训活动,如网上模拟面试、线上就业指导讲座等,提升毕业生求职能力。打通部、省、校三级就业网络体系,积极组织毕业生参加教育部24365校园招聘、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等有关部门组织的网络招聘活动。

    (四)强化政策力度,鼓励毕业生留鄂就业创业

    一是推迟毕业生应届生身份,鼓励我省企业将2020届毕业生纳入下半年秋招范围。二是提供人才安居保障,在落户、租房补贴等方面加大力度。降低高校毕业生落户门槛,解决毕业生住房困难,为在我省就业的省内高校毕业生提供住房补贴,多渠道、大力度推进人才公寓建设。

    【篇三】

    我的家乡**,既是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都,又是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年轻”城市。而适逢春节,这座热闹繁忙的城市才会歇歇脚,褪去洪流裹挟的喧嚣,享受传统文化的静谧与滋养。

    往年此时的**年味儿正浓,亲朋好友提着年货在寒冬中送去最炽热的新春祝福,大街小巷张灯结彩。而今年,突发的新冠肺炎使全国笼罩在阴霾下,各家各户取消了群聚活动,出入往来皆以口罩示人。**的年味儿好像没那么浓了,但**人的心却更凝聚了,齐赴千里之外的武汉,关注着白衣天使的医疗物资,担忧着武汉人民的生存现状,时时心系着前线疫情的进展。

    2020年遭受着疫情的磨难,但也完成了“中美第一阶段协议”的突破性进展,终将中国经济牢牢控制在既定轨道上平稳运行。而就业形势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窝在家里用微信与朋友同学联络感情中,提及今年就业形势更为严峻的字眼,担心“疫情下的家里蹲”现象将成为应届生就业常态。美团ceo王兴曾言,**年是过去10年里最差的一年,却是未来10年里最好的一年。这不仅诉说着经济下行趋势,也道出了举步维艰的就业现状。意气风发的少年人在历经秋招洗礼后,哀叹找工作之不易,从千挑万选心仪岗位,到只要公司接收就满足的心态剧变,充分显现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这一现象引人深思,能否让高校毕业生在社会现实中实现“软着陆”,最大化地满足“月亮与六便士”的双重追求......在促进就业的大环境下,毕业生们虽然受着学校、企业和政府的多方呵护,但他们实际的就业痛点仍待被发觉,仍需被认知。

    **年**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做好经济工作的“六稳”要求中将“稳就业”放在首位。**年9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的讲话中提到,要出台更多鼓励就业创业的措施,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返乡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就业问题。为深入剖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笔者以在**就业的学生为例,对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了一次微信线上调研。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表现

    (一)缺乏对自身能力及职业需求的双重认知

    在与**届和2020届同学的交流过程中,不难发现,就业初期的“海投”是普遍现象。“海投”显现出毕业生对自身能力和就业需求匹配上的模糊化,也透露出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随大流”。毕业生模糊化自身的能力与需求,甚至照搬其他同学的就业目标,进而造成他人得到面试机会,自己惨遭淘汰的焦虑心理。此时,毕业生已经忽略自身的内在需求,心态也从从众心理向攀比心理进发,阶段性恐慌与迷茫伴随发生。这是就业上的战略性懒惰,即在未认清自身就业目标下,一窝蜂式涌入秋招大军,最终造成自我否定的结果。在交流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同学在秋招过程中投出300余份简历,涵盖国企、外企、民企等多个公司,而最终面试通过数仅为个位数。有人会说,面试过不同的公司,了解过不同的岗位,才能做出最优的选择。但这无疑是一种内耗。每一次投递几乎都伴随着一次网申,每次网申少则10分钟,多则半小时,如此累加计算,花费时长达数百小时。此时,反观通过率,便发现秋招过程中存在着大量无用功,其中包括为本就不想从事的工作耗费的时间。此外,还有的同学手握多份offer,但不知如何选择,“担心做出错误决定”,这同样没有关注自身的核心需求,也没有与未来的职业规划联系起来。而这些问题大多是交流过程中,朋友们遇到的普遍困惑。因此,盲目加入校招队伍,更让人担心。

    (二)企业岗位需求大幅减少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交流过程中,笔者的朋友普遍认为今年就业形势比去年更为严峻。体现在以下几点:在对学校的要求上,企业更偏爱录用“211、985”和“top100”的高校毕业生。在岗位需求上,各类企业继续缩减招聘数量,可供毕业生的选择越来越少。而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年达834万。另一方面,企业岗位要求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例如,有同学看过公司的岗位要求后,还是不能明确公司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不了解工作内容和分工,也不了解该岗位的发展前景和职业规划,在参加双选会,且询问过相关人力职员后,仍得到模棱两可的回答。此外,有些同学在最终面试过程中,仍不能获得晋升空间、晋升渠道、薪资待遇等核心问题的明确回答。这都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和应聘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继而从外在层面加大了毕业生对工作的选择难度。对留学生而言,其承受着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就业岗位不明晰的双重困惑,而且海外留学也导致缺少国内企业实习经历。对于需要实习经历的岗位,更加大了就业难度。还有个别企业以实习后考察录用的名义,延迟对应届毕业生的录用......种种问题不一而足。

    (三)高校及其他相关单位的帮助收效甚微

    高校通过定期举办双选会的形式,为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提供便利。但据笔者向同学的了解中得知,部分学校组织的双学会企业与毕业生的期望并不契合,相当一部分学校可能“好心做了无用功”。学校通过官网发布双选会企业邀请函,感兴趣的企业提交材料申请,通过学校审核后即可在约定时间参加双选会。事实上,这是“名义上的双选会”。学校仅充分考虑到招聘企业的意愿,未了解本校学生对目标公司的喜好,因此导致部分双选会并不受学生欢迎,而效果也可见一斑。进京落户同学向人社局打电话询问,“与前公司签订两方关系是否影响在现单位落户”,未得到相关工作人员的明确回答,只得到回应“到时候审查不合格会通知你,但现在无法解答这个问题”。而人社局的“到时候”则是次年的5-**份。这对于以应届生身份获得留京资格的毕业生来说极具风险,很可能工作至“到时候”后,因审查不通过,致该生未能获得留京户口。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几点思考

    (一)面向择业的需求分析

    毕业生对择业目标的迷茫,归根结底还在于学生对社会的了解途径过于单一,内容太过片面。高校应定期组织就业指导讲座或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在学生刚进入大学时就指导其对未来进行职业规划。在校招前夕,邀请专业人士对毕业生进行人才测评,以科学的手段让毕业生认识到自身的潜力。还可请回往届学长学姐或工作年限更长的校友,介绍典型公司岗位特点和行业发展前景等,让象牙塔的学生们更有“择业主见”。

    (二)立足岗位的信息对称

    在举办大型双选会前,发布双选会参会单位名单,列出单位网址,需求岗位及其他细节信息,允许应聘学生提前询问相关信息。若有大量相似问题,hr可集中一并回答。此外,针对岗位要求和职业前景等问题,公司可在官网招聘信息中添加新板块,以流程图等多种方式直观表达,增强求职者意愿与公司岗位需求的匹配度,降低沟通成本。

    (三)明确痛点的精准服务

    高校可在组织双选会之前,向应届毕业生发布问卷,明确毕业生的求职目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向目标公司发出邀请,实现精准服务。政府可在已有的信息化平台上,集约整合就业信息,增设更多分类标准,提供精细就业信息,增强企业招聘信息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情况。“精准”跟踪市场需求,让毕业生生源信息、就业信息、跟踪反馈信息与招生培养工作联动起来,形成长效的就业联动和预警机制。

    【篇四】

    一、全面提升网上就业服务能力

    (一)组织网上就业招聘会。全市教育系统在疫情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之前,暂停举办各类高校毕业生现场招聘活动。市教委将联合市人社局、市国资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以及部分区政府开展网上招聘,高校要组织毕业生积极参与。高校要充分发挥教育部“2020届高校毕业生全国网络联合招聘——24365校园招聘服务”活动(24小时365天招聘活动)作用,不断拓展网上就业岗位。

    (二)凝聚就业信息服务合力。高校要及时发布毕业生学科专业及生源信息,鼓励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通过网络进行供需对接,多渠道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充分发挥学术资源、校友资源作用,调动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研究生导师等,举全校之力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服务。要建立严格的信息审核机制,确保招聘单位及岗位信息真实准确。

    (三)优化网上就业服务。强化“互联网+就业”理念,加快建设天津市高校就业信息化服务平台2.0版,实现人岗信息智能匹配、精准推送,推动实行网上面试、网上签约。各高校要积极使用天津市高校就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开展就业服务,已有就业平台的学校要逐步实现与天津市高校就业信息化服务平台2.0版的互联对接。加强网上就业信息归集,各学校发布的就业招聘信息,要积极发布在天津市高校就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上。要探索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招聘网站的链接与信息共享,研究利用网络为留学回国毕业生提供便捷的学历学位认证服务,做好相关就业信息服务。

    (四)强化线上就业创业指导。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类国家、省(市)和高校教育资源,开发、共享一批线上就业创业精品课程和就业创业讲座视频,方便毕业生点播观看。市教委将集中择优推荐一批优秀就业指导课程,教育部将汇总发布各地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汇编及就业创业网站信息,方便毕业生查阅使用。

    二、拓宽毕业生就业深造渠道

    (五)促进毕业生基层就业。高校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好“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以及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招聘,有关笔试面试时间调整等信息要及时通知学生。高校要聚力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引导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到现代农业、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就业创业。要落实好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

    (六)支持毕业生多渠道就业。高校要建立校企合作对接平台,在重点区域、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中加强人才供需对接。要深入挖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造的就业机会,充分利用平台经济、众包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平台,支持毕业生以新就业形态、灵活多样方式实现多元化就业。市教委要会同人社局等部门研究支持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加强高校众创空间建设,举办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和支持更多毕业生自主创业。

    (七)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参军入伍。高校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南开大学新入伍大学生回信精神,配合兵役机关落实好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今年征兵工作部署,针对毕业生群体开展精准宣传动员和重点征集。

    (八)加大高校毕业生补充教师队伍力度。区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区实际需求,积极争取本区编制、财政部门的支持,在**年公开招聘计划数量的基础上,努力增加招聘的编制和岗位,广泛招聘2020届高校大学毕业生。要做好我市公费师范生就业工作,保证应届毕业生有编有岗。

    (九)持续推送大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高校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及时收集发布国际组织招聘信息,组织开展专家讲座、训练营、国际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拓宽实习任职渠道。

    (十)增加毕业生升学深造机会。高校要努力挖掘资源潜力,综合考虑学校学科、专业、师资、住宿等办学条件,积极申报增加硕士研究生和普通专升本招生计划,为更多学生提供升学深造机会,并按照教育部和市教委要求做好分专业招生计划安排工作。

    三、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

    (十一)加强思想教育和就业心理辅导。针对当前就业形势和疫情影响,高校要及时了解掌握毕业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市教委已开通市级心理咨询热线,高校也要开通校级就业心理咨询和就业帮扶热线,疏导毕业生就业焦虑情绪,缓解就业心理压力。

    (十二)强化湖北等重点地区和重点群体就业帮扶。高校要重视湖北特别是武汉生源学生就业工作,研究针对性帮扶政策,以“一对一”方式为每位湖北籍毕业生提供专门就业指导,推荐工作岗位,并协调用人单位适当延长招聘时间、推迟体检时间、推迟签约录取。同时,高校要全面掌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身体残疾等毕业生情况,实行分类帮扶,逐一安排就业指导教师,以“一对一”方式推荐就业岗位,实行“一人一策”动态管理,帮助学生尽快就业。

    四、提升就业工作服务水平

    (十三)维护毕业生就业权益。高校要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在教育系统招聘活动中,不得发布拒绝招录疫情严重地区高校毕业生的招聘信息,严禁设置性别、民族等歧视性条件和院校、培养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等限制性条件。要落实《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非全日制研究生关心关怀,为他们提供平等就业机会,提升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质量。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安全教育,严密防范招聘陷阱、就业欺诈、“培训贷”等不法行为,并配合有关部门予以打击。

    (十四)改革完善就业统计制度。高校要按照教育部最新的就业统计要求,做好就业统计和报送工作。高校要严格遵守就业签约工作“四不准”要求(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确保数据真实准确。教育部将委托第三方对就业信息进行核查,市教委将研究建立市级就业状况核查机制,对发现的弄虚作假情况,依法依规对相关责任人员严肃问责。

    (十五)健全就业状况反馈机制。高校要广泛开展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线上跟踪调查,并及时将调查结果反馈高校招生、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管理部门,结合就业实际推进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十六)适当延长毕业生择业时间。高校可视情况适当延长就业签约时间,及时为已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办理就业手续,全市延长毕业生报到证手续办理时间至2020年9月1日。要配合有关部门引导用人单位推迟面试和录取时间,对延迟离校应届毕业生推迟报到、落户等时限。高校要根据市教委工作部署,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工作,并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持续提供就业服务。对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将户口、档案在学校保留两年,并为落实单位的毕业生按应届毕业生身份及时办理就业手续。

    五、加强高校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十七)强化统筹部署。市教委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设立大中专就业信息服务中心,加强大数据分析研判和就业工作推动。各级教育部门要强化组织领导,把促进毕业生就业摆上领导班子重要议事日程,研究推进就业创业的重大举措。要加强与人力社保、发展改革、卫生健康、公安、财政等部门的工作协调和信息沟通,共同研究制定稳定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合力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

    (十八)强化高校责任。高校要把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当前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认真落实“一把手”工程,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部署,分管领导要靠前指挥,院系领导要落实责任,进一步健全校内相关机构分工负责、协同推进、院系联动、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要主动作为,制定促进本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案,细化本校就业工作安排,精心组织就业活动,加强工作部署和推动。要及时掌握毕业生求职心态和就业进展,帮助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充分体现对毕业生的关心关爱,确保毕业生就业局势稳定。

    【篇五】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就业群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事关基本民生,也是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2020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而今年受经济下行压力和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叠加影响,就业形势会更加复杂和严峻。

    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第一,市场招聘需求下降。受疫情影响,一些中小企业效益下滑,特别是旅游服务、餐饮娱乐、销售贸易等行业,而这些中小企业又常年是“招人用人大户”。由于中小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工成本占比较高,导致很多企业不得不减少招聘。

    第二,线下招聘渠道尚未恢复正常运作。许多线下招聘渠道尚未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正常运作状态,许多人力资源市场尚未开放,线下招聘会也没有如期召开。高校毕业生求职渠道多以线上招聘为主,求职效果不如以往。

    第三,出国留学暂缓学生和留学回国毕业生加重就业总量压力。上半年,一些国家的领事馆暂停普通签证业务的受理,同时一些国家相继开始采取入境管制措施,这就使得一些原本准备出国深造的高校毕业生,有可能不能顺利拿到签证,暂时放弃留学事宜,转向国内就业市场,导致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增加。

    国家及地方出台政策措施的特点

    第一,提高思想意识水平,明确重点定位。高校毕业生历来是就业工作的重点群体之一,疫情发生之后,作为受影响较大的群体之一,政府及时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点位置,进行精准帮扶。

    第二,内容涉及面广,服务方式精准。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其中第三章是专门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而言,在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方面指明了方向。另外,政策在优先投资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产业,优化自主创业环境,支持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均有明确规定,政策内容涉及面广且精细、精准。

    第三,多部门统筹协调,开展专项行动。多部门联合发起多项行动。近期,教育部、人社部等6部门和单位共同实施“百日冲刺”行动,从5月份到**中旬,重点组织开展十大专项行动。

    后疫情时代的思考与建议

    随着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高校毕业生离校日期的到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迎来新的挑战。对于下一步的工作,笔者有如下思考与建议:

    第一,压实就业工作责任,加强政策督促落实。时至年中,抗疫已经半年,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已出台不少。后疫情时代,加强政策的督促落实是关键。要强化组织领导,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抓实抓细,对政策文件中的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另外,优惠政策的落地离不开资金保障,要加大就业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完善就业工作表扬激励机制,对落实政策到位的地方给予表扬激励。多手段多方式提高相关政策措施的实施效率。

    第二,切实加强困难帮扶,提高就业帮扶率。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中有需要高度关注的重点群体,如贫困家庭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等。对此,要重点落实“一对一”帮扶举措。另外,针对部分就业压力大的普通本专科院校,以及“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高校,建议建立服务联系对接机制,定向投放岗位信息、职业指导等服务资源。教育部门和人社部门要做好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信息对接工作,开展实名服务,组织参加见习培训,提高就业帮扶率。

    第三,严格审核线上信息,确保信息真实可靠。拓宽就业渠道是妥善做好疫情期间及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而线上招聘则成为主要渠道之一。在信息爆炸的当下,对用人单位以及招聘岗位可信度的鉴别,成为线上求职毕业生的关切。建议人社、教育、工商、工信等多部门联合,严格审核线上用人单位及招聘岗位的信息,确保信息真实可信有效,坚决防止虚假招聘、传销团伙对毕业生的欺骗与危害,避免高校毕业生掉入求职陷阱。

    第四,据实情提早谋划,线上线下共发力。虽然疫情期间鼓励通过网络及其他通讯方式进行招聘和应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疫情带来的影响,但是线上招聘的周期较长,招聘效果还有待观察。近期,全国多个地区疫情防控趋势持续向好,各部门要提早谋划,根据各地疫情风险程度,分区域分步骤推动人力资源市场线下招聘活动的恢复。一旦疫情解除,要迅速组织动员全国各级各类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服务机构,密集推出行业化、特色化的现场招聘活动,线上线下齐动员,共同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更充分更有质量的就业。

    相关热词搜索:就业问题 疫情 高校毕业生 建议

    疫情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建议五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