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范文网 - 每天发现一点点
每天学习一点点!
  • 入团申请书
  • 入党申请书
  • 申请书格式
  • 初中生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中学生
  • 高中生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入党介绍人
  • 党性分析
  • 入党政审材料
  • 高中生
  • 大学生
  • 研究生
  • 军人
  • 部队
  • 公务员
  • 职员
  • 教师
  • 工人
  • 农民
  • 教师
  • 1000字
  • 800字
  • 600字
  • 500字
  • 400字
  • 300字
  • 200字
  • 当前位置:大范文网 > 申请书 > 800字 >

    【简书《性自命出》中“道四术”探析】 四术是指什么

    分类:800字 时间:2019-04-20 本文已影响

      摘要:孔子所设定的“为己之学”的问题域,在其后学中得到扩充与发展。郭店简书《性自命出》从“道四术”的角度,揭示了孔子后学对于孔子所提出的“博文”、“约礼”与“自省”等修身进路的继承与拓展。结合《大学》、《中庸》等传世文献,总结起来,孔子后学同时关注三条修身进路:“心术”或精神修炼、《诗》《书》之术或经典学习以及礼乐之术。其中“心术”被认为最为重要,并经孟子的发展,而在传世文献中勾画出先秦儒学最具代表性的形象。
      关键词:郭店楚简;道四术;心术;诗书;礼乐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2)07-0058-06
      孔子在自己对人自身存在的反思中,围绕个人的人格品质塑造,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专门问题域(problematique),即所谓“为己之学”。这一问题域为孔子及其诸弟子所设想并践行的伦理生活划定了边界,并在多个维度上呈现为一系列传统上所谓的修身工夫问题。在漫长的历史中,与之相关的问题在孔子之后早期儒家谱系中的表现,却总因为“文献不足”的缘故,而隐蔽在理论家目力所不能及的幽暗之中。幸而拜郭店楚简中所见的儒家未传世文献所赐,孔孟之间儒者 ① 的所思所想,已经大体呈现在学术界面前。以郭店简书《性自命出》为基本参照,我们目前已经有可能从新的角度继续讨论早期儒家“为己之学”更为完整的面貌。
      一、由“道”至“德”的观念丛
      “道”这个字眼堪称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经常被先秦诸子用来指称他们所欲探究的某个最为根本的原则。在孔子那里,为他所时常提及的“道”,其意指大约便包含在答齐景公问政时的回应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孔子的这个回答,同时涉及了公共政治治理与个人伦理生活两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如借用子产著名的对举“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传》昭公十八年)中的言语,便都属于“人道”的范围。孔子曾经明确区分人生中存在“可求”与“不可求”的内容,此即劳思光所谓“义命之分”②,而这种区分被其后学在郭店简书中总结为:“有天有人,天人有分。”(《穷达以时》③ )在此种意义上,暂时悬置“天”的问题,孔子与其后学一方面对人生中难以掌控的内容怀抱无所谓的态度,另一方面则更加专注于追求自身可以控制的,任何人只要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便可以对其加以实现的政治与伦理价值,即对于“道”在“人道”层面上的“可求”内容表现出持续的关注与强调。
      《性自命出》④ 中大书“唯人道为可道也”,正是对于上述倾向的一个明确的总结。《大学》开篇即言及的“大学之道”与《中庸》开篇所谈的“率性之谓道”,所关注的应该说也都是类似于《性自命出》中所言的“人道”。随着孔子后学对于“人道”思考的深入,“道”的观念逐步进入到“为己之学”的问题域当中并成为其核心,进而引出了如何“成德”的问题。总览孔子后学在“为己之学”的问题域中思考的深化,他们大体主张以“成德”为目标的“人道”,须围绕“性”、“情”、“心”等观念展开,而此过程则从不同角度涉及着“教”、“学”、“习”等观念。上述过程被孔子后学总称为“修身”,此如《大学》所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对于这种个人伦理生活过程,在《性自命出》中可以发现一个非常精确的定义:“闻道反己,修身者也。”“反己”也就是孔子早先所言“君子求诸己”(《论语·卫灵公》)的意思,而这种努力使“人道”在人自己身上得到实现的主张,也为其后学所继续强调,如《成之闻之》有言:“古之用民者,求之于己为恒”;“君子之求诸己也深”。这种“求己”的姿态,更在上文中被称为“本”,并被认为是唯一可行的修身方案:“不求诸其本而攻诸其末,弗得矣。”
      “反己”或“求己”的结果便是人性的养成,而其方式便如《中庸》所言:“率性之谓道”;《性自命出》所言:“长性者,道也。”在前一文本中,与“道”相对的培养措施乃是“教”:“修道之谓教”;在后一文本中,相应的措施则是“习”:“养性者,习也”,更精确地说:“习也者,有以习其性也。”这里所谓“习”,其意思不外也就是与以往为孔子所强调的“学”相同,如《性自命出》还有“其性[使然,人]而学或使之也”的说法,都是反复强调,人性的塑造实际上是一个“学”“习”的问题,而《论语》开篇即教导“学而时习之”,本意大约也是向我们提示上述这些意思。与“学习”相对的观念便是“教”,典型的说法如《性自命出》所言:“四海之内,其性一也,其用心各异,教使然也。”通过“教”的方式,最终使“性”达到公认的理想状态,而其过程却不但与“心”相关,同时也可能经由不同的进路——“用心各异”。
      孔子与其后学在“为己之学”的问题域中,将“道”、“德”、“心”、“性”、“情”、“教”、“学”、“习”等一系列观念通通扭结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对于上述求己修身过程整体的、相对完整的、相互关联的“观念丛”:“成德”的总原则被称为“人道”,此“道”始于“情”,经由“教”、“学”、“习”的过程而展现被称为“人性”的伦理进程,同时上述不断完善的进程又与“心”密切相关。对于这些内容,或可以源于早期儒者的两句话总结之:
      教所以生德于中(《性自命出》);
      君子学以致道(《论语·子张》)。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前一句话里的“中”,所指也就是“心”。
      二、“道”之“四术”
      《性自命出》这篇佚文,基于上述由“道”抵“德”的观念丛,所提出的最为重要的观点,便是主张:“虽有性心,弗取不出。”这也就是说,人性作为成长的过程、人心作为成长的动力,均有待于一定的修养工夫方能达到欲收取的最终效果。至于“性”如何经由“取”的方式而得到揭示,便与“道”及其一系列具体的展开有关。《性自命出》中所提及的“教”、“学”、“习”等等,都是对于以“道”成就人性的进一步说明,此正如其文所谓:“长性者,道也。”对于此早期儒家思想中塑造人格的“道”在具体实践层面上的内容细节,《性自命出》中有一句无比重要的论断:“凡道,心术为主。道四术,唯人道为可道也。”

    相关热词搜索:自命 探析 简书 道四术

    【简书《性自命出》中“道四术”探析】 四术是指什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