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范文网 - 每天发现一点点
每天学习一点点!
  • 年终工作总结
  • 年度工作总结
  • 个人工作总结
  • 年度总结
  • 年终总结
  • 个人总结
  • 周工作总结
  • 月度工作总结
  • 工作小结
  • 季度总结
  • 半年总结
  • 转正总结
  • 试用期工作总结
  • 实习工作总结
  • 考核总结
  • 总结与计划
  • 工作总结报告
  • 工作总结模板
  • 工作总结PPT模板
  • 1月工作总结
  • 2月工作总结
  • 3月工作总结
  • 4月工作总结
  • 5月工作总结
  • 6月工作总结
  • 7月工作总结
  • 8月工作总结
  • 9月工作总结
  • 10月工作总结
  • 11月工作总结
  • 12月工作总结
  • 工作总结开头
  • 工作总结结尾
  • 工作总结怎么写
  • 200字
  • 300字
  • 400字
  • 500字
  • 600字
  • 700字
  • 800字
  • 900字
  • 1000字
  • 2000字
  • 3000字
  • 财务工作总结
  • 销售工作总结
  • 两岸一家亲是谁提出的_马英九未来四年两岸政策是“维持现状”

    分类:3月工作总结 时间:2019-04-02 本文已影响

      2012年5月20日,作为连任的马英九发表了主题为《两岸和解实现台海和平》的就职演说,在外界关注的两岸关系上,仍是重申维持台海“不统、不独、不武”的现状,在“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基础上,推动两岸和平发展。此次就职演说,与2008年有所不同的是,马英九花一半以上的篇幅来论述台湾岛内的发展与经济规划、社会公义等,当然这与目前岛内的政局发展、经济形势及民生要求等紧密相关。与2008年相比,两岸关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如下两点:一是确立和平发展的两岸政策,二是延续这个和平发展的政策,但采取的步骤仍是“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没有什么突破性的惊喜,也没有改变和平发展的主轴,依然是不折不扣的“维持现状”。对民进党极力反对的“一国两区”,马英九在就职演说中未照搬此四字,但也提出了“宪法定位”就是一个“中华民国,两个地区”,纵观其整个就职演说中的两岸关系部分,其政治格局仍不够大,魄力不够强,想要在两岸关系上得到青史留名的历史评价是不可能了。
      一、未能明确宣示“两岸一中”和“一国两区”
      今年3月22日,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率团访问大陆,在与国家主席胡锦涛会面时提出“一国两区”。表示台湾与大陆不是“国与国”的关系,而是两岸之间的特殊关系,双方要求同存异,同的是“两岸同属一中”,对于异的部分要“正视现实,搁置争议”。②绿营痛批吴伯雄、国民党是自我矮化“国格”,民进党要求马英九收回“一国两区”提法。马英九及其执政团队并未否认吴伯雄的“一国两区”之说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只说是这种提法过分简化。马英九后来还直接表示:从李登辉到陈水扁“一国两区”提了20年。民进党过去也曾主张过“一国两市”、“宪法一中”;蔡英文也提过“一国四区”(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的概念。马英九在就职演说中表示:“中华民国宪法”是处理两岸关系的最高指导原则;两岸政策必须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维持台海“不统、不独、不武”的现状,在“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基础上,推动两岸和平发展;而我们所说的“一中”,当然就是“中华民国”。依据“宪法”,“‘中华民国’领土主权”涵盖台湾与大陆,目前的统治权仅及于台、澎、金、马。换言之,二十年来两岸关系的“宪法”定位就是“一个‘中华民国’,两个地区”,历经三位“总统”,从未改变。这是最理性务实的定位,也是“中华民国”长远发展,保障台湾安全的凭籍。两岸之间应该正视这个现实,求同存异,建立“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的共识,双方才能放心向前走。
      马英九的这一段话,对两岸关系的定位仍是“一国两区”,不过碍于绿营的反对,表述为“一个中华民国,两个地区”,没有明确地出现“一国两区”字样,再者解释他的定位“言出有据”,即“中华民国宪法”和“两岸关系条例”,而且非他“独创”,前任的陈水扁、李登辉都曾做过。从这段话及依循“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原则推动两岸交流,开拓新的合作领域,继续巩固和平、扩大繁荣、深化互信、推动两岸和平与发展的政策实施过程来看,与过去四年的政策一致,也是未来四年两岸互动的既定方针。这种维持现状的两岸政策,实际上否定了两岸未来四年有关和平协议、军事互信等政治议题启动的可能性,把“先经后政”变成了“只经不政”。其次,对于从2008年起马英九提到两岸同属“中华民族”,此次并未更进一步明确表示“两岸同属一中”,也未明确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用的仍是“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拥有共同的血缘、历史与文化,也都同样尊崇‘国父’孙中山先生。”@这点甚至比不上1996年的李登辉,当时他还明确承认“两岸都是中国人”。虽然现在岛内的形势、民情、民意、国家认同与1996年有很大的差别,但可看出马英九仍碍于其“外省人”省籍、绿营“卖台”的标签,担心岛内民意的反弹和美国的反应,其患得患失的心态,优柔寡断的性格缺陷显露无遗,缺乏在他首次执政时确立两岸和平发展的战略框架的决心和勇气。本来他这么一个有强烈的中华民族情结的领导人,就是如他所说的按“中华民国宪法”规定,清楚宣示“两岸同属一中”又有何不可,因为“中华民国宪法”即使经过增修仍是“一中框架”的“宪法”,按照事实的本来面目进行阐述,用领导人的身份和就职演说的重要场合来大声表白台湾人民是“中国人”,即使是“中华民国”的中国,亦可对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进行拨乱反正、正确引导民意。如今在“行政”、“立法”资源都掌握在手的情况下都不敢做,未来四年的两岸关系,特别是政治关系真的很难说有实质上的进展。
      对于“一个‘中华民国’,两个地区”是二十年来台湾“宪法”对两岸关系的定位,大陆方面没有公开的回应,但对吴伯雄“一国两区”的提法,由胡锦涛最近表述为:1949年以后,两岸虽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并未改变,中国的领土主权并未分裂。如果马英九要对岛内民众,特别是绿营民众解释,保持台湾的“对等、尊严”,那么他所说的“一中”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是特指在两岸关系上的定位。否则,在国际场合,包括联合国,自1971年第26届联大起,“一中”就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马英九曾指示台湾行政当局在官方文书中不能把大陆称为中国,而应以中国大陆或北京当局代之,其背后的逻辑就是“中华民国”(也)就是中国,台湾不能自外于中国。如果是这样,可以体谅马英九的苦心,但也太曲折隐晦了。但无论“一国两区”还是“一个中华民国,两个地区”,其中都有“一国”的字眼,共识是两岸同属中国,虽然马英九未明确说出,但我们希望两岸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走向一中两区?,进而向“两岸一中”发展,这才是两岸关系的正确努力方向。这也是马英九在其就职演说中关于两岸关系中最值得肯定的部分,因为它确保了台湾仍在两岸和平发展的正确轨道上。
      二、借助“活路外交”拓展“国际空间”
      马英九表示过去四年他未采取陈水扁执政时的“烽火外交”,而选择“活路外交”与“正派外交”。马英九认为他执政四年与美国重建互信,强化沟通管道,在许多领域紧密合作,建构了三十年来最坚实的“安全与经济伙伴关系”。并计划在8年内加人以美国为主导的“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协定”(TPP)。与日本建立了“特别伙伴关系”。并且强化与欧盟的经贸关系。拓展“国际空间”方面,以大会观察员身份参与了世界卫生大会(WHA),还加入了世贸组织下的“政府采购协议”(GPA)。马英九还要求扩大“参与国际组织”,包括气候变迁,民航安全等联合国专门机构的相关活动,并表示两岸关系的进展与台湾“国际空间”的扩大,不但不互相冲突,还可以相辅相成。实在是马英九错误理解了大陆方面的善意或者说是得寸进尺。因为在参与联合国专门机构这个议题上完全涉及两岸关系的政治层面,两岸如未进行专门的磋商,是无法达成的,因为联合国下的许多专门机构涉及国家主权。马英九只想在两岸关系间“先经后政”或“只经不政”,世上哪有这种好事。况且在中国大陆作为国际上中国的唯一合法代表情况下,马英九单方面提出这些拓展“国际空间”的诉求,而不是先通过和大陆方面私下磋商会晤,且在连任就职典礼上提出,带有要挟之意。大陆方面如不同意,可以在岛内向民众表示责任全在大陆方面。这种作法不厚道,也不可取,况且不一定有效,更不能拿“国际空间”问题绑架两岸关系的进展。在涉及两岸关系特别是政治层面的议题上,单方面的予取予求是做不到的。

    相关热词搜索:四年 两岸 现状 未来

    两岸一家亲是谁提出的_马英九未来四年两岸政策是“维持现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