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范文网 - 每天发现一点点
每天学习一点点!
  • 年终工作总结
  • 年度工作总结
  • 个人工作总结
  • 年度总结
  • 年终总结
  • 个人总结
  • 周工作总结
  • 月度工作总结
  • 工作小结
  • 季度总结
  • 半年总结
  • 转正总结
  • 试用期工作总结
  • 实习工作总结
  • 考核总结
  • 总结与计划
  • 工作总结报告
  • 工作总结模板
  • 工作总结PPT模板
  • 1月工作总结
  • 2月工作总结
  • 3月工作总结
  • 4月工作总结
  • 5月工作总结
  • 6月工作总结
  • 7月工作总结
  • 8月工作总结
  • 9月工作总结
  • 10月工作总结
  • 11月工作总结
  • 12月工作总结
  • 工作总结开头
  • 工作总结结尾
  • 工作总结怎么写
  • 200字
  • 300字
  • 400字
  • 500字
  • 600字
  • 700字
  • 800字
  • 900字
  • 1000字
  • 2000字
  • 3000字
  • 财务工作总结
  • 销售工作总结
  • 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的比较与选择:上市公司融资方式

    分类:2月工作总结 时间:2020-04-02 本文已影响

    相关热词搜索:再融资 上市公司 方式 我国 选择

    (武汉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摘 要:文章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的现状,对不 同再融资方式进行了比较,在此基 础上,对影响上市公司配股、增发、可转换债券选择行为的潜在因素进行了剖析,从不同方 面探索上市公司合理选择再融资方式的有效途径,并对上市公司融资创新采用多种融资方式 ,进行组合融资提出了相关策略。
    关键词:上市公司;
    再融资;
    融资策略;
    中国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6921(2008)22—0055—03

    证券市场的重要功能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具备发展前途的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融资以发 展壮大。与此同时,作为上市公司,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通过证券市场合理适度再融资,以 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渠道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过了一个从单一性到多元化 发展的过程。目前,上市公司通过证券市场再融资方式主要有配股、增发、发行可转债和企 业债券,他们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阶段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1 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的历史演变
    1.1 起步阶段——1998年5月以前,配股是惟一的再融资方式

    1995年证券市场的回暖和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加使再融资的队伍逐渐扩大。由于配股所需的审 批时间较短,公司具体操作起来也更简单,再基于对我国特殊国情的考虑,在1998年5月以 前,配股是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惟一方式。在这一阶段实施配股的上市公司约有140家。


    1.2 初步发展阶段——1998年5月至2001年3月,以配股为主,增发和可转换债券为 辅的再融资格局

    1998年5月,沪深两市的5家上市公司开始增发新股的试点工作。1999年7月,上海上菱电器 股份公司成功实施增发,标志着我国开始了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新探索。自此,增发作为上市 公司的一条再融资的新渠道,开始逐步为市场所认同,1999年有9家公司实施增发,而2000 年则有24家公司实施增发,募集资金221亿元,几乎占整个再融资总量的1/3。2006年共有65 家上市公司在A股市场增发再融资956亿元。
    1.3 市场化阶段——2001年3月至今,增发、配股和可转换债券并重的多元化的再 融资格局

    中国证监会分别于2001年3月28日和4月27日发布《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和《上市公 司发行可转换债券实施办法》,以这两个办法为标志,我国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进入了一个新 阶段。这一新阶段的特点是上市公司纷纷加快增资扩股的步伐,再融资的格局正在发生根本 性变化,以前那种以配股为主的再融资模式逐渐被打破,再融资正朝着市场化和多元化的方 向发展。
    2 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现状

    从2000年~2007年,中国股票市场已累计融资超过15 750.5亿元,其中首次公开发行(IPO) 融资总额为8 385.5亿元,占市场总融资额的53.23%;
    再融资总额为7 365亿元,占市场总 额的46.76%。2000年上市公司IPO总融资额为832.5亿元,平均融资额为5.7亿元,而到了2 007年上市公司IPO总融资额为4 473.3亿元,平均融资额为37.3亿元,分别增长了437.3% 和554.4%。与IPO相似,再融资的增长速度惊人。2000年上市公司再融资总额为791亿元, 平均再融资为4.1亿元;
    2007年再融资总额为3 940亿元,平均再融资额为21亿元。这两个 数据分别增长了398.1%和412.2%,如表1。2007年再融资总额占2007年A股市场总融资金 额的4685%,再融资规模几乎达到前十年的总和。从趋势看,再融资规模不断增大(见表1 )。


    资料来源:统计数据根据深交所巨潮资讯网2000~2007年的资料整理。

    2000年~2007年是再融资大力发展时期,2007年全年我国以增发(含定向)方式进行再融 资的公司为178家(以定向增发为主,见表2)。


    资料来源:WIND数据

    由此可见增发已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重要渠道,其所推行的市场化发行机制也逐渐为市场 所认同,增发已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一种常规模式。当前融资环境已发生很大变化,融资 渠道已大大拓宽,而上市公司的盈利和分红压力日益巨大,股权融资的成本也不再低廉,从 长期看,增发和配股等股权融资在市场中的地位将逐渐下降。
    3 三种再融资方式的比较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方式主要有三种:配股、增发和可转换债券,在核准制框架下, 这三种融资方式都是由证券公司推荐、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发行人和主承销商 确定发行规模、发行方式,发行价格。这三种再融资方式既有相通的一面,也有许多差异, 这些差别是上市公司选择再融资方式的主要依据。
    3.1 配股和增发

    配股即向老股东按一定比例配售新股,由于不涉及股东之间利益的平衡,且操作简单,审批 快捷,因此是上市公司最为熟悉、得心应手的融资方式。配股的最大优势在于考虑了现有股 东的权益,但存在的明显缺陷是配股权不能流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交易的低效率。但随着 管理层对配股资产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即只能以现金进行配股,不能用资产进行配股。同时 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向国际惯例的靠拢,目前配股将逐步淡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 历史舞台。

    增发是向包括原有股东在内的全体社会公众发售股票,其优点在于限制条件较少,融资规模 大。增发比配股更符合市场化原则,更能满足公司的筹资要求,但与配股相比,本质上没有 大的区别,都是股权融资,只是操作方式上略有不同而已。

    增发和配股作为股权融资,其优点表现在:①不需要支付利息,公司只有在赢利并且有 充足现金的情况下才考虑是否支付股利,而支付与否及支付比率的决定权由公司董事会掌握 ;
    ②无偿还本金的要求,在决定留存利润和现有股东配售新股时,董事会可以自主掌握利润 留存和配售的比例及时机,而且运作成本较低。

    配股和增发共同缺点是:①融资后由于股本大大增加,而投资项目的效益短期内难以保 持相应的增长速度,企业的经营业绩指标往往被稀释而下滑,可能出现融资后效益反而不如 融资前的情况,从而严重影响公司的形象和股价。并且,作为股权融资,由于股权的稀释还 可能使老股东利益尤其是控股权受到不利影响。②融资的成本较高,通常为融资额的5%~1 0%。③需考虑是否会影响现有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④股利只能在税后利润中分配,因此 它不如举债能获得减税的好处。
    3.2 可转换债券

    可转换债券全称可转换公司债券。在目前国内市场,指在一定条件下可被转换成公司股 票的债券。可转债具有债权和期权的双重属性,其持有人可以选择持有债券到期,获取公司 还本付息;
    也可以选择在既定时间内转换成股票,享受股利分配或资本增值。

    可转换债券的最大优点:具备了股票和债券两者的属性,结合了股票的长期增长潜力和债券 所具有的安全和收益固定的优势。此外,可转债比股票具有优先偿还的要求权。

    可转换债券兼具股票和债券的特点,当股市低迷时,投资者可选择享受利息收益;
    当股市看 好时,投资者可将其卖出获取价差或者转成股票,享受股价上涨收益。因可转换债券有收回 本金的保证和券面利息的收益,而且其投资者往往受回售权的保护,投资风险较小且收益可 能较大。与此同时,可转换债券的转股和兑付压力对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形成约束,迫使他们 谨慎决策、努力提高经营业绩,这些因素使可转换债券对投资者很具吸引力。事实上,发行 可转债与增发新股非常类似。如果可转债全部转股成功,其实是相当于按转股价增发了一批 股票。区别是增发新股当时一次性全部计入总股本,而可转债是延期渐次转入总股本,因而 可转债可认为是一种“推迟的股本融资”,对上市公司来说,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优点十 分明显。
    3.2.1 融资成本较低。按规定转债的票面利率不得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若未被转换, 则相当于发行了低利率的长期债券。
    3.2.2 融资规模大。由于可转换债券的转股价格一般高于发行前一段时期的股票平均价格 ,如果可转换债券被转换了,相当于发行了比市价高的股票,在同等股本扩张条件下,与增 发和配股相比,可为发行人筹得更多的资金。
    3.2.3 业绩压力较轻。一个投资项目的周期往往需要3~5年,短期内效益可能很小甚至 没有,如果采用增发或配股融资,当时全额计入总股本、募集资金全部计入净资产,每股收 益及净资产收益率这两项关键指标当即被摊薄,公司将面临很大的业绩压力。发行可转债则 不同,可转债至少半年之后方可转为股票,因此股本的增加至少有半年的缓冲期,即使进入 可转换期后,为避免股权稀释得过快,上市公司还可以在发行公告中,安排转股的频率,分 期按比例转股,股权扩张可以随着项目收益的逐渐体现而进行,不会很快摊薄股本,因而避 免了公司股本在短期内的急剧扩张,并且随着投资者的债转股,企业还债压力也会逐渐下降 ,因而比增发和配股更具技巧性和灵活性。

    从对二级市场的影响看,增发与配股,可转换债券均对股价有一定负面影响,但可转换债券 的负面影响相对弱一些。
    4 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的选择

    作为三种不同的再融资方式,配股、增发以及可转换债券有着不同的特点,对于上市公司也 有不同的影响,不同类别的企业以及企业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应该基于公司发展战略,市 场状况以及各种融资渠道,融资效率,融资范围等因素,选择适合公司长远发展的不同再融 资方式。
    4.1 再融资策略与股本扩张战略,资本结构和业务发展战略相结合

    企业进行资本扩张,目前主要通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配股和增发新股,这些融资渠道不可 避免地扩大公司股本,但股本扩张并非惟一或是最佳选择。在企业资产负债较低,资本结构 不合理的情况下,债权融资可以改善公司资本结构;
    当企业资产报酬率高于债务利率时,债 权融资可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使股本获得高于资产报酬的更多受益。
    4.2 从公司筹资的具体动机来选择融资方式

    在公司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会不断地产生对资金的要求,需要筹措和集中资金,同时, 公司因开展对外投资活动和调整资本结构,也需要筹措和融通资金。上司公司筹资的基本目 的,是为了自身的维持与发展,但公司具体的筹资通常受特定动机的驱使,一般来说,公司 筹资的具体动机有:重置设备,引进新技术、进行技术和产品开发;
    对外投资,兼并其他企 业;
    资金周转和临时需要;
    偿还债务和调整资本结构等。上市公司进行再融资,首先必须了 解其筹资的具体动机并以此为出发点并选择融资方式。
    4.3 采用多种融资方式,进行组合融资

    广义的资本市场体系包括长期借贷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如果资本市场上具有多样化 的融资工具,那么企业可通过多种融资方式来优化资本结构。如果资本市场的发育不够完善 ,融资工具缺乏,那么企业的融资渠道就会遭遇阻滞,从而导致融资行为的结构性缺陷。
    4.3.1 精心设计组合融资方案将长期融资和短期融资结合。从资本市场发展趋势看,今后上市公司在制定融资方案时,应根据环境特点和自身条件及发 展需求,在公司融资中综合采用多种融资方式进行组合融资,通过精心设计组合融资方案, 将长期融资和短期融资结合起来,运用超额配售选择权增强融资的灵活性,可以大大降低公 司的融资风险和融资成本,并且优化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创造最佳的融资效益。
    4.3.2 充分认识现代融资工具,采取多种融资方式。现今融资方式已多种多样。上市公司必须考虑宏观环境因素以及自身的发展状况,选择适合 的融资方式。适合发股的上市公司未必适合发债,例如,一些高增长型的上市公司,很有潜 力及发展前景,其股票将会升值,但在现阶段,其未必有足够的现金还本付息,而有限的现 金需要再投入到上市公司的高速发展上,因此未必适合发债。对于拥有大量应收账款的上市 公司而言,通过转让应收账款实现融资不失为一个好的方式,不可以迅速筹措短期资金,以 弥补临时性资金短缺,且这种融资无需增加负债,而通过转让加速资金周转带来的收益,又 可弥补交付的融资费用,其实际成本往往低于银行贷款。
    4.3.3 制定最佳融资的期限决策。企业融资按照期限来划分,可分为短期融资和长期融资,如何选择最佳融资期限,主要取决 于融资的用途和融资人的风险偏好。从资金用途来看,如果融资是用于企业流动资产,适宜 选择各种短期融资方式,如商业信用,短期贷款等,如果融资适用于长期投资或购置固定资 产,适宜选择各种长期融资方式,如长期贷款,企业内部积累,租赁融资、发行债券等。
    4.3.4 实施融资创新。尝试其他再融资工具,如认股权证等,我国的上市公司目前仍然需要大量融资以获得更大发 展,运用多种融资方式筹集资金将会更好地满足这种需要。
    [参考文献]
    [1] 陈春.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的比较分析[J].内江科技,2006,(8). 
    [2] 修巍.从平安巨额再融资看我国再融资现状及对策[J].中国集团经济,2008, (2).
    [3] 陈莉.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方式及其选择[J].今日南国,2008,(4).

    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的比较与选择:上市公司融资方式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