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范文网 - 每天发现一点点
每天学习一点点!
  • 工作计划格式
  • 工作计划开头
  • 工作计划结尾
  • 工作计划怎么写
  • 总结与计划
  • 工作计划模板
  • 工作计划范文
  • 个人工作计划
  • 周工作计划
  • 年度工作计划
  • 年终工作计划
  • 半年工作计划
  • 季度工作计划
  • 月度工作计划
  • 试用期工作计划
  • 实习工作计划
  • 转正工作计划
  • 护理工作计划
  • 党建工作计划
  • 党支部
  • 团支部
  • 党风廉政建设
  • 年度工作计划
  • 业务员
  • 班主任
  • 学生会
  • 幼儿园
  • 教师工作计划
  • 医院工作计划
  • 健康教育
  • 销售工作计划
  • 会计工作计划
  • 基础教育四十人论坛上的发言

    分类:半年工作计划 时间:2021-02-03 本文已影响

    走好教育的长征路

    ——在第二届江西基础教育四十人论坛上的发言

    尊敬的叶教授,各位校长、老师及教育界同仁:

    大家好。

    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再次分享与交流。一年前第一届论坛的场景至今仍印象深刻,历历在目。回味感悟中我们又迎来了第二届江西省基础教育四十人论坛交流大会的精彩演绎。在这里,作为教育局长,我有三个点赞。一是为叶存洪主任的辛勤付出点赞,叶教授学问之余,还能不遗余力地为江西基础教育发展鼓与呼、奔与走,真是难能可贵、值得钦佩。二是为我们在座的各位同仁点赞,在功利浮躁的当下,我们还能不忘教育初心,还能满怀教育的激情和理想,坚定执着地求索江西基础教育发展,真是可喜可贺,值得勉励。三是为江西基础教育四十人论坛的成果成就点赞,本论坛已成为江西基础教育交流创新的重要平台和特色品牌,这是我们立足江西、走向全国的基础的、创新的做法,值得我们倍加珍惜。

    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走好教育的长征路》。习总书记在纪念长征80周年大会上指出,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我们教育人也有教育人的长征路。走好教育的长征路,是我们教育人的责任所在、使命所在,走好教育的长征路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红军长征大家都学习过,在历史书、电影里了解过,是那么的千山万水、艰难险阻,长征意味着牺牲和死亡,当然也意味着希望和胜利,但这是一个多么艰辛曲折的过程。我们当下的教育就处于一个复杂的环境和背景中,我们需要突围、需要突击、需要突破,那么我想我们教育的长征路前景是非常光明的,但任重而道远,需要一代又一代教育人的共同努力。

    让教育回归本源,让育人回归自然。我们现在有些学校、校长、教师离我们教育的本源、离办学的初衷,已经愈行愈远。

    我们经常在网上会看到很多对于教师、对于教育的议论、感悟、认识,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下教育是如何浮躁、迷茫、失落、纠结和疯狂。有的说“我拒绝把我比作蜡烛,我拒绝把我比作阶梯,我拒绝把我比作春蚕”……我不知道大家是什么感受和看法,我以为看起来好像合情合理、振振有词,实则是自相矛盾、无病呻吟、毫无逻辑。这些所谓的作者也许是我们教育队伍中的一员,他(她)拒绝的崇高、是伟大、是高尚,他(她)追求的是物质、安乐、索取,传递的是一种世俗,甚至庸俗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是我们教师的本质所在、真谛所在。从字里行间中也能看出,这些所谓的作者很痛苦,他(她)感悟不到教育、教师的幸福,我相信他(她)绝不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代表,最多是一个平庸的老师,甚至是一个不称职的老师。作为局长,我要旗帜鲜明、态度坚决的表明立场。

    大家可能还注意到,最近网上流传着比较多的评论高考改革的文章,非常偏激,有不少过激的言论,说高考改革给所有高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家长带来前所未有的沉重负担,折磨得所有家长、考生、教师疲惫不堪、奄奄一息,变成没日没夜、没玩没了的应付考试的机器,严重扰乱正常的教育秩序。看完以后,不知道大家是怎样想的,反正看了以后我无语,我深感这是教育的悲哀,我更为文章作者感到可悲、可痛,这怪谁呢?我们高考制度的改革当时的初衷就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弱点而设计的一套制度,这是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高考改革的方案没有错,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完善。如果如文中所说,出现这种局面,我以为这要怪我们的家长、学校和老师。“解铃还须系铃人”,学校、教师和家长是如何看待高考改革制度的,它的长处在哪里,我们是不是按照高考制度的长处让学生更好更健康的发展,我们的选择和价值取向是否有问题,这个到后面我还会具体谈到。

    还有网上流传着这样的高三毕业班的雷人口号,“生时何必多睡,死后自然长眠”、“提高1分,‘干掉’1千(人)”、“读书不刻苦,不如回家刨红薯”,这就是当下所处的教育环境和背景,由此可见,教育的长征路是任重而道远。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走好教育的长征路,要找准方向标——认识要回归

    要让教育回归本源,认识的回归是前提,观念的回归是基础。陶行知先生曾有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回归,就是本源的回归、初心的回归、常识的回归,就是要回归育人,回归“人文”,回归“规律”,让教育找到“回家”的路。

    教育回归本源,首先就是要回归育人。教育要回归育人,就是要“以人为本”,就是要立德树人,回归到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说,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就是要眼中有“人”、心中有“人”,就是教育要关注“人”的培养、“人”的成长、“人”的成才。立德树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这里所说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在全面发展中彰显个性,在个性中促进全面。

    教育回归本源,其次就是要回归“人文”。人文精神就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它会凝结为人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只有先使其成为“人”,“才”的培养才会有意义。人文精神对一个人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育回归本源,还要回归“规律”。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教育规律,不仅不利于对学生学习的鼓励和激励,而且徒增了学生学习的压抑和压力,更不利于学生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教育恰如农业,是慢活、细活,需要精耕细作,需要春种秋收,需要静待花开。现在的教育太急功近利,有拔苗助长的做法,太摧残人性,使很多孩子失去了学习兴趣,甚至失去了对生活、对生命的勇气。我不知道大家平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我经常和同学、朋友聚会的时候,看到他们有的孩子目光的呆滞,那种书生气十足,那种没有少年的灵气的样子,我很难过,这都是违背了教育规律,过分以分数、以考试为中心。

    二、走好教育的长征路,要明确路线图——实践要回归

    长征从瑞金出发,通过血战湘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最后到达延安,取得了胜利。我们的教学实践也要有一个明确的路径,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实践有些偏向了,有点找不到正途,所以教育教学也需要回归。

    如何回归?我个人觉得我们的教育问题出就是出在“知行不能合一”的问题上,我们在过程中会过头、过度,会顾此失彼、会头重脚轻、甚至说一套做一套。什么是好教育?知行合一的教育是好教育,学以致用的教育是好教育,有张有弛的教育是好教育,因材施教的教育是好教育,“适合的教育”才是好教育。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听到的是怎样的呢?很多学校、很多老师以分数为读书目的,以成绩为教学目标,以升学为办学方向,这不是真教育,也不是好教育,充其量只是“有用”的教育、“功利”的教育。我想,实践的回归,就是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切实做好统一和结合的文章。实践的回归实则就是度的回归,统一的回归,我们需要把握度,不能过头;
    要平衡,不能顾此失彼;
    要整合,做到资源有效利用。教育实践需要恰到好处,需要有机结合,需要实践统一。

    一是“教与学”的结合。一方面要重视抓好教育教学常规、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注重课堂教学实效,另一方面更要加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参与性。教和学不能割裂开,只注意教,不注意学生学得怎么样,这是不行的。

    二是“教与育”的结合。我们要注重知识传授,更注重人格塑造,既注重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更注重核心素养的提升,要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现在我们有一种误区,好像任课老师只管“教”,班主任老师才管“育”,这是极其错误的,每一门学科都要把“教”和“育”有机统一起来。核心素养不仅仅是靠德育课、社会实践课来培育的,它是要贯穿到所有课程中的,要每一位老师都担起这个职责。

    三是“形式与内容”的结合。我们很多活动只重表面,不重实效,比如我们的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比如新课程改革的选课走班,比如评教评学、优质课竞赛,比如说有些校长论坛、名师沙龙,形式主义的多,走秀的多,效果不明显。我们说形式与内容一定要有机结合,要相辅相成,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四是“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在继承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好的做法要形成品牌、特色、文化传承下去,我们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我们在教育教学传统过程中,一些好的做法和载体,我们一定要坚持,坚持了也是一种创新,并不是说一定要标新立异、要推倒重来,这方面我们做的怎么样。我这里是一张教育教学实践需要重点把握的方面。由于时间关系,我不一一论述。除了我刚刚说的那几样结合,还有“硬件与软件”的结合,作为校长,在学校发展中,不能只要项目、要高楼大厦、要设备更新,关键要在师资队伍和教师成长方面加大投入,这方面我们做得还很不够。还有“动与静”的结合,你不能死读书,把孩子圈在教室里,闷着头看,闷着头写,不让他身心愉悦起来,这也不行。还有“点与面”的结合,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学校甚至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应时应景,只抓典型,不抓普及。抓“点”是为了促“面”,你搞个竞赛就那么几个人获奖有什么意义呢?竞赛的目的是为了让层层人员都受到教育和锻炼,这才是我们追求的价值。还有“校内与校外”的结合,如果实践只局限于学校里面,不走向社会,不参与实践,也是非常片面的。还包括“课上与课下”的结合,课堂是我们重要的教育教学载体,我们课外的活动做得又怎么样呢?包括现在最流行的在线教育,“线上与线下”教育也要有机结合,可以说在线教育不可能代替学校教育,不可能代替课堂教育,它一定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我们在这方面运用的怎么样,我觉得这是我们要努力去做的。

    三、走好教育的长征路,要做好初心人——理性要回归

    好教育应该是本质回归的教育,是初心回归的教育,更是理性要回归的教育。理性回归方面,我个人理解,就是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要系统全面辩证的看待教育问题、分析教育问题和解决教育问题,不能片面过激、以偏概全,不能近视、短视,一定要用长远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关心、支持我们的教育。

    一是要理性地看待“教育公平”。公平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就近入学就是相对公平,有些家长没有在名校学区、好的学区内就觉得不公平,对教育公平要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其实就近入学就是一种公平。发展民办教育也是相对公平,社会上也有些异议,民办教育高收费不公平,因为民办教育是公办教育的补充,政府经费毕竟有限,在公办教育存量不变的情况下,有什么办法来增加教育资源?你只有利用社会资本,让更多孩子享受教育资源。所以要正确看待教育公平,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有教无类,来解决教育机会公平的问题。二是通过因材施教,来解决教育过程公平的问题。三是通过各尽其才,来解决教育结果公平的问题。

    二是要理性地看待“考试与分数”。考试与分数本身没有错,但如果一切为了考试和分数就有错。应试没有错,但一切为了应试就有错。我们提倡素质教育,但是素质教育并不意味着不要考试和分数。很多人都觉得素质教育不需要考试,其实这也是一种对待考试和分数的片面观念。素质教育也有考试和分数,不能一提素质教育就把分数考试对立起来。素质教育追求高分高能的分数,应试教育追求的是高分低能的分数,素质教育的考试和分数是高质量的,是高分高能的选拔,而应试教育是不被提倡的。这里还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就是刻苦学习的问题,一提应试教育,就觉得孩子很刻苦,一提素质教育,就觉得刻苦和它无关。这也是错误的观念,我们也要理性认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好像刻苦学习就是痛苦学习,实际上刻苦学习不是痛苦学习,素质教育好像就不要刻苦学习了。我以为,刻苦不是痛苦,是专注,是持久,真正的刻苦是愉悦的坚持和专注,如果你没有做到愉悦的专注和坚持,那就是痛苦的,并不是真正的刻苦。在平时的印象中,刻苦是应试教育的代名词,和素质教育无关,觉得素质教育就是轻松自在,就是低分高能,其实真正的素质教育是高分高能的教育。

    三是要理性地看待“名校与名师”。很多人眼里,名校与名师的评价标准就是分数和升学率。真正的名校应该是是不功利、有理想、有理念、有内涵、有特色、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的成长路径的学校。真正的“名师”是“德艺双馨”的教育人,是“经师”与“人师”的完美统一。

    四是要理性地看待“新高考改革”。回到刚才那篇评论高考改革的文章,为什么会有这篇文章的产生,我想关键是思想问题,是教育理念问题,是理性的问题。任何改革都有两面性,我们关注积极的一面,事情的结果就是积极的;
    如果关注消极的一面,事情的结果就是消极的。高考改革之所以出现不好的现象,还是因为学校、教师和家长功利的结果。如果我们按照高考改革制度的初衷,扬长避短,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就会造成违背初衷的恶性循环。大家都去投机,好的制度结果就走向了反面,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所以理性回归,对于我们净化教育环境、营造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改革氛围非常重要。还比如,教育的社会性问题,很多人觉得教育被社会干预太多,但教育是要为社会、经济服务,教育不可能是空中楼阁和世外桃源,教育人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如果你与世隔绝,将会培养出怎样的学生?包括对于补课的问题、课业负担重的问题等等,都需要我们理性看待,不能一刀切,不能一棍子打死。

    教育回归本源,伦理照耀学校,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是教育的心灵之旅和精神之旅,是教育的诗意和远方之旅,更是教育的责任之旅和使命之旅。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教育初心,满怀教育理想,坚定教育信仰,燃烧教育激情,用教育的理想践行理想的教育,在教育的新长征路上砥砺前行。

    谢谢大家!

    相关热词搜索:基础教育 发言 论坛

    基础教育四十人论坛上的发言相关文章